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管理沟通实务
14334500000039

第39章 跨文化沟通(3)

二、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方式

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影响沟通的方式可能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式和逆文化迁移。

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在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

资料卡

文化中心主义

一位美国人在秘鲁子公司担任生产经理,他坚信美国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秘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从公司总部请来专家对子公司各车间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征求工人的意见,并从中选择合理的部分加以采用。可是这种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鲁工人就纷纷要求辞职。原因是在秘鲁以及整个拉美文化中,人们敬重权威,下属不仅要服从上司,而且还把上司看做自己的主人,并希望上司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工人们认为,征求工人的意见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反过来问他们。既然上司无能,公司就没有希望,不如提前离职,以便及时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产经理对此不甚了解(或出于文化中心主义),以美国人崇尚个体主义,参与意识较强的观念去揣度秘鲁的员工,导致双方沟通的失败。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不了解。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及它们的内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2.文化定式

定式也称为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Lippman在《大众舆论》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是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

文化定式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的,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的。由于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式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式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这并不是说文化定式总是错误的,文化定式中通常蕴涵着许多准确的文化观察,但是文化定式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响人们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人们不但更容易被符合自己期望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往往会对事物作出符合自己期望的解释。

3.逆文化迁移

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沟通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完美的沟通是实现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借助于符号。这样,只有沟通双方对同一符号作同样理解,即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时,思想1=思想2的情况才可能出现。

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与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收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沟通才可能顺利进行。

三、影响跨文化沟通的要素

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语言表达技巧的差异,造成了沟通上诸多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下列几方面:

1.感知差异

感知差异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外部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影响感知的有生理、环境和文化三类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对人的感知影响最大。人的感知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例如,欧美人常常把奶酪当成一种美食,但是其他国家的人们却很难忍受它的气味;同样,欧美人对中国的臭豆腐的味道也难以接受,认为它有种发霉的味道。

跨文化沟通时,这些社会习得的文化因素在人们的感知过程中比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大。在沟通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会在感知层面遇到沟通障碍,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2.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义、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所惯用的方式或程序。思维方式因人而异,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很大。例如,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而美国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中国人注重“统一”,美国人注重“独立”;中国人喜欢综合思维,而美国人喜欢分析思维。

在跨文化沟通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对方的思维方式与自己一样。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常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进行。原因在于,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语言信息发出之后,接收者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或重新组织,就很可能发生歧义或误解。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或社会对某种特定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判断和持久的信念。价值观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观念、时间观念、自我观念、成就观念等方面,它从潜意识中影响人们接人待物的行为。例如,美国人主张竞争,而日本人则认为竞争会导致不和谐;美国人爱标新立异,中国人喜欢“循例以众,拘谨自制”;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亚洲人则更注重集体主义等。

4.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规则。社会规范有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四种层次。这也是跨文化沟通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重要因素。风俗习惯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其中禁忌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了的行为标准,行为是自觉采取的;法律规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而宗教规范是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极具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在跨文化沟通中,宗教规范上的冲突要比风俗习惯、道德上的冲突更加难以调和。

5.语言差异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呼吸”,是人们借以沟通的工具。语言是不同文化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它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规则等方面。

在组织中,不同语言的个体在沟通时最容易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引起误解,产生跨文化沟通障碍,甚至引起文化冲突,使组织蒙受损失。例如,外方管理者称赞中方员工的工作努力,中国员工会说“真惭愧”表示谢意。如果外方不知道该词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可能认为中方员工的努力是表面形式,产生误会,影响双方的关系。由此可见,准确理解沟通方的语言,有利于消除跨文化障碍,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并改善人际关系。

小案例

语言表达而出现误解和纠纷

1972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欢迎宴会,款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因为田中首相是战后为谋求恢复中日友好关系来华访问的第一位日本政府首脑,所以对日本侵华这一历史问题,他必须表明政府的态度,这是恢复关系的第一步。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宴会上的致辞中却如此表态:“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这“麻烦”二字可就真麻烦起来,因为在日语里,“麻烦”虽然能表示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这样一层意思,但翻译成汉语就变得非常轻微了。在汉语里,不小心将水溅到别人身上,人们会道歉:“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有时候,“添麻烦”甚至并不是表示一种道歉,比如请人帮忙把行李带回家,人们也会说:“给您添麻烦了”,说话人表示的是一种感激之情。很显然,田中首相没有考虑日语与汉语在“添麻烦”一词上的巨大语义差别,用“添麻烦”来表示日本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是不恰当的,它只会给人一种轻描谈写的印象,是不能让中国人民接受的。因此,周总理听到这里直接起来反驳道:“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害怎么理解?”这时候,田中首相不得不进行补充解释:“给您添了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我是诚心诚意地如实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

6.非语言差异

研究发现,在沟通过程中,非语言沟通传递了55%的信息。非语言沟通包括目光接触、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空间的利用及沉默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各种非语言行为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这种差异很容易引起沟通双方的误解,产生跨文化沟通的障碍。例如,点头在亚洲大多数国家都表示“是”或“同意”,而在希腊却表示“不同意”。在有些地区、人们认为交谈时盯着对方的眼睛是放肆无礼的;而对英国绅士而言,注视对方的眼睛,被认为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在一些文化中微笑表示友好,其他一些地方则可能代表紧张或尴尬。

第三节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开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对于日益扩大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日益深化的国际文化交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经营和管理中要努力成为一个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者,应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需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具体包括:

1.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所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沟通策略。例如,对于在国外投资办厂的企业和与外方合作经营的企业,一定要针对东道国的宏观环境,考虑企业的情况和员工的接受、适应能力,因地制宜地确立适合本企业的跨文化沟通模式。

2.平等互惠原则

管理沟通与一般的人际沟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目的性,总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平等互惠有利于保护各自利益,有利于沟通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都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3.相互尊重原则

相互尊重是在沟通过程中树立诚意和信誉的保证。相互尊重不仅要尊重彼此的人格,还要尊重彼此的文化、思想和行为表现。当然,尊重并不等于违背自己的利益,对对方的差异予以接受和采纳。在这个过程中“理”和“礼”同样重要。对于不正确或不合理的,要坚决予以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