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14352600000030

第30章 陈景润(6)

很快,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工作简报,就送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处。中国科学院副书记武衡看完这份简报后,顿感眼前一亮。

不久前,周恩来曾经借接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数学家林家翘的机会,与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谈话,他要求中科院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所突破。

因此,武衡认为陈景润取得的这个成就,真是恰逢其时。

武衡立即赶到数学所。他当着数学所党委书记的面,十分尖锐地指出:“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

这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

当时,派驻中国科学院的军代表负责人是一个将军,这个负责人知道陈景润的事情以后,沉着地告诉部下,尽量动员陈景润把论文拿出来。

陈景润十分谨慎。他经过仔细考虑,把这篇珍贵的论文交给他最信任的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

闵嗣鹤在北京大学开过“数论专门化”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了曾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4)的潘承洞等人,更重要的,他为人正直而又忠厚,是德高望重的数学界前辈。

不少人后来都说:“当时,闵嗣鹤先生的确是审定这一论文的最理想人选。”

不过,当时闵嗣鹤已经身患重病,他的心脏不好,体力十分衰弱,但是,他仍然带病审读陈景润的论文。

闵嗣鹤把陈景润的论文放在枕头下,他靠在床上,看一段,休息一会。

闵嗣鹤的态度十分认真,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复核和演算。

3个月后,闵嗣鹤终于读完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此时,他已是精疲力竭。

闵嗣鹤看到陈景润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十分风趣地对陈景润说:“为了这篇论文,我至少少活了3年。”

陈景润顿时热泪盈眶,他连声说:“闵老师辛苦,谢谢闵老师。”

闵嗣鹤教授在审核完陈景润的论文不久,果然因病而不幸去世。

陈景润悲痛万分,他痛楚地对同事说:“闵先生是个好人……”

数学所的王元和陈景润是同辈。王元在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证明过(3+4)、(2+3)、(1+4)。

因此,他也独立审阅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

王元支持尽快发表陈景润的论文。

在陈景润刻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期间,陈景润所在的数学所五学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给了陈景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2)。

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简洁、清晰,证明过程处处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异彩。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

中国数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也都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

那些一直在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陈景润的这篇论文以后,都心悦诚服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他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著的专著中。

在这本书的第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哈贝斯特坦和黎切尔特决定以“陈氏定理”为标题。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们。

华罗庚曾经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一生严谨,从不轻易评价他的学生,但是,华罗庚在提到他的学生陈景润时,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阿·威尔在读了陈景润的一系列论文以后,充满激情地评价:“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全院大会上,武衡专门表彰了陈景润,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大会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收到信件以后,却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对陈景润说:“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们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

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毫不犹豫地牺牲了个人的利益,表现出知识分子高尚的爱国精神。

陈景润乔迁新居以后,仍然像以往一样,终日伏案操劳。他仍然在数论之海中遨游,搏击风浪。他希望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研究得更为完美,要向那更为诱人的(1+1)发起最后的冲击。

在病中的顽强追求

1984年,一位美国数学家到中国访问,主动要求拜访陈景润。陈景润在数学所接待了他。

当时,盛传苏联人已经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1),陈景润得到这一消息,很是伤感。

座谈中,谈及这个问题时,美国数学家告诉陈景润:这是误传。

这位美国客人礼貌而谦恭地解释说:“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如果能算出(1+1),第一个应当是你。”

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核实,这一消息确系误传,陈景润的心情这才稍稍平静了一些。

陈景润证明(1+2)以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数学家,都把前进的标尺定在(1+1)。

已在这一领域中遥遥领先的陈景润,自然希望能够继续攻克(1+1),为祖国争光。

其实,从70年代初期开始,陈景润就横下一条心,要尽全力拼搏,争取为这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跨世纪之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陈景润时时关注着世界数学界的动态。

陈景润知道强手如林,世界如此之大,不知道哪一天会从一个并不出名的地方,突然杀出一匹黑马,令所有的数学大家们都目瞪口呆,利索地把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摘走。

正因为如此,陈景润知道自己必须赶快做,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抢在洋人的前面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才能够为祖国争光……

可是,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陈景润度过了三千多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却依旧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回首往昔,自然十分伤感。

正在这时,命运之神又无情地给了陈景润一个沉重的打击。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上街去魏公村一家书店寻找近期的有关资料。

大街上熙熙攘攘,广告林立,令人眼花缭乱。陈景润却无心去浏览身边的街景。他低着头,一边走路,一边思考。

一个小伙子骑着一辆自行车,从远处急驰而来。他太自信自己的骑术了,以至于没有把手按在紧急刹车把上。当他看到前面有人时,已经来不及刹车了。

只听“啊——”的一声惨叫,一个衣着朴素带着眼镜的中年人,已经倒在这个小伙子的车前。

车轮还在旋转。被撞倒的人却完全昏过去了。

这个小伙子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吓得双手颤抖起来,他急忙去扶被他撞倒的人。

这个被撞倒的人,就是陈景润。

此时,陈景润身受重作,他后脑勺着地,头上有血,隆起一片肿块,脸色苍白。

“你是谁,什么单位的?”小伙子语无伦次地问陈景润。

陈景润无力地说:“我是……陈……景……润。”

陈景润刚说完这句话,就又昏了过去。

小伙子惊呆了。

陈景润被送到医院时,头上冒虚汗,处于半昏迷状态之中。经医生初步确诊:后脑严重撞伤、严重的脑震荡。

陈景润被撞伤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中关村,传遍了北京城。

成千上万的人们都在为陈景润的健康和生命忧虑,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遭此意外而感到悲伤。慰问信、慰问电话像雪片一样飞向中关村。

这次车祸,是对陈景润的健康一次致命性的损伤。陈景润的大脑受到严重的损伤。

但陈景润并没有被这次打击击跨,他用顽强乐观的精神与命运之神进行殊死的搏斗。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陈景润出院了。他本来就多病的身体,经受这次严重损伤,犹如雪上加霜,更显得瘦弱了。但陈景润的眼睛里,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

这年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

陈景润的英语水平不错,不必借助翻译,他和这个外国数学家谈得十分投机。

当这位德国数学家和陈景润谈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时,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

来访的外国朋友并不感到突然和意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他十分理解陈景润此时的心情。

陈景润的助手李小凝也端坐一旁。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陈景润流眼泪,听到陈景润那令人心碎的哭声。

此后,陈景润仍然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进数学所那被称为“二层半”的资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人们也很少去坐。只是人们已经深深了解他的习惯,一钻进资料堆中,就舍不得出来。每到下班时分,值班的同志都要细心地去搜寻一遍,以免重演把陈景润反锁进资料室中过夜的事情。

陈景润在加快速度,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力量,顽强地在科学的险峰上攀登着……

1985年后,陈景润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经医生检查,陈景润身患帕金森氏综合症。

此时,陈景润全身僵直,手脚颤抖,吞咽困难,只有头脑还是很清醒。

陈景润并没有因为身患恶疾而停止工作。他时常靠在病床上,指导他的学生,或者用生命的余力,思虑着数学中的问题。

病魔无情地折磨着陈景润,但只要一到孩子们中间,他就感到充满着活力。

陈景润在刻苦钻研的同时,还对中国的下一代寄予厚望。他希望这些孩子将来能够实现他此生无法实现的心愿。

陈景润的时间十分宝贵,无法满足更多学校的要求,于是,他开始挤出时间撰写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有关数学的科普读物,他希望更多的孩子热爱数学、了解数学,成为中国数学界的接班人。

陈景润经过艰苦的劳动,终于写出4本书。

这4本书的选题和内容,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的。其中第一本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这本书,是陈景润花费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才终于完成的。在它上面,凝聚着陈景润的心血和希望。

当年,陈景润是听到沈元教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才萌生了献生数学的伟大志向。如今,陈景润同样在播种,他把满腔的希望播撒在亿万青少年的心中。

陈景润决心让祖国的下一代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他在写这本书时,一直十分谨慎,尽量避免使用让人费解的专业术语。

在这本书中,陈景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勾画得栩栩如生。

对于冲击(1+1)的问题,陈景润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做出解释,他在书中意味深长地说:“愈逼近极限,难度愈大。”

虽然全世界许多数学家都在努力摘取这项桂冠,但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证明(1+1)已行不通,关键要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这就好比,用肉眼无法观测外星球,用电子望远镜才可能办到。可是,至今尚未有人找到类似电子望远镜的新手段……

此时,陈景润已经深深地感受到,攻克这最后的难关,不仅需要他继续拼搏,更需要有亿万的后来者去冲锋陷阵。因此,他通过自己写的书,把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种子播撒在无数青少年的心田里。

陈景润相信,总有一天,他付出的心血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1996年3月19日,下午1时10分,陈景润溘然去世。

中国数学界的一颗巨星殒落了。

在生命的后期,陈景润身上的肌肉开始萎缩,他的眼晴无法睁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按摩,才能勉强地睁开一点。

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陈景润的手上,还是紧紧地握着一本数学书籍,他还是不肯放弃最后冲击哥德巴赫猜想顶峰(1+1)的拼搏,就像战士至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钢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