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没有“坑儒”
导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但同时他被人们认为是暴君,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他制造的,有460多人被秦始皇坑杀。但是当今学者却提出不同的观点,即秦始皇并没有“坑儒”过。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460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但是有史学家却认为“焚书”有之,但没有“坑儒”,而且“坑儒”的次数也有争议。
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儒”而是坑“方士”。
首先,据古籍资料记载,秦始皇自称帝以后,为求长生不老,不惜动用重金,先后派徐福、韩众等人寻求仙药。侯生和卢生就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由于长期为秦始皇求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而根据秦国法律,找不到仙药就要被处死,因此他们深发感慨像这样靠凶狠残暴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值得给他求仙药,于是这二人就远走他乡。这件事情让秦始皇十分的恼怒,他审问所有在咸阳的方士。欲查出侯生和卢生二人,方士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460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而在《史记》中记录的“焚书坑儒”,用的也是“方士”或“方术士”,明确指出是神仙学派之士。汉初大儒如贾谊、董仲舒等对秦政多有评论,屡屡谴责焚书事,但也从未论及“坑儒”之事。因此他们认为“坑方士”才更接近历史,而“坑儒”的由来是因为在东汉儒家独尊的地位被确立,加之浮夸学风盛行,就炮制了秦始皇“坑儒”一情节。
其次,被杀者所定的罪名是“诽谤皇帝”,而并非因信仰或传播儒家学说。也就是说引起秦始皇愤怒的并不是某一派的政治主张或某一学派的议论,而是方士们从他那里骗得“费以巨万计”的赏赐,可是“终不得有药”。反而却作诽谤之言,最后一个个逃跑了。皇帝上当受骗,于是惩处他们,这就是“坑儒”为“坑方士”的直接原因。当然不能说被杀的400多人中没有儒生,但是从其整体来看,被杀的人大部分是方士,而被杀的原因更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和学派观点无关。
但是直到今天,秦始皇“坑儒”的观点还是占主流,而且以上的说法都是一家之言,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也没有解开。
另外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是秦始皇“坑儒”几次以及人数问题。
《史记》、《资治通鉴》历史古籍都说秦始皇“坑儒”一次,即公元前212年的那一次。在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中写道:“第二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有些书生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刑律’、‘乐刑杀为威’等等,秦始皇以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把他们逮捕,严刑拷问。先后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最后全部在咸阳坑杀。”但也有一些资料记载秦始皇至少“坑儒两次”,第一次坑杀的460余人是公开坑杀,目的是“杀鸡儆猴”。第二次是秘密坑杀,这次坑杀了700多人。在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秘杀填土而埋之,700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外人不得可知,一直隐瞒了200余年之久。后来唐朝张守节编写《史记正义》时,将这段史料编入了史书。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儒林外传》也引用了这段故事。
但有人认为是史书对秦始皇在咸阳坑儒的不同记载,不过这种说法的支持者并不多,因为这两次坑儒的地点和人数差别也太大了。因此不少古籍著作都认为秦始皇第二次坑儒真实性很高。元代史学家在《文献通考》卷四十《学校考》记载:“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转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令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人。”《太平御览》所引《古今奇字》记述也同意这一说法:“秦始皇密令人种瓜于骊山硎谷温处,瓜实成,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儒生皆至,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而填之以土,皆压死。”
如果真的有第二次坑儒,其原因是什么呢?有学者说第一次坑儒发生以后,还有许多儒生分散各地,他们更加强烈的继续反对秦始皇的暴政,连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上书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来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虽然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秦始皇到底坑杀了几次,又有多少人被坑杀,至今也没有答案。
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何覆灭
导言:无敌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时期。在格瑞福兰海战中,西班牙船舰大败而归。这场力量悬殊的海战,为何占有明显优势的西班牙会惨败呢?“无敌舰队”在西班牙语中即不可战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8月派出的,意图是与英国争海上霸权。在这次旷日战争中,西班牙出动了约150艘的大型战舰,火炮2400多门,水手和炮手3000人,总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英国大小船舰加在一起才140艘,整个舰队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力量悬殊。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竞以无敌舰队战败结局。
据说无敌舰队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14000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会在寡弱分明的对手前如此不堪一击呢?许多历史学家纷纷对这一问题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各种观点也层出不穷。
第一种说法是“基础说”。16世纪的西班牙,号称“日不落”帝国,其殖民地势力虽然广阔,但这种强盛只是西班牙表面的繁荣。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为加强专制统治,滥杀无辜,实行重税政策,搜刮民财,对外又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他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在他统治期间,民不聊生,危机四伏。而他耗尽巨大国力和财力组织的“无敌舰队”自然是不得民心的,因而缺少战争获胜的基础。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指挥失当。也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虽然16世纪的西班牙正走向衰落,但是政治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从当时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西班牙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而在“无敌舰队”的总司令任免上,腓力二世选择了出身名门望族,有较高威望却毫不懂海战的西顿尼亚公爵。西顿尼亚公爵本是一个陆军将领,他毫无海战海战经验,而且还晕船。西顿尼亚公爵听到任命后就立即上书恳请辞职,但没有获得批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焉有不败之理?而西顿尼亚在海战中的指挥确实糟糕透顶。当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英国舰队就立即抢占了上风。在随后的战斗中,由于西顿尼亚指挥错误,无敌舰队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以,遂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也有人说其实腓力二世对西顿尼亚打胜这场海战也是信心不足。据说,腓力二世曾下密令,如果西顿尼亚发生不幸时就由善于指挥海战的阿隆索接任,阿隆索在这次远征中担任分舰队司令,可是由于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他也葬身海底了。但是为什么腓力二世在一开始就不任命阿隆索为总司令呢?这是让后人迷惑的事情。
第三种说法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是毁于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不是英军而是非常可怕且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在起航不久就遇到了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吹翻,吞没,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步兵大多数因晕船失去战斗力。西顿尼亚一筹莫展,虽经多方搜寻、救援,仍然损失了33艘舰船、8449名士兵和船员。不得以,西顿尼亚就带着这样一支战斗力很低的舰队去和英军交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在战败回国时,无敌舰队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上述三说几乎都有道理,但是导致无敌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又是哪一个呢?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希特勒为何血洗冲锋队
导言:希特勒是二战期间的杀人狂魔,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党之手。由于他的身份,所以研究希特勒的人很多,包括他的性别、民族、人生历程等都是让后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对人类犯下永远无法洗清的罪孽。同时他对自己的手下同样残忍。1936年6月30日,杀人魔王希特勒在大批随行的陪同下乘车抵达达维系西,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一天之内,这些为希特勒上台执政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包括参谋长罗姆在内的数百人,在一连串机关的扫射下命归西天,随后希特勒又宣布解散冲锋队。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血洗冲锋队事件。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一直是希特勒的心腹,为何希特勒要对这些人下毒手呢?学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其一,冲锋队完成了使命。冲锋队主要是保护纳粹集会,捣乱政敌的组织活动,破坏工人运动,对反纳粹者进行恐怖袭击。冲锋队作为纳粹党的政治打手和后盾,对希特勒上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希特勒一上台,冲锋队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因为希特勒可以直接调动军队和警察,没有必要在保留这样一只不正规的武装力量,因此,冲锋队的解散也是必然的。
其二,希特勒和罗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早期罗姆和希特勒是患难之交,但是两人又存在着分歧。罗姆一直企图将冲锋队独立,把冲锋队变成变相的军队,而希特勒只把冲锋队看作是一种政治舆论工具,二人曾因此分道扬镳,但希特勒后来又启用了罗姆,而罗姆的想法依然没有改变。在希特勒上台以后,罗姆不仅积极扩展冲锋队,还叫嚣要进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这些言论当然使得纳粹集团难以忍受,因此希特勒就开始考虑如何解决冲锋队。
其三,党卫队和冲锋队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斗争。党卫队最初是冲锋队的下属组织,成立于1925年。作为希特勒的铁杆卫队,在冲锋队发展壮大的同时,党卫队也开始膨胀。这两支政治力量在争权夺宠的竞争中经常爆发矛盾。尤其是自1929年希姆莱出任党卫队头目后,矛盾更加的激化。
其四,冲锋队不被国防军所容。在冲锋队成立之初,德国陆军处于重新武装德国的目的,所以开始扶持冲锋队。但是随着罗姆取代国防军的企图日益明显,军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1934年,人数已经达到300万的冲锋队要求承担东部边防任务,这种赤裸的野心让军官团无法忍受。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限制冲锋队,只承认国防军是“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希特勒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按理来说应该偏袒冲锋队,但是这么做将有两大棘手问题:一是由于冲锋队人数庞大,他如果保留冲锋队就无法向欧洲各国作出合理解释,使其外交陷于难堪境地。二来,如果开罪国防部他就难以实现其上台执政的野心。所以希特勒思考再三,最后决定牺牲冲锋队。事实上,希特勒在血洗冲锋队之前,已得到了军界支持他继任总统的承诺。
所以,到最后希特勒便以冲锋队“二月革命”为借口,将冲锋队除掉了。虽然上面的几点都是希特勒血洗冲锋队的背后原因,但哪一点才是真正让希特勒下决心作出这一决定的,仍然是史学家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