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看懂中国经济的第一本书
14345500000006

第6章 中国经济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2)

三大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大有小,人口数量优势带来的劳动力红利最为显著。从2000年至今的人口调查中,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而且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调查显示,这一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即便这一比例有所下降,相比于大部分国家来说,中国依然可以享受高劳动力参与率带来的丰厚红利。

仅有大量的劳动力并不意味着经济的高效,仅作为世界加工工厂,也无法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事实上,劳动力红利的维持,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上升的劳动力配置效率。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众多的农业人口,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足,农业发展程度也不够高。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劳动生产率也极为低下。但正因为如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甚至可以说,中国收获劳动力红利的程度,就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潜在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程度,更简单点说,就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幸运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基本同步,保证了这一趋势的延续和有效。

在劳动力的高参与率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的基础上,由此衍生出来的高储蓄率,同样贡献了劳动力红利。与适龄劳动力的高比例相应,需要抚养儿童和赡养的老人的比例相对比较低。也就是说,我国人均劳动力的负担就比较轻,从而为居民储蓄提供了条件。在关于经济增长的各种模型中,居民储蓄都是重要的贡献因素。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劳动力红利就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中国企业最典型的两则国际并购案例中,能够看出这种劳动力红利的影响。TCL并购汤姆逊电视,并不是因为TCL的赢利能力比对方强,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TCL拥有低成本优势。根据调研机构的研究,TCL在并购汤姆逊的时候,其彩电业务的毛利水平极低,在国内毛利率是5.2%,在海外只有2.9%。即便这样的毛利水平,还是得益于国内的低劳动力成本,如果放在海外,几乎没有赢利的可能。同样,作为国际并购的另一个典型,联想并购IBM PC的时候,其毛利率只不过是14%,而IBM的毛利率高达22%。然而,联想PC能够赢利,而IBM PC业务却承担着巨额亏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得益于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

这种近似于“坐地分赃”式的竞争优势,让跨国巨头们颇感无奈,甚至连欧美等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在实在没招的时候,反倾销就会成为它们最后的撒手锏。

据媒体报道,巴西外贸委员会于2011年9月6日宣布,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商品进口。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要对7种制成品提高进口关税,并对一批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这一报道之所以引起中国方面的关注,是因为在提高关税的7种产品中,有5种来自中国。其中,瓷砖的关税将从15%提升到35%,自行车的关税从20%提升到35%,而分体式空调同样从18%提升至35%。因此,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这些措施的最大受害者。

据说,巴西还将对来自中国的碳钢管实施反倾销制裁。在未来两年内,巴西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碳钢管征收743美元/吨的惩罚性关税。制裁一旦开始,碳钢管的价格将比目前提高80%,基本堵死了中国碳钢管向巴西的出口。

其实,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劳动力红利这个阶段,只不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阶段看似无限期地延长了。

然而,当我们安享劳动力红利的时候,不应该对劳动力红利可能的减少和由此而来的负面效应视而不见。由于对劳动力红利的依赖,中国企业更多地倾向于投资资源密集型产业,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兴趣不大,从而让中国逐渐成了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加工工厂。这也是有识之士建议中国应该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原因。

更让人们不安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利的迹象,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近乎不劳而获的红利优势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2011年年初,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民工荒,很多制造类企业因为招不到人而倒闭,还有一些则靠高工资得以维持。当时,极富人气的富士康就在其内刊《富士康人》的头版头条上如此渲染:“春寒料峭,大江南北用工荒;风景独好,人潮汹涌富士康。”这个曾因员工十几人连跳事件而震惊中国的企业,并没有因此成为被民工遗忘的角落,在富士康的招聘点上,依然人流汹涌,“长蛇”蜿蜒。富士康如今受民工青睐的背后,是它比大部分中小企业要高出50%甚至一倍的工资。

去年,有感于民工荒的说法引起的慌乱,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专门予以驳斥,中国劳动力“红利期”远远没有过去,供大于求状况没有改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原本在春节过后的特殊时期,也很少有企业因为缺工而着急,但现在在正常的季节,依然有大量的企业为此苦恼不堪。

有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现象变动能说明民工荒并非杜撰:因为企业招人越来越难,一些原本靠赚打工者门票费的人才市场,现在正在逐渐降低面向打工者的门票价格,有的干脆直接取消,转而向企业索求更高的入场费。深圳三和人才市场总经理许琴就表示,以前人才市场主要靠打工者赚钱,从2009年之后就倒了过来,开始提升对企业的收费标准。比如,对于求职者来说,以前人才市场的门票是10元,现在10元门票有效使用期为一个星期,有时候甚至可以免费入场。

当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整体状况并没有改变,而且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的不均,以及薪酬福利的差异,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免会遭遇民工荒的困扰。面对这种现状,不仅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政府更要尽早将这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否则,7%以上的GDP增长速度将很难延续下去。

4.全球化了,就该去买外国货

不经意间,国际品牌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即便普通的中产阶级,用的电脑大部分是戴尔、惠普品牌,手机则多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品牌,电视是松下和索尼品牌,冰箱是西门子和三星品牌,洗衣机是伊莱克斯和惠而浦品牌,空调是三菱和日立品牌。于是下面这样看似夸张的描述不再是梦幻,而成了现实。

早晨,揉着惺忪的眼睛,掀开身上的嘉加梦(意大利品牌被子),从床上坐起来,顺手脱下身上的凯伦堡(意大利品牌睡衣)。洗漱完毕,拿起诺基亚手机,打麦当劳热线,要了一份麦乐送,解决了早餐。该到上班时间了,套上博柏利(英国品牌西装),走出了家门。天气不错,回头看了眼欧式别墅,满意地登上BMW M6(德国品牌汽车)双门轿跑车。在去公司的路上,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约好晚上去柯达电影世界(首家外资控股影院)看刚上映的《女巫季节》(美国电影)。

全球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各个国家都能参与国际化分工,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对消费者来说,国外消费品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当初,中国加入WTO的前夕,人们普遍对“入世”充满热情,就是因为很多人非常憧憬拥有国外的商品。

经济学家韩德强在书中写道:“在机关大楼的办公室里,在超级市场的柜台前,在朋友们的聊天问候中,消息灵通的人士都在发布美国小汽车、计算机、电话费的行情,把听众们的心挠得痒痒的,恨不得中国第二天就‘入世’。你想,一辆中高档的皇冠车在美国只售8000美元~9000美元,合人民币不过6万元~7万元,只相当于买一辆昌河或奥拓的钱,多划算啊!还有计算机,200美元就够买一台586;电话根本不要初装费,打电话很便宜,还不断有别的电话公司用更优惠的价格来吸引你。‘跳槽’,多好啊!要是出国,千万别买国航的机票,太贵,找个朋友在国外买好机票寄回来,就能省出一台电视机。”

“入世”的成功,加速了中国国际化和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以全球化最大的主体——企业来说,既能通过国际化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获得高额利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更为综合的形式呈现出来,企业面临的是从日常运营到市场拓展、再到全球化适应能力等全方位的竞争态势,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纠缠于价值链的某一个环节的较量。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企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存在弱点都是致命的,都会成为缺乏竞争力的根源。

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全球化是企业唯一的选择,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只能被动挨打,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很多反对中国加入WTO和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人认为,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事实却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很多传统产品市场已经趋向饱和,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生产过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不能顺应潮流,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并合理引入和转移资源,就会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最起码是浪费全球化带来的发展良机。

很多跨国企业将工厂办到中国,并不是希望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带到中国,而是希望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正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这些跨国巨头将中国的优势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国家的优势资源(诸如能源、运输、市场、金融和税收体系等)汇集起来,尽力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希望向跨国巨头开放中国市场,借以获得学习对方先进技术的机会。尽管“中国制造”一直遭到不少国外人诟病,但还是为中国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全球化也是企业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转移参与国际化分工、最终获得超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全球化既可以有机会获得国外的优势资源,又可以通过资源的国际转移,以国内的优势资源参加国家分工,通过比较优势获得比国内更高的利润。众所周知,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普及,其利润必然会经历从垄断利润到超额利润、再到平均利润的阶段和过程。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过程,同样遵从这样的逻辑。随着生产、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慢慢普及,产业发展初期的垄断利润会变为超额利润,随后在进入自由竞争阶段后,慢慢发展成为平均利润。简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更多的企业掌握相同的技术,或者推出类似的产品,产业的利润都会逐渐摊薄。然而,得益于经济全球化,企业可以通过向全球转移国际资源,从而延长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

比如说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纺织业,在国内市场早就进入饱和状态,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十分明显。纺织业要想继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能寄希望于出口贸易或资源转移。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入世后,纺织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大幅加快,出口额一路飙升。以2003年为例,我国纺织业出口净创汇高达645亿美元,是全国净创汇255亿美元的2.53倍。如果没有出口的话,中国纺织业就会失去了继续增长的空间,如果不能在产业升级上作出努力的话,就只能走下坡路了。

毋庸讳言,包括纺织品在内,中国的轻工业品和部分农产品之所以能畅销全球,主要得益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在部分高科技制造领域,中国都能凭借这种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赢得相对于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早在2006年的时候,韩国贸易协会贸易研究所就曾发布《韩中日三国的国际市场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之变化》的报告书,该报告书根据联合国2000~2004年的统计数字,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正在逐步包揽韩中日出口优势产品。很显然,中国正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将国内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转移体现在了国际市场。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还在于能够推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

中国申请加入WTO的时间很漫长,尤其是在1993年之前,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中国和世贸成员国的谈判几乎毫无进展。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加入WTO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成员国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我国在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应该说是中国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之所以在当时提出,是为了配合加入WTO的谈判并取得进展。从这个层面来说,正是加入WTO的需要让我国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并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