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093

第93章 灵枢译注卷五(1)

五邪篇第二十

【原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译文】

病邪在肺脏,就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气上逆呃喘,出汗,剧烈咳嗽牵引到肩背作痛。治疗时可取侧胸上部的中腑、云门穴,以及背部第三椎骨旁的肺俞穴。针刺时,先用手快速按压,病人稍觉松快,即行进针。然后取任脉天突,以散肺中邪气。

病邪在肝脏,就会发生两胁中疼痛、寒气在中,恶血淤留在内,走路时经常关节牵引作痛,并且时有脚肿的症状。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肋间的郁结之气下行,并取足三里穴以温其胃中,同时对有淤血的络脉,可用刺法以散其恶血,再取耳轮后青络上的瘛脉穴,以减去牵引性的病痛。

病邪在脾胃,就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馀,阴气不足,则热在中而易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在中而肠鸣、腹痛;若阴阳均有余或均不足,则有寒有热。这些病症,都可取三里穴来调治。

病邪在肾脏,就会发生骨痛、阴痹。所谓阴痹,是说在形体表面按摸不到,证见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等处疼痛,以及经常目眩诸症。治疗时可取涌泉、昆仑穴;凡有淤血的,都刺出其血。

病邪在心脏,就会引起心痛,悲伤动情时人会眩晕仆倒。应根据病的有余或不足加以调治和疏导。

寒热病篇第二十一

【原文】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译文】

体表寒热,疼痛不能着席而卧,毛发枯燥,鼻内干枯,汗不得出,治疗时可取足太阳经的络穴,以补手太阴经诸穴的不足。

肌肉寒热,则难免肌腱疼痛,毛发焦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可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散放出淤血,以补足太阴经,汗就得出了。

骨骼寒热,病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若是牙齿还没出现枯槁的现象,当取足少阴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如牙齿已现枯槁,便是不治的死症。至于骨厥病的诊治也是这样。

患骨痹的,全身骨节不能自由活动,疼痛异常,汗出如注,心中烦乱。治疗时可取三阴经的穴位,针刺用补法。

身体被金属利器所伤,血流甚多,且又受风寒的侵袭,或者从高处跌落,以致肢体懈怠无力,这叫做体惰,治疗时可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三结交,指胃经、脾经、任脉三经相交处的关元穴。——译注)厥痹,是厥逆之气上及腹部,治疗时可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但必须查明主病的所在,在阳经用泻法,在阴经用补法。

颈侧的动脉是人迎穴,人迎属足阳明胃经,在颈筋的前面。颈筋后面是手阳明经的俞穴,名叫扶突。再向后是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天牖后面是足太阳经的天柱穴。腋下三寸处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俞穴,名叫天府。

阳邪上逆而头痛,胸中满决,呼吸不利,当取人迎穴治之;突然失音,喉舌强硬的,当取扶突穴刺之,并针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明的,治疗时取天牖穴。突然发生拘挛、癫痫、眩晕、足软支撑不住身体,治疗时取天柱穴。突然热渴,腹气上逆,肝肺二经内蕴的火邪相互搏击,以致血逆妄行,上溢鼻口,治疗时取天府穴。以上五穴,即所谓的天牗五部。

手阳明大肠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叫做大迎,所以下齿龋痛应取大迎穴,其恶寒的,用补法,不恶寒的,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入于颧部而遍及全齿的,名叫角孙,所以治疗上齿龋痛,应取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在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充盛,就要用泻法,反之则用补法。另有一说,可在鼻外侧取穴施治。

足阳明胃经有夹着鼻子循行而入于面部的,名叫悬颅。其经脉下行属于口,上行的由口入系于目本。应根据发病的部位取穴,泻有余,补不足;若取之不当,则可能泻不足,补有余,而适得其反了!足太阳膀胱经过颈入于脑部,直接连属于目本的叫做眼系。若头目疼痛,可在头项中两筋间取穴。此脉入脑后,分别联属于阴阳二跷脉,阴阳交会,阳入里,阴出外,交会于眼的内角。如果阳气偏盛,则两目张开,如果阴气偏盛,则两目闭合。

【原文】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译文】

热厥症,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肝经进行治疗。寒厥症,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进行治疗,都应该留针。舌纵缓不收?口角流涎,胸中烦闷的,当取手太阴肺经穴。针刺正气虚的病症,应顺着脉气的去向施以补法;针刺邪气实的病症,应迎着脉气的来向施以泻法。

春季用针取穴于络脉;夏季用针取穴于肌肉与皮肤间;秋季用针取穴于气口,冬季用针取穴于经脉。凡此四时行针,应与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谐调。取络穴脉穴可治皮肤,取肌肤间穴可治肌肉,取气口穴可治筋脉,取各经脉之穴则可治骨髓和五脏诸病。

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伏兔其一,小腿其二,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所行处——译注)其三,五脏俞穴其四,项部其五。此五部患痈疽者,为不治之症。

疾病始于手臂的,可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始于头部的,可先取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开始发生在足部胫部的,可先取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的诸穴可令汗出,针刺足阳明经诸穴也可令汗出。针刺阴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阳经穴来止汗;针刺阳经而出汗过多的,可取阴经穴来止汗。

大凡错误用针造成的危害有:一是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使病人精气外泄;二是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内流。如精气外泄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身体更衰弱,如邪气内留则易发生痈疽外症。

癫狂篇第二十二

【原文】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译文】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叫做目锐眦;在眼的内侧靠近鼻梁的,叫做目内眦。上眼属目外眦;下眼属目内眦。

癫病患者初染病时,病人先感到闷闷不乐,头重而痛,双眼直视,眼睛发红;染病较重时,就会出现心境烦乱,情绪不宁。可根据颜面部的色泽、表情,来推测疾病发展的程度,针刺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三经的一些俞穴,等到病人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有口角牵引而歪斜,发出啼叫的声音,喘促、心悸的症状,应当候察手阳明、手太阳两经,根据其病变所在而治疗,凡左侧正常的,应刺右侧,右侧正常的,应刺左侧,等到患者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癫病开始发作时,先见腰脊反张而僵硬,因此会觉得脊柱作痛,候察其病变所在,可取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阳经的一些俞穴,等到患者面部的血色转为正常时停针。治疗癫病时,医生应当常与病者住在一处,观察所应当取治的部位,当病发作时,根据其有病的经脉,使用泻法出血。将泻出的血放在葫芦内,等到再复发时,其血就会变动;如果没有变动,可灸穷骨二十壮。所谓“穷骨”,就是骶骨。

病已深入到骨的骨癫疾,颔齿部的俞穴及分肉之间,都充满了邪气,形体瘦弱而骨独留,常出汗,胸中烦闷;倘呕吐出很多的白沫,而又气泄于下,就是不治的死症。病已深入于筋的筋癫疾,筋肉拘挛而身体缩,筋脉拘急,脉大,治疗宜刺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倘呕吐出很多的白沫,而又气泄于下的,就是不治的死症。病已深入于脉的脉癫疾,发病时突然跌倒,四肢的脉都胀满而弛纵不收。当脉满处,都可以针刺出血;如脉不满而陷下的,宜灸挟行于项后两侧足太阳经的俞穴,并可灸带脉穴,在与腰相距三寸许的地方,也可灸诸经的分肉之间与四肢的腧穴;倘呕吐出很多的白沫,而又气泄于下的,就是不治的死症。

上述各种癫疾,如发作时像狂症一样,就是不治的死症。

狂症开始发生的时候,患者先有悲伤的情绪,健忘,容易发怒,时常恐惧,这是由于过度的忧愁与饥饿所致。治疗可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的一些俞穴,等到患者面部的血变为正常时停针,并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一些俞穴。

狂证开始发作的时候,患者不想睡眠,不知饥饿,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最聪明,自以为最尊贵,好骂人,日夜吵闹不休。治疗可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手少阴经的一些俞穴及舌下的廉泉穴。但要注意血脉盛的才可以施针,如血脉不盛就放弃不用。

患者语言狂妄,易惊,好笑,喜欢歌唱,行动反常而不停止,这是由于大恐所致。治疗可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一些俞穴。

狂证发作时,有幻视幻听,好喊叫的症状,这是由于神气衰少所致。治疗可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的一些俞穴,以及头部和两颔部的俞穴。

【原文】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