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4339400000110

第110章 灵枢译注卷九(2)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译文】

黄帝说:我以为小针是一种极细小的东西,先生却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这是否夸大了针的作用?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岐伯说: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天更大呢?能大于针的,唯有刀、剑、矛、矢、戟这五种兵器。但这五种兵器都是为杀人所准备的,并不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人是天地之间最宝贵的,怎么可以不参合自然界的现象呢?治疗民众的疾病,针是最重要的工具。这样对比针和五兵作用的大小,不是显而易见了吗!

黄帝说:有的病在发生的时候,因喜怒无度,或饮食无节,或阴气不足,或阳气有余,致使营气郁滞不行,而发生痈疽。进而营卫气血阻滞不通,体内的阳热之气与邪热互相搏结,而化为脓,这样的病,小针能治疗吗?岐伯说:聪明的人发现了这种病,要早期治疗,等到病已形成,再想化除掉,就不是很简单的事了,所以说病邪不要久留在体内。譬如两军作战,旗帜相望,刀光剑影遍于旷野,这必是策划已久,决不是出于一天的计谋。能够使民众服从命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使兵士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这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结果,顷刻之间就能办得到的。等到身体已经患了痈疽之病,脓血已经形成,这时再想用微针治疗,那不是距离太远了吗?要知道痈疽的产生,脓血的形成,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机体后,未得及时去除,使之逐渐积累而成的。所以聪明的人能够防微杜渐,在痈疽没有迹象时,积极预防,不使其发生,愚拙的人,预先不知防治,就会遭受疾病形成后的痛苦。

黄帝说:如果痈疽已经形成,因生于内脏而无法接触,脓已形成,也不能看到,这又怎么办呢?岐伯说:脓已成的,十死一生,所以聪明的医生能早期诊断,不等疾病形成,就消灭在萌芽阶段,并将一些好的治法,记载在竹帛上,制成专书,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继承下来,并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为的是使人们不再遭受痈疽的痛苦。黄帝说:其已经形成脓血的,而后一定要遭有死亡的危险吗?难道不能用小针来治疗吗?岐伯说:用小针治疗,其功效不大,再用大针来治疗,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对于已形成脓血的,只有采用砭石,或用铍针锋针及时排脓,最为适宜。

黄帝说:有些痈疽病多向恶化方面发展,这样还能够治好吗?岐伯说:这主要根据病症的逆顺来决定。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谈谈病症的逆顺。岐伯说:白眼青,黑眼小,是逆证之一;服药而呕吐的,是逆证之二;腹痛而口渴甚的,是逆病之三;肩项转移不便,是逆证之四;声音嘶哑,面无血色,是逆证之五。除了这五种逆证之外,便是顺证了。

黄帝问:各种病在发展过程中,预后都有好与不好,你可以告诉我吗?岐伯说:腹胀满,身发热,脉大,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腹满而肠鸣,四肢逆冷,腹泻,脉大,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二;衄血不止,脉大,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三;咳嗽且兼小便溺血,肌肉消瘦,脉小而劲疾,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四;咳嗽,形体羸弱异常,身发热,脉小而搏动疾速,是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五。若出现以上五逆症状的,不过十五天就有死亡的危险。

【原文】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腑,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而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译文】

还有腹大而胀,四末逆冷,形肉已脱,泄泻不止的,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腹胀满,大便下血,脉大而有间歇的,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二;咳而小便溺血,形肉已脱,脉来搏指无和缓之象,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三;呕血,胸部胀满连及背部,脉小而劲,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四;咳嗽呕吐,腹胀,泄泻完谷不化,而脉绝不至,是为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五。若出现这些症状的,不过一天的时间就会死亡。医生对这些危象,如不细加审察而妄行针刺,就是治疗上的错误。

黄帝说:先生说针刺的作用很大,在自然界可以与天地相配,上合于天文,下合于地理,在人体内则与五脏相联,外则以次和六腑相通,因全身二十八脉的经气流注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针刺可以疏通经脉,宣导气血,但在针刺中有的把活生生的人治死,而要死的人却不能用针法治愈,你能够扭转这种情况吗?岐伯说:针治不当,确能致人于死,但针治得当,亦不能把死人救活。黄帝说:我听到针刺不当,能把活生生的人致死,感到太不仁道了,所以我想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不要再将错误的针法为人治病。岐伯说: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比如刀剑可以杀人,饮酒可以醉人的道理一样,不用分析,也可以知道它的原因。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细地讲给我听。岐伯说:人所禀受的精气,是来源于水谷。水谷所注入的器官,是胃。所以胃是谷纳水谷、化生气血的所在。海洋里的水,要化为云气才能行于天下。胃中的精微化生气血,运行于周身,则需有经隧的流动。所谓经隧,就是联络五脏六腑的大络,如果在这些地方用迎而夺之的刺法,就会误泻真气,而致人于死地。

黄帝说:在上下手足的经脉,有多少穴位不能用刺的呢?岐伯说:误用迎而夺之的泻法,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致使脏气运行到中途而止,一脏的真气大约是五至而已,所以若连续五次用迎而夺之的泻法,则一脏的真气泻尽,若连续泻二十五次,则五脏所输注的精气就会竭绝,这就是劫夺了人的天真之气,并非由于他命之自绝而终其寿的。黄帝说:想听你详细的讲讲。岐伯说:在气血出入的要害处妄行针刺,若刺之浅则其害迟,病人回到家中就死亡;若刺之深则其害速,病者就会死在医者的堂上。黄帝说:你讲得很完善,道理也很清楚,请把它刻录在玉版上,作为珍宝收藏,以留传后世,作为针刺治疗的禁戒,使人们提高针刺水平,不再违犯禁律。

五禁篇第六十一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谊。

【译文】

黄帝向岐伯发问道:我听说针刺有五禁,什么叫做五禁?岐伯说:是指凡逢到禁日,对某些部位应避免针刺。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有五夺。岐伯说:是指气血虚衰的人,不可用泻法。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的禁忌还有五过。岐伯说:五过就是指针刺补泻不能超过常度。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应避免五逆之症。岐伯说:五逆就是指疾病与脉相反的五种情况。

黄帝说:我听说针刺有九宜。岐伯说:明确了解了九针的理论并能恰当运用,就叫做九宜。

【原文】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实,无发蒙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乃后下血衄,血衄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译文】

黄帝说:什么叫五禁?我想知道不可施行针刺的时日。岐伯说:天干应于人身,甲乙日应头,所以遇到甲乙日时,不能刺头部的俞穴,也不用发蒙(是治疗头面耳目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译注。)的针法刺耳内;丙丁日应肩、喉,所以遇到丙丁日时,不能用振埃(是治疗阳气逆于胸中,咳嗽胸满、喘息上气的一种针刺方法,以天突、廉泉两穴为主。——译注。)的针法刺肩、喉及廉泉穴;戊己日应手足四肢,所以遇到戊己日时,不能深刺腹部和用去爪(是治疗关节、脉络四肢病及阴囊水肿的一种针法。——译注。)的针法泻水;庚辛日应股膝,所以遇到庚辛日时,不能针刺股膝部的穴位;壬癸日应足胫,所以遇到壬日时,不能针刺足胫部的穴位。这就是所谓的针刺五禁。

黄帝说:什么叫做五夺?岐伯说:形体消瘦、肌肉陷下,是一夺;大失血之后,是二夺;大汗出后,是三夺;大泄之后,是四夺;新生产后,或大出血后,是五夺。五夺都是元气大虚,不可再用泻法治疗。

黄帝说:什么叫做五逆?岐伯说:热性病反见脉象静,汗出后,脉反见躁动之象,此为脉征相反,是逆证之一;患泄泻的病人,脉象反见脉洪大,是逆证之二;身患痹病疼痛不移,肉消瘦,身热,一侧脉搏难以摸到,是逆证之三;淫欲过度,耗竭阴液,形体消瘦,身热,肤色苍白,以及大便下血块,出血严重,是逆证之四;久患寒热,导致形体消瘦,脉坚搏,是逆证之五。

动输篇第六十二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及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译文】

黄帝说:在人体十二经脉之中,为什么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三经的经脉搏动不止而表现于外呢?岐伯说:这就是胃气与脉搏跳动的关系。因为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气,上行注入于肺,肺气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而循行于十二经脉,肺气的运行,是随着人的呼吸而往来的,故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亦跳动两次,呼吸不停,脉搏跳动也不停止。

黄帝说:脉气通过寸口,当脉来时其气较甚,脉去时,其气较衰,其盛衰的原理,不知道是怎样的?岐伯说:脉气从内脏输注外至经脉时,像箭突然离弦一样的迅速,如水冲决堤岸一样的迅猛,所以,开始时脉气是强盛的,当脉气上达鱼际后,就呈现由盛而衰的现象,但其衰散之力犹逆而上行,这种运行的脉气就很微弱。

【原文】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附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