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ERP原理与实施
14329100000015

第15章 ERP主要模块(3)

6.在制品管理

在制品管理也是车间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物料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是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产管理必须对车间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加以严格的控制,对物料要定期组织盘点,对盘盈和盘亏的物料和在制品在得到有关部门确认后要及时进行调整,并对其总结分析加以预防控制。

7.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对生产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用以改进生产管理工作。统计分析的数据有进度分析、在制物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工作效率分析、生产成本分析及生产人员考勤分析等。

第五节JIT模块

一、JIT模块概述

JIT生产又称为准时制生产、无库存生产等,是在丰田汽车公司逐步扩大其生产规模、确立规模生产体制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JIT生产方式是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地进行生产的方式。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只在需要时,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灾害、零停滞的较为完美的生产系统,并为此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JIT生产方式一般分为推进式生产方式和拉动式生产方式两种。推进式生产方式是按产品构成清单对所需的零部件规格和数量进行计算,得出每种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按计划发出生产和订货的指令。每一生产车间都按计划生产零部件,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制订生产计划的部门,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下一道工序或下游生产车间,但对下一道工序或下游生产车间当时是否需要这些零部件却不考虑。拉动式生产方式是由市场需求信息决定产品的组装,然后由产品组装来推动零部件的加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车间分别向它的前一道工序或上游车间提出需求和工作指令,上一道工序或上游车间完全按照这些指令来进行生产。

项目推进式生产方式拉动式生产方式控制系统推进式拉动式物流状况上游加工,下游接收下游向上游提出要求信息流状况工序与计划部门之间工序与工序之间物流与信息流的联系分隔结合控制结果容易造成中间产品的积压真正做到“适时、适量、适物”JIT生产方式采用的是拉动式的控制系统,生产计划部门只需要把生产计划下达到最后一道工序,最后一道工序对其上游工序提出所需物料的要求,上游工序根据要求生产,通过这样的拉动一直延续到采购部门。JIT生产方式的好处就在于真正实现了信息流与物流的结合,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多余的中间产品,也不会出现等待、拖延等浪费。因此,JIT生产方式能够真正做到“适时、适量、适物”的生产,节约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产生经济效益。

JIT理论与ERP/MRP

Ⅱ理论可以很好地结合,越来越多的ERP软件系统包含了JIT方式。在实际应用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软件的运行方式。在具有大批量的生产任务时,更适合采用JIT方式运行;但当企业的管理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时,不要采用该方式。企业要采用JIT模块,应满足的条件有:物料清单准确率100%、库存数据准确率100%、工艺路线稳定、生产能力稳定(设备良好、人员稳定)、生产过程中质量比较稳定、物料供应稳定等。

二、JIT流程图

(一)JIT业务流程图

看板管理看板管理是利用卡片作为传递作业指示的控制工具,将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送料制改为取料制,以看板作为“取货指令”“运输指令”“生产指令”进行现场生产控制。看板管理使企业内部生产的各工序、车间之间按照卡片作业指示,协调一致地进行连续生产。同时,它促使企业的产、供、销各部门密切配合,有效而合理地组织输入、输出物流,满足市场销售需要,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准时化、同步化和库存储备最小化,即所谓“零库存”,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看板管理的流程是从代表客户需求的订单开始,根据订单按产品结构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得出完成订单所需零部件的数量。生产控制人员检查现有零部件库存是否能满足订单的要求,如果库存不足就由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开始,反工序顺序地逐级“拉动”前面的工序。在此过程中,看板起到指令的作用,通过看板的传递或运动来控制物流。

看板是实现准时生产的工具。具体地说,它通常是一张装入长方形塑料袋里的卡片,常见的有塑料夹内装着的卡片或类似的标志牌、存件箱上的标签、流水生产线上各种颜色的小球或信号灯、电视图像等。看板主要可以分为生产看板和取货看板两种不同的类型。生产看板是在工厂内指示某工序加工制造规定数量工件所用的看板,内容一般包括需要加工工件的件号、件名、类型、工件存放位置、工件背面编号和加工设备等;取货看板是后工序的操作者按看板上所列件号、数量等信息,到前工序领取零部件的看板,它指出应领取的工件件号、件名、类型、工件存放位置、工件背面编号、前加工工序号和后加工工序号等。

第六节财务管理模块

一、财务管理模块概述

财务管理是对会计工作、活动的统称,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与投资、资本的融通与筹资、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ERP系统中财务管理模块涉及的会计事务既有财务会计又有管理会计,ERP系统的成本管理采用的是管理会计的方式。由于ERP系统的财务管理集成了采购管理、物料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所有与企业有关的财务活动,因而它比单一的计算机财务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

1.综合性

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2.广泛性

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及时性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财务管理流程图

(一)财务管理业务流程图

根据集成财务系统的特点,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又可分为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银行账管理、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核算以及成本管理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设置为单独使用。

(1)采购部门可向财务管理系统传递采购订单(数量、价格)、采购发票、采购收货单、采购费用等数据,在采购发票、采购收货单录入后可以自动形成应付账款(凭证)、材料采购账(材料在途账)、原材料账,并自动计算材料价格(平均价格)、材料成本。

(2)销售部门可向财务管理系统传递销售合同(数量、价格)、销售发票、销售费用等。这些可以形成应收款(凭证)账、销售收入账和销售成本。

(3)库存部门可向财务管理系统传递出入库单据、盘点数据,主要形成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数量账、金额账。

(4)生产部门可向财务管理子系统传递在制品、加工工时、台时与产量记录,主要用于成本核算和分析,同时可用于人工工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