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活与生态(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14332100000013

第13章 新型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4)

3.合理利用自然

利用自然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利用自然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破坏和污染;不合理利用自然则往往违反客观规律,消耗高、效率低、破坏大。在现实中不合理利用自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一些矿山乱采滥挖,不注意安全生产;一些林区乱砍滥伐,不注意培育和养护森林;一些地方随意圈占土地,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等等。在传统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消耗,都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有效保护自然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现代社会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生态平衡维护和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和重点区域原生态的保护能力、清洁生产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实践。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从漫漫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文明进步史。

1.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靠采集果实、渔猎为生,人类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开始产生矛盾,逐渐出现了对立的萌芽。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崇尚“人与天斗”,崇尚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极端对立、矛盾丛生。历史的发展就需要一种崭新而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这样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了,人类社会必然就要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是全人类根本利益所在,也正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初衷。

(1)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十八世纪中后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英格兰拉开了帷幕,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吹响了全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实现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它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不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使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加速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走进现代文明,相当一部分国家通过工业文明,圆了强国之梦。

(2)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纵观世界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过去为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这种以能源消耗和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换取了某种经济的增长,带来的是暂时经济数字的提高,留下的却是久远的危害与隐患,使得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工业生产“三废”排放、大量耕地被占、森林的滥砍乱伐、矿产资源的群采乱挖……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不胜枚举。随之而至的是空气、土壤、水质的污染、生物种类与数量的急剧减少、全球气候的异常与恶劣……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发展中的人类社会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2010年联合国开发署报告称,我国每年的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居世界第一,严重损害了大气臭氧层,对空气造成重度污染;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害;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更使其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因水致病致死的人数逐渐增多;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沙化和沙漠化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每年以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传统的工业文明背上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社会债务,而这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英国的泰晤士河被污染后,政府先后花了120年时间,耗资600多个亿才治理好;日本的琵琶湖污染,花了近40年时间,耗资近200亿美元才初见成效;我国江苏太湖因污水排放、工农业污染所引发的太湖蓝藻事件,一期的治理工程款为110亿人民币,而二期治理款则呈几何数字增长,高达1000个亿;云南滇池的治理费用已超过了当地发展产业所获总量的一倍多……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一个个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全球资源的加速枯竭、生态环境的极端恶化、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庞大的支付费用……证明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否则人类社会终会消亡于茫茫宇宙。改变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识自然规律、效仿自然法则,就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就必需生态文明这样一种新的生态形式。

(3)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超越了人类工业文明,是一种更为高级、更为完善的文明形式。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的生态危机显示,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时代的传统文明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无法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保护自然,阻止破坏自然生态的某些行为的发生,但是,人类社会均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正如人类文明经历了由原始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新旧交替一样,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生机勃勃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是对旧有的文明形态的扬弃,新形态的生态文明对旧有的传统的工业文明有否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成果和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发展,是永远不会被抹杀,必须肯定和继承下去的。在继承工业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要建设生态文明,重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新的存在方式,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2.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兼顾而行、协调共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上把生态文明当做战略任务提出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并非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互为基础,共同发展。

(1)新型的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经过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造就了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诸多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工业强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努力向工业文明推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标榜工业文明的发达国家惊人一致地抗议和反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文明。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了掠夺,工业化国家的兴起是以非工业化国家的牺牲为前提的。发达国家早已对大气、水源等这些全球共有资源进行了污染,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而现在他们却抱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态度对我们的发展进行阻挠与遏制。不容置疑的是,我们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走工业强国的道路,但是当然不能再沿用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模式,而要走新型的工业文明的道路,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要经济发展,更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生态文明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途径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我们不得不深思: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与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全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再没有新的文明形态的产生,没有新的发展方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在这场矛盾激化之中遭受毁灭性的劫难。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佳发展效益,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理想模式。

唯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彻底改变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永续利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共进

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同时,生态文明的发展也需要工业文明优厚的物质文明成果的支撑。世界近三百年来工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等,这些是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扬的。从事实上说,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两者互不矛盾互不对立,而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肯定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人民享有高度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征程上举足轻重。工业文明也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要清楚看到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辉煌,要清楚认识到工业文明的消极与积极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发展势头正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得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成就,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