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095

第95章 灵枢译注卷五(3)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译文】

厥气上逆的头痛,如见面部浮肿和心中烦躁的,可取足阳明与足太阴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头痛,如见头部一定的经脉处疼痛,心中悲观,好哭泣,可以诊察其头部动脉,在跳动过盛处刺出血,然后取足厥阴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头痛,痛处固定不移,并有沉重感,应用泻法,取头部中行督脉与两旁的足太阳、足少阳经,共计五行每行五穴,合计二十五穴;先取手少阴经,后取足少阴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头痛,健忘,按摸不到痛点所在,可先取在头面部左右的动脉,然后再取足太阴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头痛,如从项部先痛,而后腰脊部也相应疼痛的,可先取天柱穴,后取足太阳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头痛,痛得很剧烈,耳前耳后的脉络都努张而有热,应先取局部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经的俞穴。

邪气在脑的真头痛,痛得很剧烈,如果满脑都疼痛,手足发冷至关节的,这是不治的死症。

有一种不可取固定俞穴施治的头痛,是因为被击伤或从高处跌落后,有淤血留阻于内或肌肉受伤而痛势不止,可在受伤的局部针刺,不可取用远距离的俞穴。

又有一种头痛不可用针刺的,是由严重的痹证为患,假使每天发作的,用针刺治疗可使痛势减轻一些,但无法根治。

头一侧发冷而痛的偏头痛,应先取手少阳、手阳明经的俞穴,后取足少阳、足阳明经的俞穴。

厥气上逆的心痛,牵引至背部,并有拘急感,似从背后触动心脏一样,以致背屈腰弯,这是肾邪厥逆的心痛,应当先取京骨、昆仑穴,针后可以立即止痛,如痛不止,可再取然谷穴。

厥气上逆的心痛,胸腹胀满,心口疼痛剧烈,这是胃邪厥逆的心痛,可取大都、太白穴。

厥气上逆的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一样,心口疼痛剧烈,这是脾气厥逆的心痛,可取然谷、太溪穴。

厥气上逆的心痛,面色苍白如死人,整天不能深呼吸,这是肝气厥逆的痛,可取行间、太冲穴。

厥气上逆的心痛,当安卧和休息时,疼痛比较轻,而活动时疼痛就加重,但面色不变,这是肺气厥逆的心痛,可取鱼际、太渊穴。

【原文】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日发夕死,夕发旦死。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懊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恐腹浓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聆聊,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砾,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译文】

邪气在心的真心痛,手足冷至肘膝关节,心部痛势剧烈,早上发作的到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的到次日早上就会死亡。

凡心痛不可用刺法治疗的,是因为内有积聚或淤血停聚,所以这种病不可以取穴治疗。

肠内有虫积或蛔虫一类的病,都不适宜用小针治疗。脘腹疼痛,发作时痛苦难忍,内有肿块,上下游走不定,时痛时止,腹部热,经常口渴流涎,这是有蛔虫的征象。针刺时用手按紧结块,不让它移动,然后用大针刺之,手仍捏住,等虫不动才可以出针。一般来说,脘腹懊作痛,并有结块在中而上冲的,就是有虫的征象。

耳聋不能闻声,可取耳中的听宫穴。耳内鸣响,可取耳前动脉处的耳门穴。耳内疼痛,不适宜针刺治疗的是指耳中有脓,或有干耳垢,以致听觉失聪的疾患。治疗耳聋,可先取无名指爪甲上的关冲穴,后取足第四趾的窍阴穴。治疗耳鸣,可取手中指爪甲上端的中冲穴,左侧耳鸣取右侧穴,右侧耳鸣取左侧穴,先取手上的俞穴,以后再取足部的大敦穴。

足部腿股部不能抬起的,可以侧卧取髀枢中的环跳穴,用员利针,不可用大针。下血如注的病,可取曲泉穴。

风痹证邪气浸淫,身体日渐消瘦,病重不愈,两足忽冷忽热,大小腿部因邪气浸淫而肌肉瘦削,并见心烦不安,头痛,时作呕吐或饱闷,目眩才定就出虚汗,停一会儿又发生目眩,时悲伤时恐惧,呼吸短促,闷闷不乐,出现这些症状的,不出三年就可能死亡。

病本篇第二十五

【原文】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译文】

先患某病而后气血违逆不和的,应先治其本病;若先因气血违逆不和而后发生某种病变的,应先治其气血不和的本病。先患寒性病,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当治疗其先寒;先有某病,而后出现寒症的,当治疗其先病;先患热症,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当治疗其先热;先有某病而后发生泄泻的,当治其原病以为本;先有泄泻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应以先治泄泻为本,必须先治好泄泻,然后才可治其他病。先有了某种病后发生腹中满闷的,则应先治中满之标;先有中满,而后导致心烦不舒畅的,则应治中满之本。

病有忌外邪(客气)者,有忌内邪(人体内固有之邪气——译注)者,凡出现大小便不通利的症状时,先治大小便不利之标;大小便通利的,则以治其先病为本。

疾病发作而实证有余,说明邪气变本为标,当先治邪气有余的,后治其他的证候。疾病发作而出现正气不足的虚证现象,则说明正气不足变标为本,应当先扶人体的正气,再祛除病邪。总之,必须谨慎地详察病情,根据病症的轻重缓急而精心调治。病情轻缓的可以标本兼治,病情急重的,则分步治疗,或先治标,或先治本。例如先见大小便不利,而后发生其他病变的,应当先治其本病。

杂病篇第二十六

【原文】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译文】

经气厥逆,在夹脊两旁作痛,连及头顶,头昏沉重,两眼视物不清,腰脊强直,应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刺络脉出血。

经气厥逆,胸中满闷,面部浮肿,口唇肿起而流涎,突然讲话困难,甚至不能言语,应取足阳明经的俞穴治疗。

经气厥逆,行及喉部以致不能言语,手足发冷,大便不利,应取足少阴经的俞穴治疗。

经气厥逆,腹部膨胀弹之有声,寒气滞留,腹中有水声,大小便不利,应取足太阴经的俞穴治疗。

咽喉干燥,口中热而唾液胶粘,应取足少阴经的俞穴治疗。

膝关节疼痛,应取犊鼻穴,用员利针刺之,出针后隔些时候还可再刺。这种针身大如牛尾的长毛针,用刺膝部无疑是最为适宜的。

喉痹肿痛,如不能说话的,应取足阳明经的俞穴治疗;还能够讲话的,应取手阳明经的俞穴治疗。

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的,应取足阳明经的俞穴治疗;如口渴,每日发作的,应取手阳明经的俞穴治疗。

牙齿疼痛,不怕冷饮的,应取足阳明经的俞穴治疗;如怕冷饮的,应取手阳明经的俞穴治疗。

耳聋并不疼痛的,应取足少阳经的俞穴治疗;如耳聋兼有疼痛的,应取手阳明经的俞穴治疗。

鼻出血不止,如有黑色血流出的,应取足太阳经的俞穴治疗;如血结滞,可取手太阳经的俞穴治疗。如果没有治愈,应刺腕骨下的腕骨穴治疗;再不愈,可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处发寒的,应取足太阳、足阳明两经的俞穴治疗;如痛处发热的,应取足厥阴经的俞穴治疗;如腰痛不能俯仰的,应取足少阳经的俞穴治疗;如果内有热而气喘的,应取足少阴经的俞穴与委中处络脉刺血。

容易发怒而不思饮食,少讲话的,应刺足太阴经的俞穴:如果易怒而讲话特别多的,应刺足少阳经的俞穴。

下巴部疼痛,应取手阳明经的俞穴与足阳明经的颊车穴泻血。

项部疼痛,不能俯仰的,应刺足太阳经的俞穴;如果不能左右盼顾的,应刺手太阳经的俞穴。

小腹部胀满膨大,向上波及胃脘以至心胸部,恶寒战栗时常有寒热,小便不利,应取足厥阴经的俞穴治疗。

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膨大向上影响到胸部与喉咙,气喘有声,应取足少阴经的俞穴治疗。

腹中胀满,食物积滞不化,腹中鸣响,大便不通,应取足太阴经的俞穴治疗。

【原文】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墙墙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

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岁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译文】

心痛牵引到腰脊作痛,恶心欲吐,应取足少阴经的俞穴治疗。

心痛,腹中作胀,肠中涩滞不通,大便不利,应取足太阴经的俞穴治疗。

心痛牵引到背部作痛,呼吸不利,应刺足少阴经的俞穴;如没有治愈,应取手少阴经的俞穴治疗。

心痛牵引到小腹胀满,上下窜痛无定处,大小便不利,应刺足厥阴经的俞穴。

心痛,但见气短,呼吸困难,应刺手太阴经的俞穴。心痛,可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刺之,先在穴位上按揉,刺后再继续按揉,可以立即止痛;如痛仍不止,再在该处上下寻求痛点刺治,就可立即止痛。

下巴痛,应刺足阳明经在曲周部的颊车穴处出血,可以立即止痛;如果痛仍不止,再按摩人迎部,就可立即止痛。

气逆上冲,应刺胸膺中凹陷处的膺窗穴,以及胸前下方的动脉处。

腹中疼痛,应刺脐左右动脉处的天枢穴,刺后再按摩该处,可以立即止痛;如痛仍未止,应刺气冲穴,刺后再按摩,就可立即止痛。

痿与厥病,可将四肢束缚起来,待病者感觉气闷,就立即解开,每天两次,不知痛痒的,治疗十天就可恢复感觉,但不可中止,需继续至病愈为止。

患呃逆证的,可用草茎刺激鼻孔,使其打喷嚏,打了喷嚏后则呃逆止;或闭口停住呼吸,待呃逆上冲时,迅速吸气以迎其逆气,就可止住;当它发作时,突然使他大吃一惊,也可以治愈。

周痹篇第二十七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