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088

第88章 灵枢译注卷三(4)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人与自然界的现象是相应的,人体属阴的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方;属阳的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分六阴六阳,合于人体十二经,以应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和十二经脉,这就是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现象相应的情况。十二经脉在人体内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与人的生存,疾病的形成,以及人的健康,疾病的痊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初学医者必须从十二经脉学起,就是知识渊博的医生,也要进一步研究它。粗劣的医生觉得经脉容易掌握,而高明的医生却认为经脉难以精通。请问,经脉在人体内的离合出入是怎样的呢?岐伯很恭敬地行礼后回答说:你问得很高明啊!关于经脉的学问,技术低劣的医生容易忽略,而技术高明的医生才会尽心地去钻研。让我详细地讲一下吧。

足太阳膀胱经的正经,另出而行,并进入膝窝,其中一条至尻下五寸处后,另行入肛门,入属于膀胱本腑,再散行于肾脏,沿脊柱内侧上行,至心脏而分散;其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直行经,由脊上出于颈部,再入属于足太阳本经经脉。足少阴肾经的正经,由膝腘窝中,另出一脉,与足太阳之经相会合,又上行至肾脏,当十四椎处,再外出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系于舌根,又出于颈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一合。诸阳经的正经,均流入诸阴经的别出经,称为别出的正经。

足少阳胆经的正经,绕大腿后进入阴毛中,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其另行的,注入季肋之间,再沿着胸里,入属于胆腑,又散行上至肝脏,通过心部,挟于咽喉,出于腮部与颌中,散布在面部,系于目系,与足少阳本经会合于眼外角处。足厥阴肝经的正经,由足背另行,上至阴毛中,与足少阳胆经相合,与其另行的经脉并行,这就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二合。

【原文】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译文】

足阳明胃经的正经,上行至髀部,进入腹里,入属于胃腑,散行至脾脏,通过心,沿咽喉而出于口部,再上行至鼻柱的上部和眼眶的下部,环绕目系,与足阳明本经相会合。足大阴脾经的正经,上行至髀部,与足阳明经另行的正经合并后上行,上至咽喉部,贯入舌中,这就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三合。

手太阳小肠经的正经,自下而上循行,并从肩后关节另行,进入腋下,经过心脏,下行入属于小肠本腑。手少阴心经的正经,另行而入腋下渊腋穴的两筋之间,入属心脏,再上行于喉咙,出于面部,与手太阳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眼内角,这就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四合。

手少阳三焦经的正经,自上而下循行,起于颠部别行进入缺盆,向下行入三焦本腑,再散行于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正经,另起于渊腋下三寸处,进入胸中,再行入属于三焦,上沿喉咙,出于耳后,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完骨之下,这就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五合。

手阳明大肠经的正经,起于乎并上行而沿侧胸部之间,另行出于肩髃穴处,进入大椎,再向下行至于大肠本腑。上属于肺脏,然后向上沿喉咙,出于缺盆,与手阳明本经相会合。手太阴肺经的正经,另行而入渊腋穴,行于手少阴经的前方,进入肺脏,散行至大肠,再上行出于缺盆,沿喉咙,再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合,这就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六合。

经水篇第十二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人体的十二经脉,外与大地上的十二条河流相合,内则与人的五脏六腑相连。十二条河流,有大小、深浅、广狭和远近不同;五脏六腑也有上下、大小和容纳饮食多少的差异,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相应合的呢?经水受纳地面的水而流行于各地;五脏主管神、气、魂、魄等功能活动;六腑受纳水谷,经消化吸收水谷精气,输送布散于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营运于周身。把以上这些内容相应地配合地来,运用在治疗上是怎样的呢?另外,针刺的深浅,施灸壮数的多少,能说给我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很好!天很高,则难以计算,地很广,也难以测量,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这就说明天高地广,不是用人力所能计量准确的。但是人的身体,皮肉俱在,可从外部计算测量,用手指切按而获得各部的情况,死了以后可以通过解剖来观察内在的情况。人体五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纳谷的多少,脉道的长短,血液的清浊,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是多血少气,少血多气,气血皆多,还是气血皆少等情况,都有一般的标准。运用针刺艾灸治病,调节各经的经气,也都有一定规律的。

黄帝说:你说的这些道理,乍听起来很清楚,但心里仍是不明了,希望你能详尽地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这就是人与自然界相配合而与阴阳规律相适应的道理,不可不详细识别。足太阳经外合于清水,内联属于膀胱腑,主要功能是通利水道;足少阳经外合于漯,内联属于胆腑;足阳明经外合于海水,内联属于胃腑;足太阴经外合于湖水,内联属于脾脏;足少阴经外合于汝水,内联属于肾脏;足厥阴经外合于渑水,内联属于肝脏;手太阳经外合于淮水,内联属于小肠,水道由此而出;手少阳经外合于漯水,内联属三焦;手阳明经外合于江水,内联属于大肠;手太阴经外合于河水,内联属于肺脏;手少阴经外合于济水,内联属于心脏;手厥阴经外合于漳水,内联属于心包络。以上所说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水,显现于外各有源泉,在内各有禀承,这都是内外相互贯通,如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无有尽头,人的经脉循行也是如此。天气轻清属阳,地气重浊属阴;人体腰以上象天属阳,腰以下象地属阴。以十二经水分阴阳,海水以北属阴,湖水以北属阴中之阴;漳水以南属阳,河水以北至漳水之间属阳中之阴;漯水以南至江水之间属阳中之太阳。这是举大地一部分区域河流的阴阳属性,用来说明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应的情况。

【原文】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译文】

黄帝说:十二经水应于十二经脉,它们的远近、深浅以及水血的多少各不相同,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于针刺治疗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是五脏六腑气血来源的“海”,其经脉最大而多气多血,发病时热势必甚,所以针刺这一经时,不深刺则邪不能散,不留针则邪气不能泻。足阳明经,针刺六分深,留针呼吸十次的时间;足太阳经,针刺五分深,留针呼吸七次的时间;足少阳经,针刺四分深,留针呼吸五次的时间;足太阴经,针刺三分深,留针呼吸四次的时间;足少阴经,针刺二分深,留针呼吸三次的时间;足厥阴经,针刺一分深,留针呼吸二次的时间。手三阴三阳经脉,均循行于人体上半身,接受心肺气血的距离较近,气行迅速,针刺深度一般不超过二分,留针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次呼吸。但年岁有老少,身材有大小,体格有胖瘦的不同,医者必须心中有数,因人而施,这叫做顺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如此。如果施灸过度,变成“恶火”,就会骨髓枯槁,血脉凝涩;针刺过度,会发生正气虚脱的不良后果。

黄帝说:经脉的大小,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肉的大小,都可以计量吗?岐伯回答说:可以进行计量的,要选择中等身材,以肌肉不甚消瘦,血气不甚衰弱的人为标准。如果被计量的人形体消瘦,以致肌肉脱削,怎么可以计量以作针刺的标准呢?所以必须通过切、循、扪、按等方法检查,根据证候的寒热虚实情况,给予适当调治,这才是各适其宜、对症施疗的真正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