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生机百态的植物世界(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
14330900000029

第29章 植物家族(11)

中医药学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起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作用,故可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昏、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等症。

经化验,枸杞子含有许多营养物质,除了含有大约1%扔甜菜碱外,还含玉蜀黍黄素、故萝卜素、硫胺、核黄素、药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等,因此常服有益于健身。

时至今日,人们发现枸杞子之所以能起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因为枸杞能提高肝、脑等器官中超氧歧化酶的活性,因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速度。

科学家认为,枸杞子的药用价值还在于它含有丰富的锗,而锗则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力,阻止由于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突变,增强机体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此外,锗还具有很高的氧化能力,它能夺取癌细胞中的氢离子,置癌细胞于死地。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让正在服用强烈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的动物同时服用有机锗,结果这些动物的病变程度大为减轻。

一位日本科学家曾人工培养人的子宫癌细胞,同时他发现有800种中草药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中枸杞子、枸杞叶和枸杞根的抑癌能力高达90%以上。

解毒甜药——甘草

每年夏季,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两岸的戈壁滩到内蒙古大草原,都不难见到甘草花盛开的美景。这种高几十厘米的豆科草本植物,枝繁叶茂,一串串紫红色的小花如一只只小巧的蝴蝶落在枝头,阵风吹来,成片的甘草花枝招展,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甘草最使人感兴趣的并非它的鲜花和绿叶。秋天一到,在甘草的故乡挖药者便纷至沓来,他们锹挖、镐刨,以获取甘草深藏在地下的圆柱形根状茎和粗大的红褐色主根。

甘草根入药由来已久,在《神农本草经》中,甘草被列为120种“上经”药物之一,有坚筋骨、长肌肉、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等功效。尤其是甘草的解毒作用,在我国古代医药界和民间都备受青睐,认为它可治72种乳石毒,解1200种草木毒,被尊为“药中国老”。一些剧毒药物,如钩吻、相思子、乌头、砒霜等中毒,民间的解毒药方都少不了甘草。例如:相思子中毒,可用甘草15克、金银花15克、黄连6克、黄柏12克、防风15克,水煎后分两次服用,连服5剂左右,即可解毒。乌头中毒,用甘草15克、生姜15克、金银花18克,水煎服,12小时后完全恢复正常。钩吻中毒,可用甘草,水煎服。据说,古代在广东、广西一带,人们外出时总随身带着甘草根,以防饮食中毒。

我国古代,扁鹊、华佗等“神医”已掌握了为病人施外科大手术的高明医术。他们不仅能利用麻醉药使病人术前失去知觉,而且术后还能用催醒药使病人从“迷死”状态苏醒。到了宋元时,蒙汗药、迷魂药盛行,施药者又几乎都有相应的解药,可使被迷者随时苏醒。正如《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中所述:“孙二娘便调一碗解药来,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爬将起来。”在古代医书记载和民间秘传的催醒药和解迷药中,又多以单味或复方甘草汤为主,可见其解毒的威力。

甘草不仅解毒,而且被认为有调和众药的功效,因此广泛用在中医处方中,以减少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克作用。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此草(指甘草)为众药之王,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味甘,也是它历来受人欢迎的重要原因这一。俗话说:“良药苦口”,甘草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甜药,又被称为蜜草、甜草。据现代科学证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甜味物质,也是重要的解毒物质。

甘草不仅能解毒、调药,还具有润肺、润喉、止咳、健胃、降低胆固醇、镇痛、抗惊厥等多种疗效,既广泛用于复方,也往往单独入药,为目前医家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药。

中医良药——马兰

说起马兰,便令人想起它那带着泥土芬芳的香味。三四月份,春雨连绵,此时的马兰拼命地吸收营养,很快地长大了。于是,便有了挑马兰头,争相上集市卖个新鲜的情景。

新鲜马兰洗净后用开水稍烫,切碎,然后与切碎的豆腐干、虾仁或鲜嫩竹笋拌入,加盐、酱油、麻油和味精等拌匀,吃起来特有风味。

马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香,而且常采常长。一般,采摘以后不出两个星期,就又长出了新叶可供采摘了。

马兰的别称很多,如马菜、红根菜、毛蜞菜、鸡肠儿、田边菊、竹节草等。它属菊科,茎高30~70厘米,叶长椭圆状披针形,粗糙有毛,边缘有粗锯齿,秋季开花时,长有菊科植物特有的头状花序,头状花序边缘是淡紫色的舌状花,中央则是黄色的管状花。

古人早就知道,马兰可作蔬菜,例如明代人即已知道马兰是“二月生苗,赤茎白根……为蔬及馒馅。可加工成菜干,隔水蒸食或与肉一起食用”。

用马兰入药,自唐代开始。唐《本草拾遗》有马兰“性凉、味辛、无毒,能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咯血、肝炎、黄疸、便血、血痢、淋浊”等的记载。

事实证明,取适量马兰煎汤饮服,对咽喉肿痛、口腔炎、牙周炎、急性眼结膜炎、消化不良、肝炎等症确实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马兰还可作外用药,用来治疗疔疮炎肿、丹毒、跌打损伤,甚至腮腺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马兰所含的营养成分了解得更多。人们发现,马兰的茎和叶中均含有大量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乙酸龙脑酯,二聚戊烯和酚类。这些成分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极为有用,因此马兰还可用于止咳、去痰。

与药用价值相比,马兰的食用价值更为明显,因为马兰含有的许多营养成分都超过了其他蔬菜。例如,马兰所含的磷、钙和钾,均超过了菠菜,维生素A的含量超过番茄,维生素C的含量则超过柑橘。

药中珍品——茯苓

在一些松树的根部常能挖掘出来形状像番茄的块状物这些块状物黑褐色,皱纹较深而粗糙,极似松树根,但又没有松树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没有松香味,其断面不是木质的而是粉质的,从这些特殊我们可以断定它不是松树的根,而是著名中药茯苓。

茯苓是一种低等植物,它和蘑菇一样,同属于真菌类。它本身不能独立生活,而是寄生在松树根上。有时茯苓也寄生在榛树、栎树、冷杉、桉树、桑树等的根部。

茯苓的孢子侵入松树之后,就会长出许多细长的菌丝,菌丝在树体上吸取养分,继续发育,慢慢地在松树根部长出一个大疙瘩,我们称为菌核。菌核质地坚硬,成球形或椭圆状,小的也有一、二斤左右,大的可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这就是所说的茯苓。

茯苓除了药用之外,还可以制成风味小食品,如北京的“茯苓夹饼”,甜香味美,曾是清宫的“宫廷食品”。去北京一定不要忘了尝尝茯苓夹饼噢!

但是茯苓虽然对人体有益,却会危害松树的成长。

跌打良药——接骨木

接骨木的个子并不高,株高一般不到6米,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属忍冬科,因其生命力极强,故又被叫做扦扦活。

接骨木能舒筋血、活脉络。最早发现其药用价值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比如,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就流传着有关接骨木的传说。

据说,早先有一位郎中,苦于找不到一种能帮助断骨愈合的药物,整天在山里寻找草药。一次他上山采药,砍伤了一条蜈蚣,结果发现另一条蜈蚣抬来了一片树叶,敷在伤蜈蚣的创口上,伤口很快长好了。这树叶,就是接骨木的叶子。

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接骨木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对于跌打损伤确实有着奇特的治疗效果。接骨木的茎、叶都能入药,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筋脉不利。

辨认接骨木并不太难,接骨木的老枝髓心呈黄褐色,长有羽状复叶、卵形或椭圆形的小叶5~7枚,边缘还有锯齿,揉碎以后更有特殊臭气。据说,这种臭气对老鼠有着强烈的驱避作用。

接骨木于春季开花,花很小,黄白色,聚集在枝头成圆锥形,花开后结出红色的浆果。接骨木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和东北各地。此外,欧洲和日本也有分布。

何首乌

相传,在我国古代,有一个叫何田儿的人,年过半百仍无生育。夫妻俩为此终日闷闷不乐。一日,何田儿喝醉酒,躺在野地里睡着了。睡梦中他见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它长着粗大的块根,叶子卵形,叶腋中还长出白色的花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前来对他说:“将根服下,管保你生一个大胖儿子。”何田儿醒来一看,身边正好长有一棵这样的植物,于是便掘出了根,捣碎了和着烧酒一起服了下去。

说来也怪,自从何田儿服下了这种药以后,多年未治好的痼疾霍然而愈,白头发转青了,脸色也红润了,一年以后,妻子果然替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何田了儿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延寿,并让他从小服用这种块根。以后,父子俩都活到了160岁。

后来,延寿的儿子首乌也服用此药,活到100多岁。为了纪念父辈的发现,首乌便把这种植物称作何首乌。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何首乌具有药用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何首乌又名夜交藤、紫乌藤和地精,属蓼科,是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它的块根膨大,表皮呈紫黑色,横切面为紫红色。叶子的基部长有蓼科植物常有的托叶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