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015

第15章 素问译注卷六(2)

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呼吸困难,憋得肩膺动摇,像这样,大约六个月就会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胸中疼痛,牵动肩项,像这样,大约一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脱肉破(肌肉破溃),真脏脉现,大约十个月之内就会死亡。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大约一年就死亡;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枯萎了,大肉消陷了,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就会很快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未全脱,到了它丧失抵抗力的日子,也要死亡的。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从高堕下,或落水淹溺一样,猝然的病变,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不见,仍然要死亡的。

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像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心脏的真脏脉至,坚硬而搏手,如循薏苡子那样短而圆实,面部显赤黑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肺脏的真脏脉至,大而空虚,好像毛羽着人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一样坚实,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候。

黄帝说: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五脏的营养,都赖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脏的根本。故五脏之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阴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阴。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就是有了胃气。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齐到达手太阴,而为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真脏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黄帝说:讲得对!

黄帝说: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症,清楚地告诉病家。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实坚。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黄帝说:请问什么叫做五实、五虚?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黄帝说: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么道理?岐伯说: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死生的道理。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至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多而广博,难以尽述。我希望再听些其中的主要道理,以便嘱咐子孙,流传后世。我一定把那些话铭刻在心,藏于肺腑,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这些道理符合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人怎样才能和这些自然规律相适应呢?希望你讲讲有什么办法。岐伯回答说:你问得好极了!这是天地间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