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科学的楷模(科学知识大课堂)
14335400000017

第17章 青史留名(1)

“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马钧

在我国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还在使用着一种木制的灌溉工具——龙骨水车,它的最初发明者不是近代人,更不是现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马钧。由于他改进了织绫机,发明了龙骨水车,制造了指南车、抛石机、“水转百戏”等精巧的机械装置,在历史上曾获得了“巧思绝世”的机械发明家的美称。

指南车的指引

马钧,字德衡,我国三国时代的魏国扶风(今陕西武功县、兴平县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里,祖籍世代务农。马钧从小就口吃,因而一生都不善言谈。他虽动口不好,但却善于动脑、动手,尤其喜欢读书。每当看到一本好书,他往往爱不释手。有一次他从书上读到了一个发明的故事,便立刻被吸引住了。

书上讲的是上古时代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一次,黄帝领兵作战,因天降大雾,军队辨不清方向,结果被蚩尤打败了。回去之后,黄帝就想,在这种多雾的地区作战,如能辨明方向就好了。这时手下一个聪明的谋士便提出一个设想。他建议制作一种装置,能始终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将士们看到它就可以不迷失方向了。黄帝觉得这个设想很好,便命人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制作了一种指南车。这是一种奇妙的车,车轮与一套装置相联,这套装置又与车上一个手臂指向南方的小木人相联。当车子转变方向时,通过这套装置的转换,总能保证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这样,在大雾再一次降临的时候,蚩尤部落倾巢出动,想藉此机会使黄帝全军覆没。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一次黄帝的军队,由于有了指南车的指引,加上黄帝指挥有方,使队伍进退自如,士兵们越战越勇,最终却把蚩尤打败了。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马钧又从另一本书上读到,在周朝初年,南方的越裳氏派来的使臣迷失了回去的路线,周公便利用制作的指南车,派人护送他们回国了。

这些故事简直使小马钧着了迷,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竟异想天开,也要造一台指南车。他找来父亲干木匠活的工具和一些木板,边琢磨边动手试验,一干就是几天。可究竟怎么才能指南,书上没说,他试验来试验去仍是一筹莫展。母亲见儿子这几天神秘地忙个不停,常常愁眉苦脸,不思茶饭,便心疼地问他在干什么。他告诉母亲黄帝造指南车的故事,并说他也在造指南车。母亲一听就笑了,说那只是传说,不一定是真事儿。可小马钧挺倔犟,非说是真事儿不可。母亲见他一脸孩子气,又是那样认真,便半开玩笑地逗他说:“我儿现在年纪还小,等长大了就一定能造出指南车来。”马钧听到妈妈的鼓励才高兴地笑了。他决心等自己再长大一些时,再来造指南车。尽管这一次没造成指南车,但却培养了小马钧对机械的兴趣和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发展方向。

改进织绫机

马钧从小生活在乡间,从父老乡亲们每日沉重的劳动中体味到生活的艰辛,并总想用什么办法来减轻乡亲们的劳动。为此,他非常注意研究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机械,并设法改进它们。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他对织绫机的改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早在商朝的时候,以桑养蚕与缫丝织绸的技术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平纹织法和挑织法,用以织出带有各种图案的丝织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能织出十几种丝织品的方法。到了汉代,中国的丝绸开始传入国外,我国由此获得了“东方丝国”的称号。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我国最早的织布机大约发明于商朝的手纹织机,到周朝又发展出提花机械,至少在战国末期已经开始使用足踏织机了。利用脚踏板作提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交错分开以便梭子通过的装置)开口的装置,就可以腾出手来投梭,手脚并用,使功效大大提高。这种织机是纺织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到了西汉初年,对织机又有了进一步的改进,有人还曾发明了一种新型提花机。它用120根经线,60天就能织出一匹花绫。但这种织绫机的最大特点是每根经线都要用一个脚踏的蹑(即踏板),这样120根经线就要有120个蹑,操作起来既费力又费时,很不方便。后来有人对它作了改进,把它简化成“五十综者五十蹑”或“六十综者六十蹑。”

马钧家的一位邻居大妈就有一台这样的“六十综者六十蹑”的织绫机。这种织绫机虽然效率有所提高,但织一匹绫子仍需几十天的时间,且复杂笨重、不便操作的问题仍没得到解决。

马钧从小就非常喜欢去大妈家看织绫。他觉得大妈的织绫机神秘、可爱,在大妈的熟练操作下,一匹匹色彩鲜艳、图案生动的花绫从织机中“流出”,比妈妈巧手绣出的刺绣还漂亮。随着马钧逐渐长大,大妈一天天变老,面对60根线、60个踏板,逐渐有些力不从心,动作也明显不如以前熟练,以往一个月就能织出的布,现在往往要用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干完。马钧觉得这都是由于这种织绫机太复杂造成的。如果能使它的机构再简化一下,操作方便一些,就不会这么费力了。马钧那颗喜欢钻研的心又活动起来了,他决心要对这种织机加以改进。

马钧趁大妈有一段时间卧病在床之际,把她的织机全部拆开,仔细地研究了它的结构和各种零部件的功能。然后经过日夜的苦心钻研和反复实验,又重新设计了织机,将“五十综者五十蹑”和“六十综者六十蹑”两种旧织机,都改装成只需12个蹑的织机。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织绫机的构造,使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5倍。

当大妈身体康复,再次站到织绫机前时,看到的是一台很简便的织机。当她坐到机前操作时,更觉得方便至极,自己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身体强健的年轻时代,甚至比那时还要强。原来织一匹绫至少也要一个月,可现在她十来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织出一匹。她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称赞马钧的才能。由于用新绫机织出的图案自然,变化多端,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市场上成了畅销的抢手货,深受人们的欢迎。

于是,远近的许多人都慕名而来,请求马钧传授制作新型织机的技术。看到自己的发明赢得了人们的欢迎,马钧也很兴奋,对上门求教者都热心传授,并且不收分文。由此,经过马钧改进的新型织绫机便迅速地被推广开来,为家庭手工织布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马钧的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天下知其巧矣”。

夭折的抛石机

马钧即使在改进织绫机的时候,脑海里仍不时地闪现着童年时代要制造指南车的梦想。但同时也觉得单凭自己当时的力量,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大型器械的制作任务。为此,他于公元233年来到魏国京城洛阳。此次来京城所抱的希望之一,就是能借助朝廷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后来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京城的一位著名学者、文学家傅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有重视文学的倾向,所以作为文学家的傅玄能够有机会与上层权贵们接触。傅玄很欣赏马钧的才学,也听说过他改进织绫机的事。因此,两人相识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傅玄答应帮他想办法,找机会向朝廷推荐。

傅玄深知,在他那个时代里,要想举荐成功,仅有才华是不行的,一定要为当时的官府作出一定的贡献,才能为权贵们所重视。马钧虽然成功地改进了织绫机,但对于那些视生产为“下人”所为的权贵们来说,根本不屑一顾。当时,由于魏、蜀、吴三国之间经常打仗,所以朝廷对个人的军事功绩比较重视。傅玄思忖,按马钧的才能,虽然不能在领兵打仗上建立功勋,但却可以在兵器的改进方面有所作为。

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创制了一种武器叫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铁制弩箭,对魏国的军队威胁很大。马钧看到了魏军从蜀军那里缴获的连弩后,认为巧是很巧,但还不是最好的,如果改进一下,威力还能提高几倍。但他没有马上着手去改进连弩,而是看中了一种威力更大的攻城武器——发石车。这种发石车就像一个大天平,一头挂着一个斗,里面可以装几斤或几十斤重的大石球;另一头挂着很多根绳子。几十或几百名士兵拉着绳子,一齐用力把挂绳子的这一头拉下来,挂石头的那一头飞快地翘了起来,石头就被抛了出去,借以打击敌人。马钧发现,这种发石车不但用人多,花费时间长,抛出去的石头速度低,威力不大,敌人只需在城楼上悬挂湿牛皮,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挡住石弹,而且它只能间断性地单射,不能连射。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马钧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攻城武器——轮转式连续抛石机。他设想,用一个竖置的并能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缘周围用绳子吊上几十块“石弹”,然后用机械使轮子飞速旋转,轮边的“石弹”也会随之一起旋转,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按一定节奏断开绳索,就会使石弹“首尾电至”,连续发射打击敌人。马钧按照这一设想,利用车轮和几十块砖瓦作了简易实验,结果与设想的一致,接连不断打出去的砖瓦,能飞出几百步远,威力很大。

傅玄见到这一试验结果非常高兴。他想,国家正处在交战之时,权臣们一定会对这一发明感兴趣,也一定会重用马钧这样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他便亲自带领马钧,拿着设计图,直接去拜见安乡侯曹羲。曹羲见傅玄推荐的所谓“人才”,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匠人,便有些不以为然。但碍于傅玄的面子。才勉强地问了问这种武器的一些情况。由于马钧本来就不善言辞,加之又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高官,未免有些紧张,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曹羲便以不善辞令、讲不出深奥的道理为由,不同意让他进行试制。傅玄为国荐才心切,只好亲自向曹羲讲述了这种武器的精巧及其威力,并将其称之为“国之精器”,力劝曹羲应“以考试为衡器”进行试验,以便不至于把美玉当成石头而随意抛弃了。经过傅玄的耐心说服,曹羲才同意将此事上奏主持军事并辅政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此时正忙于和司马氏争夺权势,对马钧的这一发明根本无心理会。傅玄和马钧都很失望。这一天才发明就此夭折。对这件事,傅玄曾感叹说:试验一下,本来是极容易的事。可是像马钧这样天下知名的巧人尚且得不到重视,更何况那些不出名的人呢!

水转百戏

此事过后不久,有人给魏明帝进献了一种叫做“百戏”的木偶玩具,它设计精巧,造型优美,美中不足的是不能动作。善于谄媚的曹爽这时才又想起了小马钧。为了取悦于明帝,这次曹爽派人找到了马钧。魏明帝问马钧:“你能使这些木偶人动作起来吗?”马钧略一观察,便自信地回答说:“能!”于是魏明帝便命马钧加以改制。

马钧奉诏后,便在宫廷内开始研制起来。他调动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制作了一套复杂而巧妙的齿轮、连杆、凸轮等组成的传动装置。然后又用木材制成了原动轮,用水作动力,使其旋转,通过传动装置的传递,使旋转运动变成了各个木偶各自不同的动作。这就是传说中的“水转百戏。”

制作完成后,魏明帝传旨,让群臣到后花园观赏改进后的“水转百戏”。这一天,宫廷里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群臣朝服齐整,嫔妃们妆抹艳丽,一同随着明帝来到了设置“水转百戏”的后花园里。人们只见一个圆形的水池中,设有一木制大轮,平放在池底,轮子的侧面设有喷水的竹管。当竹管向外喷水时,轮子开始转动起来,同时,轮子上面“戏台”上设置的木人也都一起动作起来,有的击鼓吹箫,有的翩翩起舞,有的跳丸(古代的一种杂技,以手掷球,上下交替)掷剑,有的爬绳倒立,还有的舂米磨面,斗鸡杂耍,出入自如,变化无穷,场面热闹非凡,直看得明帝和嫔妃及群臣们目瞪口呆,拍案叫绝。

发明指南车

通过“水转百戏”,马钧虽然得以进入宫廷,但也没受到重视,只给他当了个“给事中”的小官。马钧对此倒也不十分计较,他心中惦记的仍然是要制造指南车。于是他决定把制作指南车的事上奏明帝。在等待明帝召见的朝房里,马钧和部分官员谈起了指南车的问题,许多人对此都抱怀疑态度。当时在场的散骑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则全然否认指南车的存在。于是,马钧和他们便展开了争辩。

马钧说,黄帝、周公都曾制造过指南车;他们则说,这只是传说,不可靠。马钧又指出,史书上记载过,春秋时期也曾出现过指南车,特别是近时(指东汉)的张衡也曾造过指南车;他们说,这是古书上随便说说的。马钧坚定地认为,古代很可能造出过指南车,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去研究罢了,其实,这也不是多么深奥的事,给我时间和材料,我就可以把它造出来。

一听马钧也要造指南车,高堂隆和秦朗便拿出平时空谈中练就的绝招,利用文字游戏来讽刺马钧。他们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器物的模型,‘衡’可以定物的轻重。可你说话连个轻重都不分,难道可以作为模型吗?”意思是说马钧没有真凭实据,只是信口开河,乱说一气。马钧深知没有事实的证明,很难说服这些“空谈高手”,于是便直接了当地回答说:“徒作空论是没有用的,不妨试制一下,自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