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礼仪与风俗(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14332500000005

第5章 传统家庭礼仪(2)

父母教育子女交际的礼仪

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孩子从婴儿时起,就一直在感受着家长对他的态度。家长良好的情感态度,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长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非常重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性格的人,家长就应该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这样的性格。如果想培养孩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和心地善良,那么家长就必须首先具有忍耐力强、助人为乐和待人亲善的品德。

在日常生活的细小举止方面,家长也应该显示出乐观喜悦——一种作为父母的乐观喜悦,以促使孩子产生需要父母关心和爱护的感觉。家长耐心善意地对待那些能力、地位低下的人,做一个助人为乐的邻居,热情帮助那些反应迟缓或行为笨拙的人,孩子会在一旁十分留心注意,并在日后认真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甚至会以家长的方式来对待家长。

节假日到来之际,可以同孩子一起赠送朋友和亲人亲属一些小礼物或贺年片。在拜访他人之前,要同孩子谈应该怎样前去拜访做客。有客人登门来访时,家长以热情的态度招待客人,在客人走后可以向孩子介绍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家长以友好的礼貌的方式向他人求取帮助,这样一方面别人会更乐于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孩子则会在谈话和求人帮助中悄悄学会家长的言谈举止。

家长在解决面临的困难时,要表现出良好的性格素质。先要弄清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难题,弄清自己的感觉如何,是生气、害怕、还是嫉妒、急躁,然后设法改变自己所处的窘境,怎样才能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并且一定要排除尖声大叫、冷漠待人、打打闹闹或是逃避矛盾等倾向。

当家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尽力从对方立场上设身处地想一下,感受一下对方的想法,设法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最后,还要考虑一下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用这种方法想得远一点,可以帮助找到解决同类矛盾和冲突的更明智的方法。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或冲突时,可以用上述方法教育孩子,教会孩子查找矛盾冲突的基本原因,寻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如果孩子在准备采取伤人的方式之前,能够稍微思考一下,他便会有机会找到一个更好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取得较好的处理结果。

孩子只有在情感上和社交活动方面感到精神愉快,才能更加轻松自如地对待生活。他应该有精力去学习和了解社会,而不应把精力耗费在恐惧和恼怒感之中。所以,家长要尽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礼貌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的交往方式。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孩子还能学会问候、答谢他人的礼貌用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健康,学会如何恰当地赞扬他人。

由于孩子懂得文明礼貌,关心他人,言行得当,人们从他身上得到更大更多的乐趣,也会更加关心和喜爱他,也会更乐于教孩子更多的技能,提高他全面的文化素质。越是如此循环往复,孩子越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会更加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父母对子女性教育方面的礼仪

要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及人格发展,父母则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向子女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协助孩子培养健全的性观念。

性教育的范畴与人的成长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辅导。这个过程包括:婴儿期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童年期对性别异同的好奇,青春期生理成长、对性事的疑惑、对异性的兴趣、恋爱选择走上婚姻的旅途等。各个时期,父母必须细致认识孩子的性发育需要,了解他们生理及智能的转变。而且,只有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子女才能坦率地和父母讨论性问题。

在实践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长辈本身未受过正规训练,或缺乏经验,开始可能会感到尴尬或不自然。这种矛盾的心理和感受是很正常的。可以借助充实性知识、培养正确开明的性态度以及掌握正确的技巧,逐步加以克服和消除。

在充实性知识方面,家长可以阅读有关方面的书籍,或参加性教育讲座,以掌握基本原理及名词。在态度方面,家长应该坦然接受孩子的性好奇。如孩子问及男女区别或自己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要表现乐于解答的态度,以增强和端正孩子的信心。相反,苛责或沉默,会陡然增加孩子的罪过感或疑虑,使他们误以为性是不可公开讨论之事。长辈一定要采用坦诚和悦的表达方式,鼓励孩子以父母亲为倾诉的对象。这就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做一个令孩子心悦诚服的好榜样。至于教导技巧,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有问必答。孩子天真无邪的发问是基本好奇心的驱使,家长如能按他们的理解程度加以回答,除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外,还可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可以信赖,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难。对青少年子女,也要积极回答他们的提问,否则,他们只有求之于色情刊物,造成错误的引导。

把握时机。可以从子女的言行中把握时机施教。例如,发现子女经常与异性朋友接触,可主动探问子女的交友情况,并自然地附之其他。

个别辅导。要了解子女的异常举动,私下交谈比当众盘问更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注重科学。对有关性的问题,要采用正确的名词。可以让孩子知道,性是正当而自然的事,要掌握科学的概念。

教材配合。必要时可运用书籍、图片、电脑游戏等资料,使孩子更容易掌握原理。

总之,性教育的角色,父母应该居重要地位。而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则必须由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负担起来,相辅相成。

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

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是一本家家都不易念好的“经”。

1.互相尊敬

在儿子结婚前,父亲批评母亲几句,母亲指责父亲几句,老夫老妻,也能一笑置之,互不介意。当儿子结婚后,父母之间为了维护各自的尊严,保持长辈的身份,必须相互尊敬。如果在媳妇面前吵架,势必有点乱了“礼教”,失去了“体统”。

父子关系也是如此。婚前,父亲打儿子几下,叱责几句,关系不大。儿子结婚后,再打儿子,媳妇就会不高兴。因此,父子间的交往,也必须相互尊敬,不存在“老千压八万”的问题。

媳妇更应该注意身份的变化。婚前是娘家父母的女儿,是个孩子,撒点娇,任点性,睡个懒觉都行。一旦出了“阁”即由“大闺女”变成了新媳妇,由原来的孩子变成了家庭主妇。此时,不仅不能再撒娇、任性,而且还不能懒惰、随便,要学会做家务事。不仅对公婆说话要尊敬和气,对丈夫也不能稍有不尊。当着公婆的面夸丈夫几句,公婆会高兴得心花怒放,如果当着公婆的面指责丈夫,他们会火从心起,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打狗不看主人”,这就难免发生冲突。所以,与公婆生活在一起,小两口必须相互尊敬。有了矛盾,最好是“枕边”了之。

结婚后,做儿子的也必须认识身份的改变。有的儿子娶了媳妇,往往好在父母面前显示“威风”,对媳妇指手划脚,稍有不称心,即会口出秽言,骂爹骂娘,这是蠢才干的事,做儿子也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身份的变化。与父母合住尤应尊重妻子。你骂媳妇的爹娘,若媳妇照此办理,回敬你一句,你的爹娘在跟前,听了该多难受。一旦如此,当儿子的只好违心打媳妇几下,好让父母下台。但妻子必然反抗,于是一场“内战”就必然爆发。所以做儿子的一定要尊重媳妇。

说话和气,相互谦让,互相尊重,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关键,也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第一个秘诀。

2.互尽义务

两代人共同居住的家庭实体中,父母与儿、媳,都应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是我国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父母为儿子看孩子和儿、媳为父母养老两项义务。

养老问题。这个问题,说来十分复杂,它本身是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作的一种“反哺”或报答。同时也是沟通联系两代人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不用养老,儿、媳即会丧失义务感,久而久之对父母的感情将会逐渐淡薄,再想要他们的钱,会比挖他们的心还难受。

父母辈无论收入多高,必须要求儿女养老。这样儿、媳不仅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而且会更加感恩戴德,多方回报,两代人的关系更容易相处。再说儿、媳养育老人,经济上感到拮据,这有利于培养子女艰苦创业和进取精神。迫使他们精打细算,提高处世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他们的大脑发育。美国人自力精神强,年过十八后,即耻于向父母要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谋生。

最后再谈养老的“双向性”问题。所谓养老的“双向性”即是指对男女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之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习惯。作为儿、媳,介于两个长辈家庭之间,对双方的父母都有赡养的责任和义务。偏向于哪一方都不合情理。因此,养老的“双向性”是必须明确的。

3.力尽儿、媳孝顺情

人到老年,不是拿点钱,养养老就能解决的。人年事越高,精神上越孤独凄凉。做儿、媳的应该注意多给老人一些精神安慰。因此,平时要多去看望老人,遇到节日、生日,买点东西看看,东西不在多,但表达了儿、媳对长辈的一片孝心。

天底下最“孝顺”的人,莫过于父母。这话听来刺耳,实是真情。儿女有病,父母揪心地痛,儿女有困难,父母会全力相助。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屎一把、尿一把地拉扯大的,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到了晚年,给老人们一点精神安慰,也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况且每一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一代照应一代,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世间的儿、媳要为自己的“后路”想想,不要在赡养老人问题上,让晚辈抓住把柄。

互尽义务,力尽孝心,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第二个秘诀。

4.休干涉父母自身事

父母有父母的开销、交往和人情,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对于父母的事,儿、媳不要多管。对父母的正常人情也最好不要干涉。

儿女干涉父母的另一个领域,是失偶父母的再婚问题。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的人认为父母再婚有失体统,儿女脸上不好看。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要求不可缺少。儿女们再孝再富,只能满足失偶父母的物质需求,却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失偶的父母愿意再婚的,儿女们最好不干涉。

5.莫管儿、媳家内事

儿、媳没有干涉父母的权力。同样,父母也不能干涉儿、媳的“家政”。有的父母,逢年过节,便把儿子叫到身边,大鱼大肉地伺候。儿子对此并不高兴。儿子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亲朋。到了父母家,虽然吃得好,又不操心,但是他的行动自由受到了限制。使他没办法进行一些社会活动。另外,还惹得儿媳妇一肚子气。

当小两口吵架时,父母劝解拉架时,往往向着儿子说话,结果架没拉成,反而闹得更僵了,明智的父母,只劝解不介入,或者当着媳妇的面,骂儿子几句完事,若遇到儿媳要求公婆评理时,最好的办法是“和稀泥”,多向着媳妇说话。千万不要以长辈自居,介入矛盾。

莫管儿、媳家内事,这也是处理好父母与儿、媳关系的又一妙法。

6.儿子要当“大肚汉”

当儿子的结婚成家后,即被夹在父母与媳妇之间,关系是难处的。如何使双方都满意,最好的办法是充当“大肚汉”,把来自父母与妻子的话都装起来,只拣好的说。最忌两头传话,太“实在”地把双方相互挑剔的话传给对方,只能加剧家庭的矛盾。能吃能装是丈夫的本色,当个“大肚汉”把父母与妻子的相互指责的话装起来,这是父母与儿、媳和睦相处的又一绝招。

媳妇与公婆之间的礼仪

血缘,并不是感情的唯一纽带。儿媳与公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一层深厚的法律关系,即有对公婆的赡养义务,也有对公婆遗产的继承权利。这种法律的权利和义务,把儿媳与儿子放在了同等地位。所以,儿媳在公婆面前凡事就不能分你我里外。

在公婆面前产生的矛盾,有很多是可想而知的。如公婆多管闲事;溺爱孙子孙女;在经济上斤斤计较;照顾小叔小姑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人老话多,在外人面前说儿媳的不是;不愿做家务等。这些,都可以与丈夫事先制定一些措施,不要临时抱佛脚,搞得措手不及。这些措施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公婆能够接受的。否则,也只会加深矛盾,使结果与愿望相违。

儿媳进了婆家门,公婆对儿媳是怀有期待的。但更重要的是儿媳对公婆的态度。儿媳如果用自己父母的标准去要求公婆,则是很不实际的。期望明显偏高,难免失望。所以,不妨把对公婆的要求订得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