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在过去曾担任反坦克作战的主角,但是现在已经被反坦克导弹所取代,这种倾向以西方各国较为显著。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是因为和反坦克导弹相比之下,这些炮的机动性差,并且使用的是成形火药,难以使用加大弹头来对付坚厚的装甲。
前西德部队一向配备90毫米反坦克炮,目前仍然拥有携载同型炮的JPZ4-5,不过淘汰90毫米炮,换装T·W式反坦克导弹的工作也逐渐在进行。
前苏联则与西方国家背道而驰,依然热衷于反坦克炮。它的狙击营反坦克排中配备有SPG9式73毫米反坦克炮3门,而摩托化步兵师的反坦克营中,则配备有T12式100毫米反坦克炮18门。
T12是一种密闭式滑膛炮,使用带稳定翼的高爆反坦克弹,有效射程8500米,带稳定翼的脱壳穿甲弹最大初速每秒达1500米,装甲穿透力可轻易地超过300毫米。另外在狙击团中有一个极机密的重突击炮连,配备着6辆突击炮车。该炮车使用的是T-62的车体,上面携载130毫米加农炮。若用小型化的CLGP(制导炮弹)和子母弹,则由一般的榴弹炮,就可以攻击坦克最脆弱的车顶部分。如此一来,既可靠又廉价的普通火炮,将再度变成为高效能的反坦克武器系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揭开序幕时,埃及军队强行渡过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坦克部队在进攻埃及部队建立的桥头堡时,陷入了埃及步兵大规模的反坦克导弹网中,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大损失。这个战例在一时之间沸腾了全世界,引起了所谓的反坦克导弹万能论,各国也都铆足了劲从事反坦克导弹的引进和改进。
然而,各国发现了反坦克导弹的弱点后,从前的万能论也销声匿迹了。因为它的弱点在于所使用的是成形火药弹头,所以对付最近出现的间隔装甲和复合装甲,就显得威力不足。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必须两三枚反坦克导弹击中同一目标才能令其丧失战斗力。反坦克导弹的速度慢,每秒大约只有200米左右的速度,而且必须导引到命中目标为止。所以在反坦克导弹发射之后,若是每秒超过1000米的高初速坦克炮弹击中了导引地点,造成反坦克导弹操作员死伤的话,导弹便无法命中目标。
因此,美国正着手开发一种内藏许多钢箭的坦克用特殊炮弹。假设操作手没被打伤,在射击距离2000米时,操作手也必须全神贯注10秒钟,这种长时间注意力的集中在战场上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对方若以随伴步兵或自行炮事先对可能的发射地点从事压制攻击的话,反坦克导弹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虽然反坦克导弹有这些缺点,不过由于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万能武器,所以各国均将重量轻、命中率高的反坦克导弹当做反坦克的重要手段,尤其反坦克导弹和攻击直升机的配合,对坦克形成了更大的威胁。
形形色色的反坦克导弹
美国将“龙”式导弹当做轻型反坦克导弹,而把TOW式导弹当做重型反坦克导弹,这两种导弹都是有线导引。龙式重636公斤,可由单兵携带;TOW式重214公斤,由吉普车或使用M-113装甲车底盘的M-9011TV,或AH-1反坦克直升机携载。
激光半自动导引“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是专为AH-64攻击直升机设计的,最大射程六千米,且发射后不必由人监视导引。
前苏联使用的反坦克导弹共有AT-2到AT-6五种。AT-2“苍蝇拍”的重量25公斤,射程约2000米,专供车辆,直升机使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名扬国际的AT-3“水泥箱”,重11公斤,射程3000米,可以装置在车辆上,也可由两个人搬运。
AT-4“活门”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装在重12公斤、直径135毫米的发射筒内,射程约2000米。AT-5拱肩式是AT-3的第二代导弹,装在圆筒型的发射箱内,重12公斤,由数个发射箱装在装甲车上。AT-6“螺旋”的导引方式与AT-2到AT-5的有线导引方式不同。它是半自动指令导引,重量约40公斤,主要是配备在攻击直升机上。
欧洲各国也相当热衷于反坦克导弹的开发研究。德法合作开发的H·T重型反坦克导弹及“米兰”轻型反坦克导弹具有代表性。HOT导弹配备在装甲车和直升机上,而“米兰”导弹则是单兵便携式武器,它是步兵连的标准装备。HOT导弹的射程约4000米,而“米兰”导弹则约2000米。
英军配备的是车载发射的“摇火”式重型反坦克导弹,“摇火”式导弹的射程4000米,弹头直径170毫米,是最大型的反坦克导弹。
日本陆上自卫队配备的是64式反坦克导弹、79式重型反坦克导弹,和安装在AH—1S反坦克直升机上的T·W式导弹。最近日本又发展成功中型反坦克导弹,可能即将成为部队的装备。另外79式重型反坦克导弹的弹头,又分成反坦克用和反舟艇用两种。
若上述的反坦克火箭和中型反坦克导弹配合使用的话,则500米之内的区域,由反坦克火箭和84毫米无后坐力炮负责掩护;500-1000米的区域,由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和64式反坦克导弹负责掩护;1000-2000米的区域由中型反坦克导弹负责掩护;2000米以上的区域,则由重型反坦克导弹等负责掩护。这种严密的反坦克火网是相当有效的,但是先决条件就是装备数量要足够大。
“米兰”反坦克导弹欧洲导弹集团是欧洲研制反坦克导弹的一个大本营,从这里飞出的“米兰”和“霍特”反坦克导弹,一直是现代先进坦克的死对头。
“米兰”导弹于1973年投入使用。法、德两国公司是研制中坚、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等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在马尔维纳斯群岛、非洲、中东和阿富汗战争中,都有“米兰”反坦克导弹参战的身影。有38个国家使用和装备了“米兰”反坦克导弹。
“米兰”导弹弹径长103毫米,弹长760毫米,弹重6.6公斤,战斗全重约12公斤,属轻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它采用目视瞄准、自动跟踪的制导方式,导弹射速每秒180米,射程2000米,在250至2000米的射程内命中率可达90%。垂直破甲厚度为500至690毫米,比“萨格”厉害,也强过“龙”式。
“霍特”反坦克导弹自1978年开始服役。它是重型弹,战斗全重24公斤左右。弹径136毫米,弹长达1280毫米,射速高达每秒240米,射程4000米,破甲厚度800毫米,是当时陆军反坦克导弹中最有威力的一种。
“霍特”导弹的整体系统由导弹、瞄准制导装置和车辆三部分组成。瞄准制导装置遂行目视瞄准、红外跟踪和有线传输指令的任务。导弹自动从“霍特”导弹发射车升起,操作手(射手)通过潜望镜在车内操作,只要掌握时刻将瞄准制导装置的十字线中心对准坦克就行了。在瞄准制导装置上安装了一个精密的红外测角仪。它能接收从导弹尾部发出的红外光。伴同射手不断调整十字线,测角仪能自动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角偏差,微电子计算机便将偏差换算成控制指令,弹上的执行机构按照传来的指令修正飞行方向,准确引导导弹击毁目标。
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米兰”和“霍特”也存在着这一代其他弹所有的缺点,攻击有“死区”,即导弹在弹道开始阶段非制导飞行期间不能命中坦克,这个“死区”虽不如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三五百米那么大,却也有50米左右。导弹飞行还比较慢,弹药攻击力追不上发展了的坦克装甲。
“米兰”和“霍特”在改进中发展到第三代,这就是“米兰”2、“米兰”2T和“霍特”2、“霍特”2T。
突出的发展在战斗部。战斗部即弹丸部。1984年投入使用的“米兰”2导弹战斗部直径为115毫米,前端增加了一根较长的固定式探针,使战斗部全长达490毫米。炸药改用性能较先进的奥克托尔,药量由原来的12公斤增至18公斤,在1000毫米炸高时破甲厚度提高到1000毫米。它能自不同的入射角有效地击穿当今先进坦克的装甲,并可产生足够的破甲后效。
最新型“米兰”2T的研制于1991年6月完成。它保留了“米兰”2的主装药,但是前端增加了一个可伸缩的探杆,探杆内有一个直径30毫米的前装药。前装药在主装药爆炸之前先引爆反应装甲,以保证主装药能穿透1000毫米的匀质装甲。“米兰”2T重71公斤,比“米兰”2重0.4公斤,最大有效射程为1920米。
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的“霍特”2导弹的战斗部直径为150毫米,而原型“霍特”直径为136毫米,“霍特”2战斗部装药为奥克托莱特,重4.1公斤,能穿透1300毫米的轧制匀质装甲。随后又研制出一种多功能战斗部,但目前还不出售。这种战斗部是聚能装药,能穿透坦克的装甲,另外,它还以产生冲击波、纵火燃烧物,还可借助5~6毫米的预制破片杀伤20~30米内的有生力量。
最新型“霍特”2T可有效对付反应装甲。首次发射试验是在1991年春天进行的;“霍特”2T的串联战斗部的性能已得到验证,1992年末投入使用。由于空间限制,不能使用常规的固定的或可伸缩的探杆把直径36毫米的前装药放在适当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了简单的近炸引信,加大了炸高,当导弹距目标几十厘米时起爆前级装药,这使导弹的重量增加了0.4公斤多,达23.5公斤。
制导方式改进主要是采用了CCD电视测角仪,“霍特”2T安装了10微米的红外热成像测角仪,它还有一个电子装置控制着主装药起爆时间,抗干扰能力有明显提高。
“米兰”2和“霍特”2在20世纪90年代还生产了几年,这使它们成为90年代主要装备。现今世界上有“米兰”1和“米兰”导弹约33万枚,发射制导装置近万部;“霍特”1和“霍特”2导弹78000多枚,发射装置近1500部,在17个国家服役。另有消息说,“米兰”3和“霍特”3导弹的研制计划也开始实施了。
高射炮的血缘
战场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或创造,德国88毫米反坦克炮的产生就是很有趣味的一例。
1941年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立陶宛战场,气势汹汹的德军正通过一座大桥时,突然,隐蔽在桥另头的前苏联军队的一辆KB-1重型坦克向他们射来了拦击的炮火,德军士兵一下子倒毙一大溜。那辆重型坦克趁势驶上桥头,继续用坦克炮和机枪的火网封阻德军。德军指挥官万分恼火,强行组织几次反扑,但无效,KB-1坦克岿然如山。
德军调来6门50毫米反坦克炮围攻前苏军的这辆KB-1坦克。反坦克炮弹一串串射向坦克,坦克似刀枪不入的怪物毫不在乎。坦克炮响了,几发炮弹就让德军一半反坦克炮成了“哑巴”。入夜,德军指挥官又派工兵分队用炸药包去炸,还是没有效果。
整整一天多时间,前苏军一辆KB-1重型坦克硬叫上万的德军前进不得。又是一个早晨,德军调来6辆坦克一齐向前苏军坦克射击,KB-1竟然没遭到一处致命毁伤,还开炮击毁了德军的坦克。德军指挥官急得如热锅顶上的蚂蚁,或是“有病乱求医”吧,他们用一门口径88毫米的高射炮来对付。这门88毫米高射炮向KB-1射去几发穿甲弹,KB-1的炮击就停止了。战后查验,是88毫米炮高射炮打出的2枚穿甲炮弹要了KB-1的命。而55毫米反坦克炮和坦克炮射出的炮弹只在KB-1车身上留下些浅表的印痕。88毫米高射炮击毁了KB-1的消息,令双方兵器专家惊异。从此,反坦克炮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阶段。在德国,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带高射炮十字型炮架,可进行环射的88毫米反坦克炮很快出世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有二种88毫米反坦克炮冲上战场。一种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起初它是用牵引车拖运的,初上战场试验就遇到了机动困难,后来安装在能自动推进的坦克底盘上。“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于1943年列入德军装备。它的主要部分是TIV坦克底盘和一门88毫米炮。公路行驶时速达40公里,越野时速24公里,这在当时是不错的了。更主要的是它的88毫米炮能穿透较厚的装甲,是称雄一时的威力强大的自行反坦克炮。不过,它车身太高,将近3米了;装甲采用未经硬化处理的钢板,质量劣,又只有20毫米左右厚,所以战地生存力差。德国在生产了473辆后就改了生产线。
另一种是“象”式坦克歼击车,其实就是自行反坦克炮。“虎”1式坦克底盘加88毫米炮是它的基本特征。“象”式装甲加厚,最厚处有200毫米,同时期的坦克炮要击毁它是不容易的。长身管的88毫米炮射程超过了坦克炮,携带50发炮弹,对战斗坦克构成了严重威胁。在1943年至1944年,“象”式自行反坦克炮在前苏联战场威风了一阵子。不过,它装甲过厚,车体笨重,这使它公路行驶时速仅20公里,越野时速17公里,近68吨的“象”一进入沼泽地就难以撤出,这自然限制了它的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