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4334600000027

第27章 旅游园林文化(3)

从园林建筑文化角度审视,避暑山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地理形势看,任何中国皇家或私家园林,都具有崇尚山水自然这一文化模式。若园林建于山、丘地域,必以自然山水形式为基础,加以人工构筑,以人工模拟自然,且以不见斧凿之痕为佳;若园林筑于平原无山地区,也必堆土为坡、掘地导流,做的依然是山水自然“文章”。因而大凡中华园林,都要求达到山水“和鸣”、花木相依、回归于自然且与建筑协调的境界。然而,同样是山水自然式,却仍然可以做到各具个性。承德避暑山庄是以“山”为其主旋律,其中地形起伏的山地占全园面积的大约4/5,平原草地约为1/5,园内数条水系蜿蜒流贯,园外之北沿有狮子沟,东有武烈河沿围墙流过。但总体来看,其自然地理是水弱而山胜,是一处以山取景、靠山营构的皇家园林,是名副其实的“山庄”。

第二,避暑山庄虽为帝苑,毕竟不是建在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其自然色彩相当明显,并且有限地糅合了民野居室文化的某些因素。避暑山庄分宫殿区与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从山庄南面的丽正门(整座山庄大门)进入,迎面就是由前后26幢建筑物相拥的正宫,组成层次井然的九重院落。其中19间殿尺度颇大,富于皇家气象。位于第三重院落前的主殿称为澹泊敬诚殿,用材精良、工艺智巧,因全部以南方出产的楠木建造,故别称楠木殿。不过,这些宫殿与北京紫禁城的宫殿相比,都已大幅度地缩小了尺度。它们台基低矮,屋宇不施琉璃、不用彩绘,如正殿澹泊敬诚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比故宫太和殿小。它的屋顶用歇山式而不是政治伦理等级最高的庑殿顶。这种建筑设计构思,自然不是为了降低帝王身份,而是为了表达对山水自然、民居野趣的某种亲和态度,就连这座正殿的命名,也包含着对道家崇尚淡泊的文化精神的某种认同。当然,在崇尚淡泊的同时,还须敬诚,这是对儒家文化精神与人生境界的认同,取放逸于山水却不忘社稷、家国及其政治道德修养之意。

第三,清代为中国封建王朝之终,其版图之广、民族之众多,在中华历史上无与伦比。这一点体现在山庄的总体设计思想中,较好地反映出封建帝王贵为天子、君临天下的踌躇满志与美好愿望。它将天下园林尤其是南方园林的精华经过适度改造、缩小尺度,移建于北方皇家宫苑之中,称之为“移天缩地在君怀”。其取景、造景,多仿江南园林名胜。比如烟雨楼一景,就是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复现。当年乾隆南巡,深为南湖烟雨楼在微雨蒙蒙之中的朦胧美所感动,遂令在山庄复建。山庄烟雨楼建于山庄青莲岛,其岛面积仅为3200平方米,四周为水域,该楼主楼为两层,面阔五间,四周设廊,东为“青阳书屋”,屋南建方亭,北有一八角亭,有假山筑于岛的西南角,假山上立一六角亭,周围花木依扶,岛小而楼尤其轻巧,远望有斯楼浮动于碧波之上的美好感觉。又如“文园狮子楼”一景,是仿苏州狮子林的“小金山”的创作灵感,触发于江苏镇江金山寺一景。而所谓“芝径云堤”,又是对杭州西湖苏堤、白堤的仿造。这些景观,在审美上,自然表达了清代帝王对南方园林名胜的偏爱,但更重要的,则是表现出君临天下、君拥天下、君晓天下的强烈文化意识与政治观念。

第四,避暑山庄具有民族融合的人文意义。其中,有些建筑是为接待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而建造的,如外八庙。其中以普陀宗乘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在建筑上最为精彩。其形制,是对西藏布达拉宫与扎什伦布寺的仿造和改建,其平顶大红台,配以白台、喇嘛塔,十分辉煌灿烂,这些都是藏族建筑的“语汇”,又采用宝塔、牌坊、碑亭与壁龛等,多用琉璃,又是传统汉族建筑“语汇”。两种民族建筑“语汇”的浑契,体现出天下各族尽收于眼底的帝王胸怀。

三、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全园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3/4。园区北部为万寿山,山南有昆明湖,西部遥对玉泉山与西山诸峰,风景秀丽。园内有建筑3000余间,是现存中国最完整的大型皇家园林。颐和园建于清代末年。在清代之前,这里是一处名胜。康熙年间在此营造行宫,乾隆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毁于英法联军侵略战火。光绪中叶,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建设费用白银2000万两,大事修复,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更名为颐和园(取“颐养冲和”之意)。

在文化理念上,颐和园和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属于统一模式,但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

第一,凡造园林,均以山水怡情、休憩为要。颐和园在供人游赏、休憩这一点上,与其他帝王宫苑一样。因为是帝苑,其建筑部分又沾染了浓重的宫殿建筑的政治伦理意味。从颐和园主入口向东,由万寿山东部的东宫门、仁寿殿等构成所谓“宫殿区”。这些建筑布局规整、严谨,颇具宫殿气派。仁寿殿是当年慈禧接见大臣、议政之所,颇为庄严。但仁寿殿作为园林建筑,其面阔仅为七间,四周设以回廊,屋顶覆盖着灰瓦,取单檐卷棚歇山式,显然已是降低了“政治”规格。仁寿殿西面偏北的乐寿堂,作为慈禧的寝宫,其面阔亦为七间,四周建回廊,前后设抱厦,南临昆明湖,建水木自亲殿,北为后殿,左右拥建两厢,又以抄手游廊与穿山游廊连构成一座两进式四合院,建筑形体较小,不施用琉璃瓦,庭院内种花植木以作点缀,富于居住类建筑“家”的文化气质,说明这种“宫殿”不像故宫那样森严。但毕竟是帝王宫苑,所以大凡建筑的寓意,依然具有颇为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比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其造型优美流畅,亲水性强,但桥为“十七孔”,却有寓“九”、崇“九”之意。因为无论从桥的这一头或那一头数起,其桥中部最高大的一孔,都是第九孔。“九”在《周易》中是阳爻的称谓与筮数之“老阳”,象征阳刚、男性、父亲、天、龙与帝王,所以十七孔桥的桥孔数的构思,包含着对封建王权的崇拜与歌颂。

第二,一般中华园林的基本文化属性是老庄之道,少数寺观园林的文化性格在于庄禅合一。颐和园并非寺观园林,但是却渗融着佛家思想意绪。颐和园有佛香阁,它朱柱黄瓦,金碧辉煌,高居于山顶之上,是全园景观的注目中心,在精神上更有“高蹈”的意义。在颐和园的后湖区,长桥的南面有喇嘛庙残址,原有须弥灵境殿(已毁),现存白石小塔。殿基后高台东西建有善现寺、云会寺,这一切都说明,颐和园的文化性格是颇为复杂的,其中,崇尚厌世的佛家色空观与儒家政治、亲和于自然山水之道奇妙地糅合为一体。

第三,从审美角度看,颐和园的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约1/4的陆地与3/4的水域,构成了颐和园宏观的自然。有山有水,正是造园家大显身手的好地方。由于水域大于山陆,造成了视野开阔的自然空间与水气迷濛灵动的氛围。颐和园分为四个区域,即万寿山东部、前山部分、后山与后湖部分。东部设宫殿区和寝宫,有牌坊式的仁寿门、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德和园等。前山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中心,排云殿两侧设20组性质不同的建筑,于山坳树丛、藤萝掩映之际各自成趣。后山河道曲致多情,山重水复,垂柳古松,刚柔和谐,有长桥、寺庙之类,气氛颇为宁静古雅。其东端有仿无锡名园寄畅园的谐趣园,景观以水为主,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后湖有仿杭州西湖之苏堤的西堤,堤西为南北两湖,北湖区中有圆城、南湖区岛上建有藻鉴堂,除此还有龙王庙岛,岛东建十七孔桥,桥旁建八角亭。景观之丰富,达到了山水、花木与建筑合契浑和的审美境界。

第四,颐和园的文化个性,还表现在大胆采用了轴线的做法。全园以万寿山为组景的中心,“从南湖北望,可以看到在万寿山上有三条轴线,主轴线居中,是排云殿佛香阁一组,西面次要轴线是听鹂馆、画中游一组,东面次要轴线是大戏楼一组和遥接山顶的景福阁。有了这三条主次轴线,提纲挈领,其他亭馆点缀其间,尽管高下错落,变化丰富,也不会有高下之感了。”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古建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8页。一般中华园林尤其是江南文人园林,忌用直线(轴线),“曲径通幽”才具有诗意,颐和园以轴线构图,是一孤例。它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的秩序感,可以看成是讲究轴线的宫殿建造观念在皇家园林空间中的体现。同时,在尺度感上,因为万寿山与昆明湖尺度较大,所以建造了一条长达700米的长廊,不仅是游园人流的导向轴线,而且长廊本身是一个审美价值很高的对象,它将诸多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堪称中华园林设计中的大手笔。

四、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东邻故宫、景山,南濒中海、南海,西接兴圣宫、隆福宫,北连什刹海,是北京城中风景最优美的前“三海”之首。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39万平方米,陆地为29万平方米。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25年开放为公园。

北海公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全园以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莱、方丈、瀛洲)来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富有浓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全园以北海为中心,湖口琼华岛上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琼华岛临水而立,挺拔秀丽,为全园的主体。岛上白塔高耸,殿阁参差;岛下碧波浩渺,游船如织。沿湖岸上,绿柳垂丝,百花织锦,亭台楼榭,掩映其中。整座园林的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第四节著名江南私家园林欣赏

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多集中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江南,以苏州为代表,亦多见于南京、杭州、上海、吴兴、宜兴、无锡、太仓、镇江与绍兴等地,扬州地处于长江北岸,又毗邻于江南,其园林的风格特征颇多南地园林的宁静、秀逸之气,兼有一些雄奇的风范。

江南私家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它们一般建在城内,周围都是民居,仅用一道高墙把园林围起来,与外景隔绝。由于范围小,所以园景采用浓缩的手法,并造以假山假水,点缀以花草树木,使其比天然更典型,给人以小中见大的效果。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小巧玲珑,活泼自然,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私家园林非常讲究园林规划。首先,造园者在现有园地的面积和地形条件下,确定主景地位及主要建筑物等。其次,根据地势叠石种树,安置附属建筑物和其他细小部分。然后,把山、水、泉、石、亭、台、楼、阁以及树木花草等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巧妙搭配、有机融合,形成自然风光的再现和缩小。私家园林在建筑设置上,基本以厅堂为全园的活动中心,其中配以各种各样小、大相异的亭、台、楼、阁,并用桥、廊、窗、洞、门等建筑方式使其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分割,和谐地组成一个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

以水池为整个园景的中心是江南园林设计的传统手法。水池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以狭长居多。因为水池大小各不相同,分别用岛、桥、水门、亭等划分成一两块小水湾,以增强层次感,造成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在造园时,假山和水池一般是根据“因洼疏池,沿阜垒山”和“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法则来建筑的。另外,花草树木的配置以不整形、不对称、趋向自然为基本原则。

一、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楼门内东北街。其旧址原为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故宅,明朝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失意归乡始建此园,取晋代潘岳“拙者为政”之意,名为“拙政园”。明文徵明的《王氏拙政园记》记载,王献臣称“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余自筮仕抵今,馀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至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悴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潘岳乃失意之人,有《闲居赋》,意谓为官从政,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一人生境界;无官可做的,筑室植树,浇园种菜,逍遥自在,也不失为一“政”,是“拙者”之“政”,乃人生另一境界。自嘲为“拙者”,可知失意者心底之不平。这是“拙政”之园名的文化寓意。

拙政园自王献臣后多次易主,现园体大致为清末规模,由拙政、补政以及归园田居三部分组成,面积约41333平方米,居目前苏州园林之首,也是全国十大园林之首。拙政园之所以名列全国十大园林之首,一是其历史悠久,从晚唐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二是为历史名人雅集之处,除唐代陆龟蒙的师友以外,明有大书画家文徵明、王心一,清有著名学者钱谦益、沈德潜、袁枚,近代有忠王李秀成、湘军头领李鸿章等;三是相传为《红楼梦》大观园描绘的原型,也有文章考证曹雪芹幼时曾一度来园游赏。凡此种种传说,大大提高了拙政园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