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自然界未解之谜全集
14347000000002

第2章 神奇的动物之谜(2)

动物技能之谜

导言:特异功能已经无数次被人们证明是骗人的把戏,虽然每过一段时期,总会有这么一股浊流涌起,但有记性的人,经历过一次就够了。动物有动物的生存本领,有些本领是人类暂时还不能认识的,一旦认识清楚,特异功能或其他什么之类的鼓噪就可以休矣。近年来,科学家潜心研究人的特异功能,而在生物世界,许多动物的技能,也始终像谜一样,吸引着人们去探索。

有些昆虫,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够正确地计数、量度的本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蛾子能把自己的卵排列得很整齐就说蛾子产卵吧!蛾子能把卵产在一起,堆叠成特别精致的卵块。这些卵可不是随随便便地堆在那里,而是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很整齐、很美丽的图案。人们惊奇地发现,即使是机械操作,也不见得比蛾子高明。

有一种叫石蚕蛾的幼虫,它用芦苇叶片营建虫窝。它们切下的每一片芦苇叶,长度都完全相等,真不知它们是怎样“量”出来的。

最令人惊异的是蜜蜂巢窝。它建造的巢窝是准确的六角形,根据数学家计算证明,这种形状的建筑物,所花费材料是最节省的。小小的蜜蜂怎么具有这种能力,操作如此精确呢?目前还在探索之中。

动物雌雄互变之谜

导言:动物雌雄共体,或雌雄互变现象是低等动物中较普遍的现象,一旦进化到高等阶段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存在。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现象?从进化论的高度说,是为了争取生存机会,然而从生物化学角度看,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男变女、女变男,平常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高科技的今天,在医学手术的帮助下,变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在生物界中,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人类对这种性逆转现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低等生物——细菌开始的。在人的大肠里寄生着一种杆状细菌,被称为大肠杆菌。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大肠杆菌有雌雄之分,雌的呈圆形,雄的则两头尖尖。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雌雄互相接触时,都会发生奇异的性逆转,即雄的变为雌的,雌的则变为雄的。后来经科学家研究,发现雌雄互变的媒介在于一种叫“性决定素”的东西,当雌雄接触时,就将彼此的“性决定素”互赠给对方,从而改变了彼此的性别。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比细菌高等的生物体上也存在性逆转现象,诸如沙蚕、牡蛎、红鲷、黄鳝、鳟鱼等等。有人认为这些生物的原始生殖组织同时具有两种性别发展的因素,当受到一定条件刺激时,就能向相应的性别变化。

沙蚕是一种生长在沿海泥沙中,长得像蜈蚣一样的动物。当把两条雌沙蚕放在一起时,其中的一条就会变为雄性,而另一只却保持不变,但是,如果将它们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瓶中,让它们彼此看不见摸不着,则它们都不变。

还有一种一夫多妻的红鲷鱼,也具有变性特征。当一个群体中的首领——唯一的那条雄鱼死掉或被人捉走后,用不了多久,在剩下的雌鱼中,身体强壮者,体色会变得艳丽起来,鳍变得又长又大,卵巢萎缩,精囊膨大,最终成为一条雄鱼而取代原来丈夫的职位。若把这一条也捉走,剩余的雌鱼又会有一条变成雄鱼。但是如果把一群雌红鲷鱼与雄红鲷鱼分别养在两个玻璃缸中,只要它们互相能看到,雌鱼群中就不能变出雄鱼来,但如果将两个缸用木板隔开,使它们互相看不见,雌鱼群中很快就变出一条雄鱼。这究竟是为什么,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再有,海边岩礁上常见的软体动物牡蛎,也是一种雌雄性别不定的动物。有一种牡蛎,产卵后变为雄性,当雄性性状衰退后又变为雌性,一年之中可有两次性转变。然而牡蛎过的是群聚生活,不管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为什么还会有“朝雌暮雄”的性变态呢?

我们常见的黄鳝在“青春年好”时节,十有八九为雌,产卵之后转为雄性,因此大黄鳝中十有八九为雄。这又是为何,人们也不清楚。

有人对鱼类的“变性之谜”进行了研究,认为鱼类改变性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繁殖后代和使个体获得异性刺激。美国犹他大学海洋生物学家迈克尔认为,在一种雌鱼群或一种雄鱼群中,其中个头较大者,几乎垄断了与所有异性交配的机会。这样,当雌鱼较小时能保证有交配的机会,待到长大变成雄性时,又有更多的繁育机会,与性别不变的同类相比,它们的交配繁育机会就相对增加了。同样,在从雄性变为雌性的鱼类中,雌鱼的个体常大于雄体。雄鱼虽小,但成年的小雄鱼所带有的几百万精子,足够使再大的雌鱼所带的卵全部受精。另外,这些雌鱼与成熟的无论个体大小的雄鱼都能交配。因此,它们小一点的时候是雄鱼,长大以后变雌鱼,不仅得到交配的双重机会,而且与那些从不变性的鱼类相比,又多产生一倍的受精卵,这对繁殖后代大有益处。

在动物界里频频发生的性变现象,至今仍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科学的解释,还需要人类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动物能充当信使之谜

导言:人类利用某些动物的特长为自己服务的历史已经很久了,犬守夜,鸡司晨,服牛乘马等都是人类役使动物的好事例,也早已司空见惯了。至于充当信使不过是这些事例的延续罢了。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为什么有的动物可做的,有的动物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能做到的动物究竟靠什么完成人类交办的任务,这就费思量了。鸽子当信使是早为人知的事,但狗、鸭等其他动物也能当信使就鲜为人知了。

1815年,法国的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击败。得胜的英军把写有这个消息的纸条缚在一只信鸽的脚上,结果这只信鸽飞越原野,穿过海峡回到伦敦,第一个把胜利的消息送到了伦敦。

1979年,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某部一个侦察员得了急病,医生诊断需用一种药品,可身边没有,如果派人去后方取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便用军鸽去后方取药,仅用30分钟就取回来了,使病员得到及时抢救。

只要对狗加强训练,狗也可成为称职的信使。在法国巴黎,有些人在缴付报费后,每天准时派训练过的狗到附近的报亭中去取报。

美国著名的动物学家佛曼训练了一批野鸭,让它们把气象表和各种科学情报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些野鸭还能将捆在爪子上的照片和稿件送到报社。

19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捷伊纳克还利用蜜蜂和5千米以外的朋友保持通讯联系。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些蜜蜂后,便将它们禁闭起来;需要传递信件时,就把写满字的小纸片粘在蜜蜂的背面,然后放飞。蜜蜂信使便向自己的“家”飞去。当它进入蜂房时,信件就被卡在蜂巢的入口处。此外,水中的海豚、鳊鱼也是忠实的信使,它们可以在水面或水下传递报刊、书信。

有些动物之所以能从事传递信息工作,是因人们利用其归巢的生活习性;而有些动物则要通过训练,让它们具备有条件反射能力,才能胜任信使工作。那么,有些动物,比如鸽子长途飞行为什么不会迷路呢?

有些科学家认为,鸽子两眼之间的突起,在长途飞行中,能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有人把受过训练的20只鸽子,其中10只的翅膀装了小磁铁,另外10只装上铜片,放飞的结果是:装铜片的鸽子在2天内有8只回家,可是带磁铁的鸽子4天后只有1只回家,且显得精疲力竭。这说明小磁铁产生的磁场,影响了鸽子对地球磁场的判断,从而断定鸽子对飞行方向的判定的确与磁场有关,也有些科学家认为,鸽子能感受纬度,因此不会迷路。更多科学家认为,鸽子能感受磁场和纬度,它们用这些感受来辨别方向。

科学家们不但对鸽子飞行为什么不迷路各持己见,而对其他动物长途跋涉不迷路也是众说纷纭,谁是谁非,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动物的思想之谜

导言:就人类的共识来说,思想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思想和条件反射有本质上的区别,思想是以思维活动为前提的,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有什么动物能完成这一过程。尽管许多科学家想证明这一点,但目前还没成功。近年来,一些科学家根据拟人或者用纯粹的人类属性来衡量其他动物。研究表明动物们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和表达感情的方式和人类截然不同,动物行为学家麦克·豪森说:“我们应当与会思维的动物一同分享这项成果。”豪森指出,人类和其他动物掌握不同的技能。如果我们在人和蝙蝠之间做一个实验,比如蒙住你们的眼睛,让你分辨房间里有什么,人一定会输给蝙蝠。他说“这并不是说人类愚蠢,而只是意味着我们无法使用超声波而已”。

莉萨·帕尔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研究黑猩猩。她说,“看它们是否能在看电视时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并且意识到情感状况。”莉萨可能是第一个能够研究黑猩猩情感的人。

近来,莉萨向猩猩们放映其他猩猩正在接受兽医注射的镜头,或者向它展示极为诱人的水果汁,让它们按照兴奋程度点按键盘的不同部位所标示的好恶类别,在电脑屏幕上让被测试的猩猩区分每一个场景。“兽医的场景是负面的,当这个画面出现时,猩猩的面部表现出就像尖叫一样的抗拒表情。”莉萨解释道,“当积极的画面出现时,它们表情积极得就像要参与进去一样。”猩猩们几乎按遍了每一个好的类别,这说明它们懂得在电视上看到了什么。它们甚至用行为和手势反应,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接下来,莉萨进行了第二项研究,让猩猩们看10分钟的玩耍和入侵的画面,以此来监测它们的大脑反应。她用放在猩猩耳朵上的温度计测量大脑的温度。和人类看到灾难突然降临时一样,猩猩头部的右半边或者应该说是右脑在被画面所惊吓时,温度骤然上升;而当愉快有趣的画面出现时,猩猩头部的左半边开始变热。

这些研究说明猩猩几乎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且它们自己也有强烈的情绪波动。

动物能否像人类一样形成某种概念,或者以一个参照物为标准,把与它相同的物体归类、组合在一起呢?科学家埃尔斯坦选择鸽子作为研究对象,看它们能否分辨多种类型的自然物体。他让鸽子面对放映幻灯片的屏幕,每次使用同样的幻灯片。当放映有树的幻灯片时,鸽子用嘴啄一下按钮就得到食物奖赏,而在放映没有树的幻灯片时啄按钮就得不到奖赏。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他让鸽子多次观看,直到正确表现达到要求。随后,他开始放映新的幻灯片,目的是检验它能否推广对树的认识“概念”。他的研究结果证明,鸽子完全可以分辨有树和无树幻灯片,甚至能够运用对树的“概念”分辨出新的有树的幻灯片。这或许是动物从本能到条件反射的进步?

黑猩猩和大猩猩面对镜子做出的反应则不一样,黑猩猩会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别是那些平时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诸如嘴内和耳朵。动物学家盖洛普利用“斑点测试”进行实验,将几只黑猩猩置于镜子前约10天,然后施与麻醉,在它们身上涂上红颜色的斑点,并确认这些斑点摸不到、闻不到。等黑猩猩在镜子前醒来,它们会专注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反复去揉摸斑点,并长时间观察和嗅闻接触过斑点的手指。海豚是第一个除灵长类以外可以自我辨别的动物,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安娜·瑞斯和纽约水族馆的奥斯本·马瑞用海豚做过自我识别能力的实验。

她们用无味的标记在两只宽嘴吻海豚普瑞斯利和塔布的身上画线条,有些标记是黑色的,还有一些海豚根本就没有标记。重点是为了看看,哪些海豚可以感觉到它们身上的标记,并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

如果海豚感觉到标记,“它们会径直游到镜子前面。”瑞斯说,“它们会有目的地看。”海豚们贴近标记仔细检查,用镜子检查它们看不见的身体部位。有一只海豚连续12次潜入水中暴露它认为在鳍下的伪造标记。

根据这些研究,研究人员认为海豚是第一个除灵长类以外可以自我辨别的动物。

在灵长类中,自我意识区域是在前脑的大前叶。“但是海豚并没有前脑,”瑞斯说。动物在大脑中有多少思维过程呢?在这方面应该开展更多研究。

动物世界是个充满奥秘和神奇的世界。尽管今天的动物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动物的许多奥秘我们始终还不能提供圆满答案。

动物的自疗之谜

导言: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动物都有一套生存的本能,这是生物进化过程逐步培养成的。对于它们自己的生老病死,动物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习性,这多半是遗传,也有少数是为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能够适应的就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被淘汰,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竞天择”法则。自然界的野生动物受了伤,得了病,谁能给它们治疗呢?动物们有自己给自己治病的本领。有些动物会用野生植物来给自己治病。

春天来了,美洲大黑熊刚从冬眠中醒来,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状态也不好。它就去找点儿有缓泻作用的果实吃。把长期堵在直肠里的硬粪块排泄出去。这样黑熊的精神振奋了,体质也恢复了常态,开始了冬眠以后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