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4355200000010

第10章 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分析(4)

关于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中文版的定义是:“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疾病,是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这一概念虽然在定义中提到心理因素,但在测量和疾病分类方面没有具体内容。可以说这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过程中的产物。一方面,这种转化尚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资料提供理论的概括;另一方面撰写者虽然接受了新的医学模式的思想,但难以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因此,它还没有达到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至此,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把人的健康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相互影响的质量)两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把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是现代的、整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

3.现代健康概念的传播与亚健康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逐渐为众人接受并广为流传。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的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紧密依存。国内外心理学家、医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少精辟见解。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变故,而要三者都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随之,“亚健康”的概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各种仪器及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这是新的医学理论、新概念,也是社会发展、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断增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健康成为社会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需要

1.生活质量提升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21世纪,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我们面临世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大变革,也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是社会领域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迁,它有6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社会转型;(2)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3)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化;(4)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5)国内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6)国际社会竞赛和地位变化。概括而言,可以将现代化归纳为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变化;第二个重点是社会转型,包括两次社会转型、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深刻变化;第三个重点是国民素质,包括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再简单些说,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至少有三大重点,即生活质量、社会转型和国民素质。

如果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那么,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提高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现代化路径要求,两次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转型。所以,提高生活质量,应该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关于生活质量,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义,一般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主观幸福感等,反映在经济生活(工作、休闲、收入、公平等)、社会生活(家庭、卫生、营养、福利、贫困、公共安全等)、文化生活(教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目前,中国生活质量的部分指标(如预期寿命等)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水平,部分指标与世界中等水平的差距较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生活质量现代化,成为21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提升生活质量的三大阶段目标任务

(1)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在过去50多年里,我国社会发展受到两种观念的支配,它们是“城市优先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显然,这种社会发展观是不均衡的发展观。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阶段,尤其是在起步期,该发展模式和思路是有效的,也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因为它符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不同步原理,也与我国地区间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别相适应。

2003年,我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为73%。如果按照1980-2003年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估算,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将在2020年前后达到100%,完成此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如果我国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就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所以,在未来10多年里,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局部优先发展”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型,社会发展模式要从“城市优先型”转向“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转型。

如果按照1980-2003年中国社会现代化信号指标速度估算,我国将在2020年进入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成熟期,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起步期。根据广义社会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在2030年前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从“全面协调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提高型”;社会发展模式从“全面发展型”转向“生活质量型”。第一次转变的时间大致是2005-2020年,第二次转变的时间大致为2021-2050年。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两次转变,国民生活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

所谓城市优先型,优先发展城市地区和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主要特点是:利用“竞争优势”原理和“区位理论”,加速局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利用“扩散原理”,发挥先行地区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是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发展不平衡。

所谓全面发展型,在鼓励地区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生活、结构、制度和观念的发展。主要特点是:利用“木桶原理”和“后发效应”,加快发展。主要表现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普及义务教育,消灭绝对贫困,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和谐,实现一次社会现代化。

所谓生活质量型:重点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幸福感。主要特点是:利用“后发效应”和“创新理论”,创造全国人民满意的、逐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主要表现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消灭信息鸿沟,普及高等教育,提高社会创新效率,建成城乡平衡社会,全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

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转型时期。这次转型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成败。而此次转型,至少需要做好五件事情:其一,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促进人口理性流动。其二,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保证义务教育公平。其三,建立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社会的基本公平。其四,提高社会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其五,加速新型城市化,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社会。

(2)持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逐步消除绝对贫困

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消除“绝对贫困”。如果说,相对贫困不可避免,那么绝对贫困则是可以战胜的。要消除绝对贫困,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奠定消除绝对贫困的经济基础;二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帮助全体国民脱离绝对贫困的泥潭。

如果我们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就需要消除绝对贫困。从1990-2001的十年里,我国的国际贫困人口比例从33%下降到了16.6%,下降了16.4个百分点。10年里,我国的国际高度贫困率,几乎下降了一半。如果我们加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保持过去10年的“脱贫速度”,结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可能在未来20年里,达到消除贫困的目标。所以,我国要继续推进“国家反贫困战略”。我们的基本目标是,2015年国际高度贫困率减半,2030年基本消除国际高度贫困和中度贫困。

(3)实施社会福利化策略,建设新型福利国家

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健康高效的福利国家,保证社会基本公平,是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硬性指标。未来20年,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第一次现代化时期,建设高效福利社会,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我国社会保障费用比例、社会保险覆盖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我国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较高,社会公平性较低。要在2020年完成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2030年进入第二次社会现代化,建成高效新型福利国家,就需要实施“社会福利化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成和谐高效的新型福利国家。

3.健康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应有之义

如上述介绍,提升生活质量,无论在任何一个阶段,健康作为基础性条件都不可缺失。首先,健康作为国民个体生活质量的基础,直接影响其质量的提升。其次,健康作为保障两个转变实现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决定现代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基本目标任务的实现。再次,健康保障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最基本的福利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高效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民众社会生活质量提升

人是一切活动中最为积极的因素。人才资源的保障是实现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础。当前,专业人才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了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速度。

首先,专业的医疗卫生人才的总量,要能够适应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总量还显不足,缺口很大。按照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十年规划中的目标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2.10人的目标要求,目前的差距还很大。

其次,专业结构,要能够适应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随着健康概念的现代化和统整化,预防医学、心理健康医学、社会咨询医学、全科医学、营养保健等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医药卫生类学校专业开设上,需要及时作做出应有的调整。

再次,医疗卫生人才的城乡分布差异和服务水平,要能够适应民众生活质量提升的需要。城镇化发展使得城市积聚了大量的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而乡镇基层的人才不足。目前我国基层医疗体制改革,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人士充实到基层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缩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