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近300年来,有近千人目睹了大海中的怪物。目击地点在北美洲、英国、挪威沿海、亚速尔群岛附近、西非、法国北部沿海、印度洋、红海,甚至在地中海也有人见到过。
目击者描述这种动物的形象,共同点是头大,颈长,有四个鳍和一条鳄鱼尾。
1915年7月31日,一艘德国潜艇在北爱尔兰海岸击沉一艘英国轮船,在战争年代,这种袭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当英国轮船爆炸后,却从水里飞出一条像鳄鱼一般的怪物,接着又“扑通”,一声钻进海里,在惊讶的德国水兵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1947年12月,从希腊远洋货轮“桑特—克拉拉号”上传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消息,该轮在从纽约开往卡塔赫纳的航线上撞死了一条人所不知的海洋动物,他们叫它“海蛇”。据目击者说:这头被撞死的怪物头部的最宽处约有25英尺,头的直径约2英尺,头长约5英尺,还有很长的脖子,通身呈圆柱形,直径达5英尺,外皮显暗褐色,没有毛。遗憾的是科学家们仍如以往一样,只是听别人说说而已。
1959年12月1日,德班的渔民正在公海里捕鱼。突然,20多条15米长的怪物出现在面前,渔民们被吓得张皇失措,纷纷丢弃鱼网拚命驾船向岸边逃跑。这还不算可怕,令人觉得惊险的事是1966年美国人布莱特和里奇埃的遭遇。他俩为了创造惊人的事业,决定划船横渡大西洋。7月的一天晚上夜里两点多,里奇埃突然惊慌地抓住布莱特的肩膀,只见发磷光的海浪中出现了一个发亮的长带。它冲开浪峰,从水里抬起一个从未见过的动物的头,一双突出的眼睛,闪烁着绿光,冷冷地盯着发呆的人,动物慢慢地游动着,转动着长颈上的头。
还有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是日本的渔船“通洋丸”在新西兰岛南部的克赖斯特彻奇港附近海域捕鱼时,从300米的深处用拖网捕到一条死怪物。这条怪物全身长近10米,两吨多重,有一条长颈子和长尾巴,有4个大鳍脚,头不大,扁形,嘴里有许多牙齿,还有一条鳄鱼式的尾巴。这显然是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在返航的路上,这怪物的尸体发出一股股使人难闻的臭味,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忍受。臭气使船员们喘不过气来,最后被迫把这一珍贵的怪物送回大海去了。
日本的科学家失望至极,他们从船员那里得到的只是死怪物的彩色照片和有关情况。在研究了这些照片以后,日本学者认为这一长颈怪物可能是1亿6千万年前的蛇颈龙的后裔;而法国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早已绝迹了的巨大海豹,大约生活在2千万年之前。
而许多科学家怀疑这是半腐烂的鲨鱼或小鲸的尸体,根本不是什么怪物。
到目前为止,对于海怪的看法还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说任何种类的动植物均不可能孑然一身存在于世,生物一旦数量减少到某一临界数,必然导致消亡灭绝。因此海洋里不大可能有什么海怪,人们说遇见海怪,很可能是一种错觉。对此,加拿大科学家勒思等人经多次试验提出一种解释:在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空的气温下热上冷,若有一股极冷的空气掠过海面,气温就会变成下冷上热,从而产生海市蜃楼效应,海面上突出的物体就会成倍地增大。这时,船上的人如果处在不超过海面2米的位置上,就会看到这种膨胀现象。正是这种光学作用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错误,使人们把一般的海兽,诸如海象、海豚或鲸类等,看成为巨大的怪兽。当然这种解释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
但也有人认为,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毕竟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不能排斥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神秘之物。如本世纪30年代末人们在南非东南海域捕获一条活的3亿年前存在而在7千万年前早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空棘鱼,就没有一个学者相信。直至本世纪50年代,人们在同一海域又捕获到15条活的空棘鱼,才使人们不再怀疑这种史前怪鱼的存在了。他们还认为,这种海怪的数量不会太多,它们生活在深海区或不是经常用网捕鱼的海域。由于它们的听觉和视觉很发达,行动显得非常小心。它们总是避开船只和捕捞工具,并且善于夜间活动,间隔较长时间(几小时)才呼吸一次。被人们看到的,可能是其中年老或体弱的。它们在习性上已发生了很激烈的变化,功能丧失,才被人们发现。
当然,科学家们的任何判断都要得到证实。因此,我们期待着海怪真面目昭然于世的那一天。
“尼西”之谜
“尼西”是人们为尼斯湖中的怪兽所起的名字,意思是有趣的怪物。
尼斯湖位于英国著名的苏格兰大峡谷中,它深约210~293米,可以称得上苏格兰最深的淡水湖,它的全长为39公里,平均宽度为1.6公里,最宽处也不过2.8公里。它的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关于“尼西”的传说更使尼斯湖平添魅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最早目击的“尼西”事件发生在1802年秋,一个名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农民,在尼斯湖边突然看见一只巨大的怪兽露出水面,用短而粗的鳍脚划水,距他只有45米。
而最早将目睹“尼西”的经历叙诸于报刊的是约翰·麦凯夫妇,那是1933年,《长披风信使报》载,他们亲眼目睹“一只巨兽在尼斯湖中昂首嬉水。”
1934年,伦敦的威尔逊医生拍摄了有史以来第一张“尼西”照片,尽管照片中仅有一个伸长脖子的小脑袋怪物,但它毕竟是证实“尼西”存在的第一份资料。
1936年有人拍摄了纪录“尼西”的第一部影片。
迄今为止,探索“尼西”踪迹取得最出色成果的是美国应用科学院赖恩斯和英国科学家斯科特领导的“尼西搜索小组”。他们于1972年在湖中放置了微音器控制的照相机,拍到了一个长约2米、呈扁平菱形的鳍——可能是“尼西”的脚。后来又将每隔72秒自动拍摄一次的照相机沉入湖中进行监视,于1975年6月20日凌晨4时32分,相机的第726张照片成功地摄下了“尼西”的全身照,然而第727张照片上,却什么也没有。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目前为止,亲眼目睹过怪兽“尼西”的人已逾三千。
根据人们的描述及照片资料显示,“尼西”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的脖子,三角形的小脑袋,背部有驼峰,体长15—20米,全身黑色,行动迅速,活像一只翻倒的小船。
然而,“尼西”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对此人们却众说纷纭。
一些科学家认为,“尼西”很可能是出现在1亿8千万年前到6千万年前就灭绝了的古代爬行动物——蛇颈龙的后裔。远古时代尼斯湖与海洋相连,由于大陆的漂移,尼斯湖在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与大洋隔开,进入尼斯湖的蛇颈龙被封在环境幽静、食物丰富、缺少天敌的湖中,因而幸存下来并繁衍至今。威远中国上龙化石的发现,空棘鱼类、大熊猫等“活化石”的存在,土生土长的尼斯湖底栖鱼的发现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佐证了上述观点。
然而反对上述观点的也大有人在。1982年,英国自然博物馆的哺乳动物学家莫里斯·伯顿对尼斯湖怪物提出了质疑。他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认为尼斯湖怪兽是人们对正常事物产生错觉的结果。他说,在水中游嬉的水獭极有可能被人看花了眼,而以为是另一种怪物。1983年,罗纳德·宾斯出版了《尼斯湖之谜解答》一书,试用人们对水獭、鸟、鹿等动物的幻觉和误会来解释人们在湖中所见到的怪物。1984年,苏格兰的斯图尔特·坎贝尔也发表文章,认为轰动一时的1934年照片是一场骗局,照片上不过是一只水獭。
最近,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苏格兰电子工程师罗伯特·克雷格的文章,他认为尼斯湖根本没有什么怪兽,人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浮在湖中的古代欧洲的赤松树干。其依据是,在苏格兰500多个湖中,只有泰湖、莫拉尔湖和尼斯湖中发现过水怪,而这三个湖的四周都长满了赤松树。他认为,大约是在冰河时期快要结束时,古老的欧洲赤松树沉入湖底,树干的一部分为泥沙所覆盖。由于湖水极深,压力很大,不断压迫着树干的表皮、软木层和形成层,使树干内的树脂排出来,在树干外表形成了一层坚固的外壳。外壳既防水又防腐。在此之前,树脂把渗入树干里的水分密封起来,在压力作用下树干里产生气体。这种气体不断膨胀,树脂继续外流,这样在树干外就形成一些凸起物。凸起物里充满了小气泡。这种进程不断地循环往复,凸起物终于变成了一种“浮箱”。于是长久沉睡于湖底的树干就浮到湖面。由于湖面压力小,树干往往会以极快的速度窜出水面,看起来就令人吃惊了。当树干通过凸起物释放出一些气体和化学物质后,便又沉入湖底。由于树干呈菱形,因而看起来像生活在泥沙中的动物;又因其细长,故看起来像根电线杆。目击者看见这种时浮时沉、奇形怪状的东西,就以为是某种怪兽。“尼西”就这样来到了自然界,引起好奇人们的极大兴趣。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1986年夏天,由100多名科学考察人员组成的尼斯湖科学考察队,经过4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否定了上述解释。该考察队利用超声波定位仪对湖底进行搜索,发现在水深68米至114米之间的深处有个大型的动物在活动。科学家们认为,在这样深处,一般不会有大型的淡水鱼。考察队还利用水下声纳装置记录下水下动物发出的声音。他们发现,已记录下的声音中有种未知动物发出的声音。据此,考察队推测尼斯湖内有大型动物待查,并认为“怪兽是沉入湖底的古树,后受积累在内部的气体的压力而浮升到湖面上”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从有人第一次目击“尼西”到现今,已有190年的历史。尽管人们锲而不舍地探寻“尼西”的踪迹,但除了拍到一些照片和收集到有关资料外,仍然没有获得一点实物证据。所以,尼斯湖究竟有没有水怪?是什么样的水怪?为什么尼斯湖有水怪?这还是有待探索的谜。
有的科学家开始训练海豚,寄希望于本领极高的海豚来揭开尼斯湖的千古奇谜。
英国成立了“尼斯湖现象调查协会”,悬赏一百万英镑,捉拿这个怪物,不管是活是死,只要证明它存在就行。
相信,终有一天,神秘的“尼西”将会真相大白。
白色动物之谜
大自然赋予动物的色彩可谓多种多样,而惟独白色最为稀少。所以,我国古代常常把白色动物视为神灵宝物,即便到了现代,人们仍然将白色动物视为奇观。至于那些“违反常规”的白色动物,更以其未明的反常原因而别具魅力。
在南朝鲜京畿道杨平郡龙门山麓一带,有一种喜鹊,它一反普通喜鹊白尾黑羽的模样,而周身雪白,被视为前所未有的稀有珍贵之鸟。
在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塔洛尼克国营农场出生了一头白毛水牛,被动物园征去逗引游人上万。
另外印度的白虎,非洲的白狮、北极地区的白熊、台湾和云南的白猴等,也因其数量的稀少,而倍加引人瞩目。
然而,最为吸引人的还要算堪称世界白色动物之乡的神农架白色动物。在那里,白熊是被发现的第一只白色动物。那是1954年,药农李孝满在熊窝中偶然发现一只独生小白熊。这只小白熊后来被送到武汉中山公园展出,很受欢迎。1977年,一支考察队在神农架林区抓到了好几种白色动物,从此引起了科技界的重视。到目前为止,神农架林区的野生动物标本室,已有了白金丝猴、白熊、白狼、白蛇、白松鼠、白乌鸦、白龟、白麂、白麝、白雕、白蜘蛛等二十多种白色动物。
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一反原有颜色而变白呢?亦或它们并非变种,而是人所未知的远古残存的孑遗品种?为什么神农架这一地区独有如此众多的白色动物?
科学家对神农架的白熊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这种白熊不在一地长期停留,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的箭竹中,以食野果、竹笋为生。它的体型似黑熊,脸比黑熊短,视觉比黑熊强,没有冬眠习惯,常在雪地里寻找食物。它全身白毛如细绒一般,颈和肩部的毛较短,上唇和鼻端呈淡红色,眼睛也是红的,头长尾短,两耳竖立,性情温顺,貌如大熊猫。它高兴时直立起来手舞足蹈,有时还模仿人的动作。但在对其分类的问题上,研究者却有很大分歧: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变种,即由黑熊变异而成,或者白化所致;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是一个新种,并取名为“神农白熊”。究竟谁是谁非,还无有定论。
至于其他种类的白色动物,科学家们认为有少数可能是远古残存下来的孑遗品种,而大多数则是属于白化现象。
神农架林区白色动物如此之多,科学家们推测,可能与这一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还是一个谜,有待于不同专业的科学家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海龟自埋之谜
1984年2月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帕耳姆海滨,潜水员罗丝在2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了将自己的整个躯体埋入淤泥,只露出一小块背甲的海龟。罗丝当时就用照相机拍下了这一情景。当罗丝试图把海龟挖出时,它却慢吞吞醒来,抖掉泥土,转身游了起来。不久,罗丝又发现了另外一只“自埋”的大海龟。与此同时,罗丝的同伴也发现了两只自埋的活的大雌海龟。
最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也有人发现了将身躯埋在淤泥下的活海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