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智商综合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14329500000048

第48章 思维能力培养(4)

为了使故事更富有感染力,能引人入胜,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语言要流畅、生动、形象;速度不宜太快,应根据情节的发展,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停顿;语调要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要善于用语调的变化来渲染气氛;逼真地摹仿自然界里的风、雨、雷声、鸟虫禽兽的叫声以及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讲各个角色的对话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还可以辅之必要的表情、手势、动作来增添故事的情趣。这样就可以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一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提问题,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但有时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加深印象,不妨在主要情节处提出适当的问题,卖个“关子”,如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怎么办呢?”等,让孩子猜猜结局如何,讲讲自己的观点,然后家长再把故事讲下去。

给孩子讲故事,每次以讲一个为宜,避免“贪多嚼不烂”。一些短小的故事最好讲两遍。第一遍主要让孩子安静地倾听故事,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完后,可围绕故事的名称、角色、主题思想、关键段落、重复的语句等提几个问题,以激起孩子有关故事的形象思维。

通过手工来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

孩子喜欢玩泥巴或面团,用来捏、压、搓、切,用模子或手做成各种小东西。孩子也喜欢折纸,用白色或彩色的纸折成小船、小猴等。捏泥和折纸都是最终要做成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物体,所以孩子在捏泥和折纸之前都要预先在脑中存在这一物体的形象,然后逐步做成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买些专供儿童用的橡皮泥,或用盐水与面粉和成的面团,让孩子捏。还要买些彩色纸和白纸,让孩子折玩。孩子的作品应予保存,这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过后给孩子再看,孩子会很高兴。

粘贴也是一种很好的手工劳作。开始时,大人用剪子剪些小树、小草、小花、小兔等,让孩子贴在一张大纸上。最好由成人先教他布置好画面,安排得合理、得体、美观,之后再逐一贴上,以后可由他自己决定怎么贴。待孩子贴得熟练了,就让他自己选择他喜爱的画面,由他自己学着慢慢地剪,自己去贴,大人从旁指点。例如,让孩子剪火箭、轮船、汽车、熊猫等,剪了一些画面以后,让他把各种小的画粘配成一幅大的剪贴画。

其他方法如帮助孩子用火柴盒做玩具,帮孩子收集邮票、画片等。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碎布、针线、木片、小钉、小锤等,让孩子缝缝补补,钉钉锤锤,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锻炼具体形象思维。

入学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

孩子上学后,学校里的语言课、作文训练是培育孩子形象思维的极好方式。另外,在课余时间,可有意识地安排孩子读一些小说、诗歌、故事,看看电视或参观美术展览、摄影展览等,对训练孩子的形象思维极有必要。

培养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最高级的思维,它要到五六岁以后才逐步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尽管这样,并不是说在学龄前就可以放任不管,未进学堂照样可以进行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对物体进行分类,对某个事件、过程进行较简单的判断、推理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实验、猜谜语、棋类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实验来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训练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须以具体形象的材料来引导,进行各种各样的小实验是比较恰当的途径。所以家长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孩子做一些小实验。比如说,在家里最好给孩子一个带抽屉的桌子或旧箱子,配备一些实验用具,像磁铁、放大镜、三棱镜、小镜子、小杯子、铁钉、木块、石子、铁片、电池、电线等小东西。家长可以用这些简单的东西教孩子做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拿一块冰,放在小锅里加热,使冰化成水;再加热烧开,使水蒸发成汽。然后问孩子水到哪里去了?孩子若答不出,这时大人可在锅里加上一点水,一边加热,一边拿一个玻璃片在锅上面接着水汽,让孩子观察水汽凝结成水珠的现象。最后给孩子讲解雨、雪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使儿童对物体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产生感性的认识。儿童就可以推断出衣服是怎么被晒干的,吃到嘴里的冰棍为什么会化了。

生活中的小实验很多,如怎样发现空气的存在,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小昆虫,观察各种形式的树叶等。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激发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推理。

通过猜谜语来训练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在4岁左右就可以开始学猜谜语了。不过刚开始给孩子猜的谜语,必须是他们常见的、熟悉的、有着明显特征、比较容易猜中的物体。如: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白皮袄、走起路来一跳跳(白兔)。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加深难度。如两只小船各西东,10个客人坐当中,白天一来又一往,夜晚客去船空空(鞋)等。

初次教孩子猜谜语,应先告诉孩子什么是谜语,引起孩子猜谜的兴趣和愿望,并且教孩子一定的猜谜方法。要孩子仔细听清楚谜语里说的每一句话,开动脑筋把谜语里的几句话连起来想,然后再猜猜谜底是什么。

孩子猜谜语时往往要出错,家长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应引导孩子,慢慢从谜语的每一句话中推断出谜底。例如:小小虫,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又传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蜜蜂)。孩子若一时猜不出,家长可以问:“什么虫飞时是嗡嗡响呢?”孩子可能猜成蚊子,家长就问:“蚊子飞时是嗡嗡响的,但它会传花粉会采蜜吗?”针对孩子的回答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向正确的答案。孩子在猜谜过程中,需进行判断、推理,从而锻炼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棋类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棋类活动素有“智力体操”的美称,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锻炼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着棋才算合理,才能赢棋,需要对棋理有所了解,要掌握一些常规走法,并要在下棋过程中,时时对形势、对方的下一部走法做出判断和推理。

教孩子下棋,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初学时,可以让孩子学一些棋子较少,走法简单的棋类,如“二子棋”、“三联棋”等。这类棋走几步就能决出胜负,能提高孩子学棋的兴趣。以后可进一步学习棋子较多、走法仍较简单的棋类,如“五子棋”、“跳棋”。这类棋的棋子较多,但走法变化不大,孩子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当孩子接近6岁时,如对棋类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和能力时,家长才可试着让孩子学围棋、象棋。市场上可买到适合儿童智力水平的棋,如“登山棋”、“六跳棋”。家长也可自制棋子和棋盘,教孩子学弈。

入学后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

孩子入学后,学校里的数学课是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数学课中的数字、运算都是抽象的,儿童必须从具体的实物运算中概括抽象出数字运算,才能学好数学。如1+l=2,它既可以指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也可以指1个人加1个人等于两个人。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课内容的加深,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此外,在课余时间,还可让孩子读一些益智故事或做一些智力趣题来培养孩子思维的严密、敏捷。

培养分析综合思维

对儿童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婴儿出生从3个月以后就可以进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谈话,在谈话过程中引导孩子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对于2~3岁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可以不断地向他们提问题,如:“马有几条腿?”、“马有尾巴吗?”、“马耳朵长在哪儿?”、“你的头上都有什么?”、“你的鼻子在哪儿?耳朵在哪儿?”……孩子3岁以后,我们可以又有其他的方法训练分析和综合能力,如:

指出图中缺少部分

给孩子一张图片,图片中缺少某部分图形,让孩子把缺少的部分说出来。

例如:一张缺少嘴巴的人的脸部图形、一匹没有尾巴的马、一辆缺一个轮子的汽车……填图与上边方法类似,只是把缺少的部分制成卡片,让孩子把它放到图形中的合适位置上。

拼图

把一个图形分成许多部分,分别制成卡片。让孩子把分开的各张卡片拼在一起,恢复原先图形。

积木拼图

成人用积木摆出一个图形,让孩子用另一副积木把它照样拼出来。

找错误

给孩子看一张有明显错误的图片,让他指出错在哪儿。

例一:让孩子指出下列图中的不合理处。

例二:这是狮子在吃早餐,但图画的顺序错了。让孩子指出正确顺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拆毁玩具。好端端的玩具到他们手里没几天,就可能被他们“大卸八块”。其实,这是他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正常表现。他们渴望了解事物的部分、事物的结构和组合。他们很想知道是哪些小部件合在一起,形成了好玩的玩具;它们之间是如何协作的,才有了一定的功能。这是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拆毁玩具时,我们不要过分斥责他们,而应当合理引导他们。比如,向他们介绍玩具的结构让他们观察玩具的各部分形状、各部分的连结,给他们提供可以组合和拆卸的玩具等等。

还应当提醒家长和教师的是,儿童时期毕竟还处在发展时期,不能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过高的要求,不能希望儿童对任何事物都能做出本质的分析与综合。不能强迫儿童的发展,而是要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让儿童在积极、愉快的游戏和学习中发展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适应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培养,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出高智商的儿童。

培养比较思维

对孩子比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一开始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应该不断引导他们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如:两匹马谁大谁小、两棵树哪个高哪个低、两本书哪本厚哪本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水平的提高,比较的内容可以日益增多,由对事物的单一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对多种特征的比较,由对外部明显特征的比较过渡到内部特征的比较,由对非本质特征的比较过渡到本质特征的比较。

单一特征比较

对同类事物的某一特征如大小、高低、粗细等进行比较。

可以把孩子带到树林里,一边游玩一边让孩子比较哪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

孩子在写写画画的时候,可以拿几支粗细不等的铅笔让孩子比较,哪支最粗、哪支最细。

可以把孩子带到动物园,让孩子一边欣赏动物,一边比较哪个动物最大、哪个动物最小。

异同比较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从而区分事物。这往往都是多种特征的比较。

可以把孩子带到金鱼缸边,让孩子一边欣赏金鱼,一边让孩子说出其中一只金鱼与其他金鱼有什么不同之处。

可以把孩子带到商店,让孩子找出同类而不同型号的商品相像的地方。

分类比较

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类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灵活、复杂的比较能力。

在一个袋子里装上4个球形的东西、4个扁圆的东西、4个立方块、4个圆柱形的东西,还装上4个小箱子。让孩子从袋子中取出这些物体,不同的东西放到不同的小箱子中,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箱子中。

给孩子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图片,让孩子认识。然后让孩子自己想出多种方法将图片分类。如:把4条腿与非4条腿动物分开,或把会飞与不会飞的动物分开,或把生活在陆地上的和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分开等等。

培养抽象概括思维

抽象概括是思维的中心内容,是思维的最高形式。要造就一位能力超常的儿童,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初从直接感知事物中而来,他们的抽象概括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水平很低,错误很多。这时期,对儿童的培养应该是尽量扩大他们的知识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多看、多听、多摸、多玩,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这基础上,成人可指导他们多动脑筋,多思考,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这种指导在日常谈话中就可进行。比如,下面的父子对话:

父:鸡、鸭、牛、羊都是动物吗?

子:是,因为它们都会叫唤。

父:可蚯蚓不会叫唤,它也是动物啊。

子: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就是动物。

父:鱼不会走,会游;鸟不会爬,会飞。可它们都是动物。

子:那,能活动的就是动物。它们都会活动。

父:可汽车、火车、飞机都会动,它们是动物吗?

子:当然不是,他们自己不会动,得让人去开。自己会动的才是动物。

通过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孩子对动物的抽象概括水平已有了提高,“自己会动”的特征比“会叫唤”更接近动物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