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懂宝宝
14338000000020

第20章 “走”下窗台走出家门(3)

所谓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并因此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

幼儿的秩序敏感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此逐步建构。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给菜鸟妈妈支招

怎样照顾秩序敏感期的宝宝?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头疼。

对待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宝宝,要尽量保持他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观察孩子习惯的秩序,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要求做的事能够的话就重来一次,做不到的话尽量安抚情绪,不要谴责孩子。

好个暴力狂

——宝宝爱咬人怎么办?

出生11个月零12天

说到宝宝咬人,我的儿子倒没有表现得有多强烈,只是在小家伙长牙期间,吃奶的时候咬过我几次,大概是因为他的牙龈痒的缘故吧!不过妹妹家的孩子妍妍在1岁左右的时候却经常咬人。妹妹的胳膊有时候都被这个小家伙咬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为此,妹妹没少训了她,有时候只好把小家伙的手放在她自己的牙齿下面,让她自己咬自己,感觉一下咬人是很疼的。这样的办法,对小家伙来说只是暂时管用,用不了多久,她就会忘记之前的疼痛而继续咬人。妹妹为此很是烦恼。

我带着孩子去她家的时候,看到妍妍虽然还不会自己走,但是扶着支撑物时走得已经很快了。头发乌黑发亮,皮肤特别白,和我儿子比起来简直不像是一个国度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看上去十分可爱俊俏。当妹妹说这小家伙经常咬人时,我觉得怎么可能。

通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小家伙咬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尤其是我儿子的到来,首当其冲成为妍妍攻击的对象之一。因为两个小家伙一起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抢,妍妍小一些,会经常抢不到,而大一点的儿子,抢到了怎么说也不给。为此,妍妍情急之下,才会咬他。妹妹看到后,每次不是训妍妍,就是打妍妍,我看到儿子胳膊上的青疙瘩亦心疼不已。妹妹有的时候还问我说:“姐,你说妍妍总是咬人是不是她的攻击行为呀?”对此,我也不好解答。

一味地训妍妍,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咬人的情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晚上,我打开电脑,其中的一个贴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咬人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的正常表现,不必担心。

听懂关键词

啃咬

1岁左右的宝宝有时会冷不防地咬别人一口,其实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并不是孩子的攻击行为。由于这一时期的宝宝,正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因为出牙牙龈痒而引起了咬人的行为。

另一个原因是:了解一下1岁左右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就可以发现,因为这一时期,宝宝的情感逐渐发展,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加之宝宝的语言发育尚不够完善,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大人也不能完全明白孩子的要求,所以孩子常常会有特殊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不高兴时,就有可能会趴在妈妈的怀里,咬住她的胳膊不松口,身边有其他的人时就会朝身边的人咬去;或者是在他高兴兴奋的时候,他的情绪没法控制,没准他也会咬上妈妈或其他人一口,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宝宝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小孩在宣泄自己情感(正面情绪或者是负面情绪)的一种表现。

另外,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1岁左右的孩子啃甲、吮指甚至咬人等,其实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肛口期,啃咬会使孩子产生快感,获得心理满足。

给菜鸟妈妈支招

怎样缓解宝宝的啃咬行为?

1.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当看到自己的宝宝咬人时,家长不必惊慌,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满足他的合理要求。

2.严厉制止他的咬人行为:当宝宝咬人时,爸爸妈妈要严厉地用语言或者是行动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应正确地引导孩子该怎么做。

3.父母不要有夸张反应:宝宝咬人后,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宝宝,任何指责只能强化错误,使宝宝咬人的情况愈加严重。另外,被孩子咬或抓的时候,不要表现出太夸张的表情或动作,这样反而会吸引他的注意力,强化宝宝的行为。

4.让宝宝体验疼痛:宝宝咬人后,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他的牙齿下面,让宝宝自己也感觉一下咬人是很疼的。

5.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爸爸妈妈要淡化宝宝啃、咬的行为,用宝宝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咿咿呀呀学说话

——怎样教会宝宝说话?

出生11个月零15天

儿子马上就要步入1周岁了,现在只要他想要什么东西,除了叫“妈妈”之外,就只会一味地用他的小手去指,简单的词语还不会说,如果不马上满足他,小家伙急得就会大嚷大叫。为此,我很是着急,看着和儿子一样大的孩子都已经能说出好几个词语了,我想,难道儿子是说话晚吗?其实早在儿子不大的时候,每当他一醒来,和我玩的时候,我就会经常对着他说话,教他叫“妈妈”,他也同样咿咿呀呀地在回应我,似乎是听懂了我的话。不仅如此,给儿子洗澡的时候我也是一边给他洗一边说给他听,给儿子换新衣服的时候也说“妈妈给宝宝换新衣服啦”,给儿子喂奶的时候也和他说“宝宝肚子饿了,宝宝要吃饭了”,给儿子换尿布的时候也会说“宝宝尿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啦”等等。

除此之外,儿子睡醒后有时候我还会给他唱儿歌,有的时候还会给他背唐诗。一次老公打趣地说我,“儿子这么小,你就给他背,他能听得懂吗?”我振振有词地说:“别看儿子小,说得多了,肯定能听得懂,这对于他来说是在积累各种词汇。”

的确,虽然当时我并没有多大的把握觉得儿子是在积累词汇,但通过看一些育儿书籍才明白宝宝学习语言确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从宝宝一出生开始,爸爸妈妈就要有意识地和宝宝进行一些交流,讲一些很简单的东西,比如说,宝宝好,妈妈喂宝宝吃饭啦,妈妈给宝宝换尿布啦等等。但是有些父母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从宝宝一出生就和宝宝说话,可宝宝又听不懂,也不理我,我还要不要跟他说话呢?其实,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但是他正在进行语言储备,当宝宝语言积累得多了,听得多了的时候,他才会去说。

记得儿子在6个多月的时候,晚上一想吃奶就“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老公听后,还挺高兴,说儿子这么大就会叫妈妈了。其实,这并不是儿子真正意识上的语言。不过现在儿子还不到1周岁就已经会有意识地叫妈妈了,书上说,1周岁的宝宝会有意识地叫妈妈,说明宝宝的语言发育是处于正常的。我想既然如此,我不如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地教儿子学说话。

听懂关键词

说话

孩子在1岁前,其语言能力就已经在发展了。宝宝对声音以及语言的表现如下:0~2个月的宝宝已经开始了吸收性的学习。2~3个月的宝宝开始会转头寻找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4个月的宝宝,在大人说话时,眼睛会盯着成人说话的嘴;5~6个月的宝宝,能够听出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咯咯地笑,大声地叫,还会重复地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能够分辨出熟悉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说话;7~9个月大的宝宝开始有目的地利用声音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还可以模仿别人的声音以及他人说话的韵律,开始会叫爸爸、妈妈;10个月的宝宝能听懂大部分的简单口语,但尚不能用口语作出相应的回答,只是能用一些相应的动作进行表达;12个月的宝宝能够开口说一些单词,表达自己的意愿,但通常宝宝所说的这些简单的话语,只有妈妈才能明白。

给菜鸟妈妈支招

怎样教会宝宝说话?

1.学说话的语言环境:要给宝宝创造一个学说话的语言环境,从宝宝一出生开始,爸爸妈妈就要有意识地和宝宝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了,比如,可以跟宝宝说“宝宝好,叫妈妈”、“妈妈给宝宝换尿布啦”、“妈妈给宝宝喝水啦”、“妈妈给宝宝吃饭啦”等。

2.正确的语音:爸爸妈妈要用正确的读音和宝宝说话,不要强化宝宝说的儿语也就是叠音字、儿话音。例如猫猫、狗狗、水水、饭饭、车车等。

3.不要刻板枯燥地学:在生活中,随机地教宝宝学说话,或者是通过儿歌、讲故事、玩游戏中教宝宝学会说话,寓教于乐。不要让宝宝刻板地枯燥地来学,否则很容易让宝宝丧失学说话的兴趣。

4.鼓励宝宝说话:大一点的宝宝,不要再让宝宝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要让宝宝自己说出来,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宝宝说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后要及时鼓励他,这样宝宝就会更愿意说话。

5.爸妈要耐心:宝宝说话时,常常是语言不清、片断化,爸爸妈妈不要急于抢孩子的话头,不要争做宝宝的“代言人”。要耐心、专注、饶有兴趣地听宝宝表达完整,这样宝宝会更加乐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