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14328300000007

第7章 古代文明、文化(2)

非洲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18世纪起,人们在这块古老大陆的山地、悬崖峭壁上发现了许许多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多以表现动物为主,有野牛、角马、条纹羚羊、斑驴……虽然画得十分粗糙,但个个形象栩栩如生。非洲岩画是非常典型的原始部族岩画,它虽然不如欧洲岩画发生得那样早,但要比大洋洲的远为古老,而且它不像欧洲岩画只集中在法国、西班牙,而是分布极为广泛,在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安哥拉、莫桑比克、肯尼亚、博茨瓦纳等十多个国家都保留了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更引人注意的是它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仅撒哈拉地区就有三万个岩画遗址被发现,半数在塔西里,时间上经历了上万年。最早发现非洲岩画是在1721年,要比欧洲原始岩画早发现一百五十多年。当时委内瑞拉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偶然机会,旅游团成员在岩壁上发现了第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当即他们就向里斯本皇家美术学院作了报告。1752年,由弗雷德里克率领的非洲探险队在非洲东海岸鱼河两岸又发现了好几幅岩画。1790~1791年由格罗夫纳率领的远征队在非洲土地上发现了更多的岩画。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人们以后又在阿尔及利亚东部找到一座巨大的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一条长800公里,宽50~60公里的恩阿哲尔山脉中,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红砂土矿藏就是岩画的主要颜料。在这片广阔山区,一个法国探险队在1956年竟发现了一万多幅作品。

根据这些岩画所反映的内容,科学家们推断在撒哈拉地区变成沙漠以前,这里曾生息过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以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为谋生手段,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非洲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地质学上寒武纪的潮湿期,那时撒哈拉地区还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适于狩猎的草原,而不是沙漠,这正是产生狩猎艺术的重要土壤。非洲岩画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世界原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它使我们能以此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审美意识的起源以及原始艺术的特征,更能从岩画中了解当时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和社会形态。那么,这些原始岩画究竟出自谁家之手呢?世界考古学界围绕岩画作者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派认为岩画是非洲本土产物,它自成体系,不超越非洲边界。这一派中绝大多数认为是当地土著布须曼人创作的。世界著名学者亚历山大认为撒哈拉地区是布须曼人文化中心,非洲岩画就发生在这个中心地区,而后向四周传播,北至塔西里,东北至西班牙,南至非洲中部、南部,东至埃及。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的非洲土著居民臀部高耸的形象正是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至于非洲岩画与欧洲岩画在岩画问题上有雷同之处,这不足为理由。因为狩猎艺术遍于整个地球,生活方式的一致性给狩猎艺术题材甚至表现方法带来某些相似性。库克认为是非洲许多原始居民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共同完成的,在其《南非岩画艺术》一书中他提出,撒哈拉人的岩画作于五千年前,霍恩人的作于四千年前,肯尼亚人岩画作于一千五百年前,南非人岩画作于六千年前……画家兼旅行家克里斯蒂则认为岩画是已经灭绝的霍屯督人的作品。而另一派主要是欧洲学者,则坚持认为非洲史前岩画是外来文化传播的产物,有的干脆说是欧洲史前岩画复制品。他们认为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来到非洲,四千年后克罗马依人大批移居非洲,正是作为欧洲史前岩画创造者的他们,把岩画带到了非洲,此外他们还以在非洲北部发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依人和卡普新石器时代的人种类型以及布须曼人丝毫不懂透视法为依据,但是这一观点缺乏足够的事实作有力证明。虽然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确有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也因此推想在遥远年代的狩猎者及狩猎艺术家,是从地中海飘泊到好望角去的,当他们漫游到当时还是绿色而富饶的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找到了理想的狩猎区,而后到达山区高原时就停止前进了,于是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然而这些只是他们没经证实的主观猜测和臆想。至于说布须曼人不懂得透视法,这不能证明岩画就不是他们的作品。因为已灭绝的布须曼画家也可能具有后来的布须曼人所没有的岩画知识和技巧。这种知识与技巧是秘密传授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所以后来的布须曼人看不懂前人所画的岩画并不足怪。何况因不少岩画日久天长已模糊不清,后来者也难以辨认了,以人种学观点作依据就更是一种缺乏说服力的种族偏见。还有个别学者认为要弄清岩画究竟是非洲本土的古老艺术还是外界文化的辐射很难,而且也无什么重要意义。他们以为任何伟大艺术都是“国际性的”,想把任何艺术都贴上民族的标签是困难的。非洲岩画如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画廊一样,兼容诸多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派别的艺术。上述观点哪一种正确呢?伴随非洲国家的振兴,将会有更多的非洲学者、科学家来发表他们的看法。

危地马拉的米拉多尔古城

美洲的玛雅人总是给他们世界以外的人出难题。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相连的土地上,古文明都是依靠水源地发展起来的,可是玛雅文明似乎不受此限制。此外玛雅文明遗迹的规模又总是超出他人的想象,至于这些遗迹所有的内在涵义,更使他人不得要领。现在玛雅人早已神秘失踪,要参透这其中层层谜团,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78年,在中美洲的佩腾密林中,美国天主教大学的考古队在距离危地马拉城约36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建于公元前200年前的米拉多尔古城遗址。城址面积大约有十六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万人,是两千余年前美洲大陆的第一大城市。

在城市西部一块1000米×800米的地段内,发现两座大金字塔。其中一座以当地最厉害的动物——美洲虎命名,叫虎塔,大约占地5.8万平方米,仅塔基就有1.8万平方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全塔共有18层,高达55米,在12层顶上竖立着三个小金字塔,其中心的塔高达18米。另一座在虎塔北边,以美洲的猴命名,称猴塔,高40米,面积大约1.7万平方米。这两座塔均属于玛雅人的最大建筑。两座塔都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建造的,所用的建筑材料都超过25万立方米。在虎塔南侧的另一座金字塔底部曾发现几个半人半虎的浮雕:正面塑成人面,一对闪亮的眼睛,高突的鼻子,但镶的是虎牙,侧面则塑成虎爪。整个浮雕高两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浮雕背景涂上奶油色,某些部分涂成黑色,但虎爪和虎牙则绘成红色。浮雕呈长方形,把人脸极大地夸张,很像我国商周时期的“饕餮纹”,极其威严神圣,象征神权。发掘者还以为这也是属于原始时期的象形文字。另外,红黑相配是古典时期玛雅艺术的一个常见的特点,最初出现于前古晚期。虎塔以东两公里处有米拉多尔遗址中最大的建筑群,实际上这也许是玛雅历史上的最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叫“鹿塔”,它由两层300多米宽的台地组成,好像两个庞大的台阶,在其上面耸立着一座十层楼高的两层金塔,高达45米。虎塔和鹿塔遥遥相对。虎塔在东南边迎日出,鹿塔在西边送日落,这是玛雅人对太阳及其运行周期的崇拜。玛雅人把自己看作“太阳的保卫者”,往往在日出和日落之际举行仪式。不仅如此,这两座金字塔还跟玛雅人的天文学观察有关。在一定年份的春分时节前后,从虎塔顶上观察,木星、火星、水星和土星仿佛是从鹿塔顶部升起。在虎塔和鹿塔之间,是米拉多尔城最大的中心广场,广场上有一座高台,这里是米拉多尔城的集会中心。当时的最高祭司,在这座高台之上,在螺号和鼓声中举行继承人诞生仪式。他举着用纺织物包裹着的婴儿向大众宣布:“一个新世界主人”诞生了。而当新王长大以后,又将要在群众面前切指放血,举行宣誓仪式,流出的血象征着人民和神的沟通。从现今航空勘测的资料可知,在当时有二十条进入米拉多尔的通道。在米拉多尔城西南二十一公里处是达丁塔尔城址,东南十二公里处是那克别城。从种种迹象看,当时此地已存在一个很大的贸易网络。

在米拉多尔城发现的海螺和珊瑚,是来自太平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火山灰是来自三百公里以外的危地马拉高地;花岗岩和大理石是来自最近的伯利兹;红色的颜料也可能来自高地。米拉多尔城址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疑问。玛雅人在建筑当时第一大城市的时候,为什么会挑上米拉多尔这个地方?这是令人奇怪的。这里既没有湖、河,也不靠海,仅有的只是建筑用的石灰石以及做燃料用的木材,此外,再也不出产什么了。今天此地已被密林所覆盖,周围六十公里内无人居住,除了偶尔有树胶采集者出现外,罕为人至。现在,发掘者几经研究推测,认为之所以在此建城,主要是因为这里是通往尤卡坦半岛的交通要道,可以控制整个地区的贸易,这从战略地位上讲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令大多数玛雅学者更加迷惑不解的是,现在传统的观点认为玛雅国家产生于公元3世纪,但在玛雅国家产生前的五百年就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城市和如此庞大的金字塔工程,这又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上出现的呢?它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玛雅国家出现的年代要比传统的看法提前呢?有位发掘者认为,“难以想象的米拉多尔是被一个酋长部落制社会所创建的,此时可能存在一种原始城市国家的组织,只有这种组织才有可能组织起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建造这么大的城市。”那么,这种原始的国家又跟我们所说的国家有什么异同呢?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否现行的关于国家的定义和概念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呢?总之,这座两千一百年前美洲大陆的第一大城市——米拉多尔古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尚待解决的难题。

狮身人面像探究

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一样,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要探究它们的身世却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古埃及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又加上现在埃及人并不是古埃及人的直系传人,所以口耳相传的可能性也被否定,剩下的只能是推断与猜想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每天都要迎送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游览观光的旅游者。为了让游人充分领略埃及古老灿烂的文化,埃及政府每天都在毗邻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的广场上举办“声与光”的文艺节目。演员们用英、法、德和阿拉伯语轮流演出,五彩纷呈的光柱,优美动人的诗句,雄浑回旋的乐章,使人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特别是广场上巍然屹立的身高22米,长约57米,耳朵长2米的狮身人面像,更激起人们的赞叹和惊奇。一块天然巨石,竟然雕刻成如此栩栩如生的雕像,真是鬼斧神工。由此也给人们带来一个问题:这一奇迹是谁最先创造和制作的?

围绕着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埋首典籍,或遍访民间,或实地考察,努力揭示这一奥秘,然而纵观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又是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