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在路上,放下他
14335200000024

第24章 书旅行:有些美丽戛然而止

选了这篇文章放在这本书里,因为它有时空的痕迹,与书相关,它对于我的生命来说像是一个礼物,被我珍藏。这一辈子,阅读和行走,将是我的两个秘密出口,所以,我经常有偷欢的感觉。生活再怎么不符合梦想,总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2000—2009年书旅行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拿在手里,就感到了一种熟悉的气息,我有预感它会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查令十字街84号是伦敦一家专门收集古旧书籍的书店,精致,怀旧,幽暗。

贫穷的美国作家海莲因为忍受不了美国昂贵庸俗的书籍,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英国伦敦一家书店的旧书信息,很对她的胃口,就按地址给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和她想要的书籍,米黄色厚实内页的书让海莲欣喜若狂。双方的默契很快就搭成了。终于有一处可以淘到她心仪的书籍,而且是通过这么优雅的方式。可是,海莲遇到了麻烦,她是个对数字不敏感的女人,根本算不清美元和英镑的换算,于是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又多了一项任务,把每本书的价格换算成美元,再把英镑和美元账单和找零寄回给海莲,就这样,这些温暖的琐事连住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

整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出现,书信像温暖的人生旁白,像一段黑白胶片那样沉默而美好地在生命中展开。日子那么一天天地过去,海莲得到了许多自己想要的书籍,比如初版的《大学论》,伊利沙白一世时期的情诗集、沃尔顿的《五人传》,几乎每本都是孤本。每每收到书籍,她都像收到了一份隆重的礼物,内心愉悦,这样的欣喜和欢悦对于爱书的人是共通的。书信的铺展也极有意境,时间变换,称呼也在变换,海莲从开始的客气到熟悉再到后来的随意还有女人的任性,她会在收不到好书时写信给弗兰克:“你究竟在那儿干什么呢?我的利亨特在哪里?我的《牛津诗集》在哪里?春天到来之际,我想要一本情诗集,可以放入裤兜中带到中央公园的……”或者,海莲对收到的一本拉丁文版的《圣经》极其不满,就在给弗兰克的信中大肆批评这样的翻译简直是想毁掉这本世界上最美的散文,而弗兰克则像犯了错误一样地道歉,保证一定给她找到一本上好绝版的译本。同样,海莲在收到那本绝版无比精美而且价钱只要6美元的《大学论》时,抱着书一片片地抚摸,抚摸书上那种上百年却依然如新的气息,她在给弗兰克的信中兴奋地说:“我占有它有一种罪恶感,那么漂亮的封面和烫金,多好的书啊,你是怎么寻来的?她理应属于某幢英国乡间的木造宅邸才对。”在赞美和任性的“批评”之间,弗兰克又开始忙活了,在英国各地奔波,收罗来的好书第一时间通知海莲,这位正统的英国绅士偶尔搜罗来一本海莲想要已久的好书时故意在信中写:“最近收回纽曼的书,有兴趣买初版吗?”弗兰克为她寻来的一本本珍本,成就了海莲多年的精神食粮。而海莲在这个过程中与书店的几个员工都成了朋友,从未曾谋面,却像亲人一样有无处不在的气息。当时英国正处于战后恢复期,物质匮乏,海莲就省吃俭用从美国给他们寄去鸡蛋、火腿、香肠,还有给女店员和弗兰克太太的丝袜。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延伸铺展。生活继续,大爱无痕,在清淡的书信中有些东西在暗涌,让人欲罢不能,期待着海莲有朝一日能亲自站在查令街84号的店堂里选书,与未曾谋面的弗兰克微笑相见。

可是海莲因为种种原因在二十年间未曾到过英国。直到有一天,海莲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于英国的信,很奇怪不是弗兰克的笔迹,那是书店的一位员工在查看寻购档案时发现了海莲的最后一封信,告诉她弗兰克已于上周去世,问她那本书还要不要。这一天是1969年1月8日,二十年的书缘和情缘就在这样的时刻戛然而止,令人心碎。

在安静的夜晚默默品读那些远隔重洋看似平淡的书信,清净书香,内心涌动,欢喜、忧伤、希冀、期待、慨叹,对海莲和弗兰克那种心灵默契的共鸣,人世间有些缘分、有些慰藉、有些沉默、有些距离只关乎内心深处,它美好洁净,它如同深海。

结尾是以海莲写给当时在英国旅居的朋友的一封信结束,是这样的伤感: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数月前去世了,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在此时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直到一段时间后,这本书信集得以出版,海莲才有幸来到了英国。在查令街84号,书店早已物是人非,海莲站在空荡荡的店堂深处,阳光中有灰尘的气息,她在内心呼喊:弗兰克,我来了,我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