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珠塔为何斜而不倒?
谈起比萨斜塔尽人皆知,但是,我们是否还知道,中国也有一个斜塔,那么,中国的斜塔为何斜而不倒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毫无疑问,比萨斜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但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有斜塔,只不过没有比萨斜塔那么有名罢了。我国也有一座斜而不倒的塔——护珠塔。护珠塔位于我国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境内,塔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7层八角形,残高19米。近看护珠塔,只见塔的底层已有三分之一的块砖没有了,整个斜比萨斜塔塔仅靠三分之二不到的底层砖墙支撑着。塔的顶部早已没有,各层腰檐木结构的痕迹,还是隐约可见。塔旁写着危险的警告牌。走进塔内,空无一物,抬头仰望,极目苍天,加上山顶风大,好像危塔马上就要从头顶倒下来似的,令人胆寒。因塔严重倾斜,故俗称斜塔。1982年勘查结果,塔身向东南倾斜6°52′52″。据《人民日报》报道:此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斜1°多。有人认为它比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得还要厉害,是世界第一斜塔。当然,这个说法没有被世界公认,但说它是中国第一斜塔,恐怕没有人反对。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七十五卷寺观,圆智教寺一条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又据《干山志》卷十古迹记载:中阳塔即干山圆智寺砖塔,在“圆智寺二门内,左砖塔四级高可三寻,宋元丰时,横云山人许令字文全建。”又记“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现宝光故名”。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据清人诸嗣郢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火星飞至塔顶,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二百年来,塔虽倾斜,却始终屹立于天马山巅,斜而不倒。至于护珠塔真正斜而不倒的原因,许多人们对此回答不一,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是当地传说:塔是向东南倾侧的,而在塔的东南面有一株古银杏树,它是“松郡九峰”之一辰山仙人彭素云在五百年前种植的。
树的枝叶皆西向,后来树虽枯死,但它依护珠塔靠神力,对护珠塔遥向支撑,所以使塔不倒。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仅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当然不足为信。第二种说法也是从传说而来,认为镇塔之宝被人挖走后,宝塔开始倾斜。几百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几个神秘人来到护珠塔脚下。他们用镐在塔底刨个不停,一阵忙碌后,他们好像找到了什么。于是只要到了夜晚,护珠塔脚下就会经常出现挖宝人。终于有一天,护珠塔塔底被挖了一个大洞。于是一种恐怖的说法开始流传,护珠塔的镇塔之宝被人挖走了,护珠塔就要倒了。根据这个传说,有人推断传说中被挖走的镇塔之宝很有可能是舍利子。但这颗舍利子真的是在塔底被偷的吗?按照江南古塔的结构,五色舍利珠应该藏在塔叉顶部,塔砖结构有一个天宫,天宫里有一个银匣藏在里面,然后盖顶时把它封起来。有记载“乾隆五十三年,护珠塔经历了一场火灾,塔顶全部烧毁,木结构荡然无存”。据传说,护珠塔之所以会发生那次大火,也是与塔藏着舍利子有关。因此,有人据此推判,可能是舍利子保护了护珠塔,使其不致于倒下。曾经有传说说塔里埋藏了舍利子后,人们都来朝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香火非常旺盛,到了乾隆年间,朝拜时焰火掉在塔心里,就造成了火灾。难道天宫里的舍利子也被烧化了吗?但是舍利子是佛教修行高僧火化后的结晶,再厉害的火焰也不能把它熔化。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古代建筑技术来解释的,认为是古代造塔技术的高超所致。古代用糯米汁拌以桐油石灰,来粘合砖块。这种粘合剂的强度不亚于现代的水泥砂浆,据说用这种粘合剂来建筑时,时间愈久愈坚固。在考古发掘中,常发现古代的坟墓,是用糯米汁拌以石灰等作为粘合剂的,现在发掘古墓时,还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拆除。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粘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护珠塔能够浑然一体,塔砖不至于一块块塌落下来。第四种说法是认为后人为了觅宝拆砖导致了塔体倾斜的。传说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一个盗宝贼听说塔里有宝贝,就拼命往里凿,结果在砖缝里发现一个唐代的通宝元宝,拿回家给妻子摸了摸,当时他的妻子正养不出儿子,结果他家里后来得了子。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拆砖觅宝,使底层砖身西北角逐渐拆毁,形成一个约两米直径的大窟窿,因此有人认为塔倾斜日趋严重是由于这些钱币造成的。但是这样的折处的情况下,护珠塔为何仍旧耸立于此不倒呢?第五种说法是认为塔基建在山坡上,土层软硬不均造成了塔斜而不倒。据有关专家考察,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陷不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弱,西北方向土质较强。于是塔就向东南方向倾斜。但浙江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造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风力更强,在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时,护珠塔能迎风挺立,斜而不倒。第六种说法认为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使塔倾而不倒。虽然护珠塔倾斜的真正原因被找到,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座斜塔会不会突然倒塌呢?建筑力学专家认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高54米,全都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按理说,比萨斜塔很容易倒塌,但从一开始建造时,就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因此一直到现在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但是护珠塔的倾斜角度要比比萨斜塔斜很多,而且以前从没进行过任何保护措施,并且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的威胁,从这点上看,护珠塔能够现在倾而不倒,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护珠塔倾而不倒?对于这一点,建筑专家提出护珠塔的建筑结构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着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同时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姿态。从乾隆年间至今二百多年中,无数次的狂风暴雨,把山下的房屋都吹掀了。1954年刮十二级台风,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也受到摇摆震动,但是护珠塔突兀地挺立在天马山巅,犹如一把利剑,直刺青天,迎风屹立,岿然不动。
黄河古蒲津桥铁牛起过什么作用?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古蒲津桥铁牛的出现又给黄河添加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1998年8月,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黄河东岸的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土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吨~72吨)、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四尊铁牛是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铸造的,每尊重数万斤,并铸有铁人驱策,使曾经在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名胜景观又重见天日,向世人清楚地标示出古蒲津渡的准确位置,为研究古代桥梁史和古人的文化观念,为了解读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那么,这四尊铁牛在当时到底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古浦津桥的铁牛和铁人有人提出这四尊铁牛是用来固定铁索桥的。据记载蒲州古城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与雄城蒲州极不适应,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这里,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五百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
铁牛于20世纪40年代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