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14328300000005

第5章 宗教文化(2)

古耶路撒冷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引起众多学者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众所周知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在希伯莱语中耶路是城市,撒冷意为和平,耶路撒冷即和平之城的意思。它现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相传犹太人即希伯莱人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地区,后来在部落首领亚伯拉罕率领下迁居到南部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亚伯拉罕孙子时代为躲避灾害又南移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旧约·出埃及记》中曾记载,在埃及法老统治下,犹太人在埃及生活的数百年间受尽其剥削和奴役,在濒临灭族之灾的境况下,犹太人被迫决定逃出埃及,由摩西首领统率,长途跋涉,几经转折,最后渡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重新返回“流着奶和蜜的地方”的迦南定居。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犹太各部族,缔造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纪到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时,一座犹太教圣殿已在耶路撤冷城内的锡安山上拔地建起。殿堂长二百米,宽一百米,整个建筑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圣殿成为当时犹太人进行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也从此成为犹太教的圣地。到公元前586年,这座犹太教圣殿被新巴比伦占领者焚毁,耶路撒冷也遭沦陷。此后犹太人在原处又建造了一座新圣殿,可惜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又重遭厄运,不仅殿堂被毁,绝大部分犹太人也被驱赶到世界各地,流落他乡,从此圣殿没能再兴建。犹太人在圣殿废墟上垒起了一道四十六米长的石头城墙,取名为“哭墙”。现“哭墙”已成为犹太教徒最重要的崇拜偶象,“哭墙”也由此名闻天下。

耶路撤冷成为基督教供奉的圣地,要比犹太教晚得多。相传耶路撒冷南郊伯利恒小镇附近有一个名叫马赫德的山洞,大约在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主耶稣就降生在此山洞里,后来在这里建起了马赫德教堂。耶稣在耶路撒冷度过了他的学生生活,以后又在那里布道,自谓救世主。耶稣的传教受到犹太当局的仇视,于是他们设法收买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一个犹大,设置圈套将耶稣活捉,然后把他活活钉死在城外十字架上,并就地埋葬。据《圣经》传说,三天后被钉死的耶稣起死复活,升入天堂。到公元335年,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她下令在耶稣遇难的墓地上建造一座圣墓教堂,从此耶路撒冷也成了基督教徒信奉、朝拜的圣地。又过了好几个世纪,到公元7世纪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来到阿拉伯半岛传教布道。当时传说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遇到贵族反对。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使送来一匹女人头的银灰色牝马,他跳上这匹马扬鞭奔驰到耶路撒冷,马蹄一脚踩在一块圣石上,瞬间马直向七重天飞腾而去,在接受了上天旨意后他又连夜快马加鞭返回麦加。现在伊斯兰教重要教义“夜行和登霄”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穆斯林因此将耶路撒冷奉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自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定为圣地后,这个城市再也没有安宁过。据史料记载,从耶路撒冷诞生之日起至现在,已十八次被无情战火夷为平地。但也因为耶路撒冷是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所以一次次被战争吞没,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复兴和重建起来,始终屹立在地球上。但是,近几年来对这座城市的原来所处的地理位置,西方一些学者提出质疑,持独特见解的代表者是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历史和考古系主任、历史学教授卡马勒·萨里比,他认为耶路撒冷不在古代的巴勒斯坦境内,而是在沙特阿拉伯。他在《〈圣经〉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一书中明确指出,上帝赐给犹太人的“流奶滴蜜之地”,实际上在当今沙特阿拉伯境内从麦加到沙特——也门边界附近的红海之滨——一条长约二百英里的狭长地带内,连同古以色列的大卫和所罗门王国及第一圣殿都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亦即现在的阿西尔省和希贾兹省。他运用语言学方法,广泛调查沙特城镇和乡村地名,并把它们与《圣经》上记载的十二个地名对应比较,在此基础上来修正地理位置。他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对阿拉伯半岛上一些非阿拉伯语地名作比较、分析研究,得出阿西尔省、希贾兹省内有些村庄名称与《旧约全书》中的主要地名十分相似,如基里班的阿西里村就是《圣经》中的希布伦,也即亚伯拉罕墓地,而锡安山则在今天的西以安山村,地处阿卜哈西边。萨里比说,考古家认为在离这个山村五十英里远的阿尔瓦·萨拉姆或阿里·希里姆地下,保存着所罗门王国时代的古都耶路撒冷,发掘阿西尔土地将使以色列遗址再现。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东方研究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索尔对萨里比观点持反对立场。他认为希布伦和耶路撒冷就是在《圣经》中说的地方,这是被考古学家用大量事物所证实了的,岂能用简单的语言分析法就可把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结论推翻掉,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他说:“古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都起源于同一种闪米特语族的语言,而就两者均无元音仅用辅音来说,我敢打赌,人们能在远至埃及甚至非洲找到同样的地名。这样就可得出结论说,其实古耶路撒冷是在内罗毕。”但萨里比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预言“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中,将见分晓”。对此人们不抱乐观,因为在阿拉伯与以色列世界存在领土纠纷的情况下,要用事实来证明萨里比的见解,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因此,两家的纷争也不会停息。

《圣经》是上帝的作品吗?

《圣经》是基督教、犹太教的经典,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这一点已无可置疑。但《圣经》是上帝所授吗?此说越来越受到挑战。无论是卫道士的坚守也好,挑战者的攻讦也好,我们确实知道:要探究西方文明的文、史、哲、经、法的根源,非研究《圣经》不可。《圣经》究竟是不是一本“圣”书?它是不是得自神的旨谕、晓示神的旨意,因而内容绝对正确无讹,永远神圣不可侵犯?这不仅使神学家、历史学家颇感兴趣,而且一般的普通读者也对此兴味盎然。犹太教或基督教神学家,尤其是传教士、牧师都说《圣经》是神圣的书,不是上帝亲自编写的,就是上帝向摩西口授、委托摩西编写的。当然这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信仰。而其他的人对此却提出了质疑。19世纪的自由思想家们,把史料考据方法应用于分析和批判《圣经》及有关资料,创立了《圣经》考据学和实证宗教学,使人们得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研究基督教的经典文献——《圣经》,从而为拨开笼罩《圣经》的迷雾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现在有人已证明《圣经》并非上帝或摩西所作,而是后人的作品。但究竟又是何人所作呢?《旧约》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理查德·埃利奥特·弗里德曼所作《〈圣经〉系何人所著》指出,《圣经》是真实和杜撰的混合物。他研究了《旧约全书》头五篇,认为它们是由四名作者于公元前922年~前622年(摩西死后几百年)间陆续写成的,并由一名编辑将四个人的著作编辑在一起。弗里德曼发现,《圣经》前几篇前后用词有别,章节互相矛盾,重复性多。他通过对用语的分析和用考古学的方式去取得证据,坚信有两名作者大约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一位住在约旦王国,另一位住在以色列。住在以色列的用希伯莱语称神为Elohim,称“E作者”;而约旦的则称神为Yahweh(耶和华),或Tehavah,其著作一般称之为“J神会录”。《打开的圣经》(凡·高画)第三位作者为“P”,并一致认为他肯定是个传教士,住在耶路撒冷,是摩西之兄亚伦的后裔。头五篇不仅美化了亚伦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教士团的作用,笔下的上帝是严肃的、超越宇宙的。第四个作者——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中《申命记》的作者,不是先知耶利未,便是他的秘书巴鲁。理由是《申命记》里使用不同词汇的现象非常突出,而那种语汇仅仅出现在另一本著作——《耶利未书》里。此外,《申命记》持有与耶利未同样的观点。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关于编辑,弗里德曼认为是由Ezra(任秘书之职的亚伦派教士)于大约公元前450年用剪刀加浆糊的办法编辑成集。有关学者对弗里德曼的看法争论最大。许多人认为,《申命记》的作者是一群人的可能性较大。布兰迪斯大学《圣经》课荣誉教授萨尔纳认为,两本书的语言之所以有相似之处,表明了《耶利未书》很可能受到了《申命记》的影响,而不能说明《申命记》是由耶利未一人所写。学术界主流圈子以外的人士断然不同意以上观点,尤其是福音派基督教徒和正统的犹太教徒,他们对由多人参与写作《圣经》这一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那是与他们一贯相信的《圣经》头五篇是由摩西所写的观点背道而驰的。三一福音学院教授迪尔菲尔德将弗里德曼分析斥之为“一团乱麻”,认为《圣经》里的记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将其删改。

《圣经》故事虽有重复,但并不表明是由多人所写,“用不同的说法不断重复”故事,只不过是为了得出同一个结论。纽约叶什瓦大学的罗森鲍姆说,《圣经》里出现矛盾是“上帝”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而故意如此安排的。对上帝的不同称呼表示不同的职务——个叫权威的上帝,另一个叫慈悲的上帝。但多数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对《圣经》头五篇由多人所写的观点并未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作为人类文献的《圣经》里有很多人出于信仰而署名是有可能的。此外,他们还一致认为,全体信徒都感到了上帝——上帝与大家同在。显然,《圣经》无疑并非为上帝所作。但究竟系何人所作?是由集体创作完成或是由个人撰写而成的呢?这仍是一个未彻底揭开的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和论证,然而这并不影响《圣经》的地位,相反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方文化之源提供很好的佐证。“上帝死了”,但《圣经》还在,要探究西方文明的文、史、哲、经、法等就不能不研究《圣经》。随着科学的发展、史料的发现,《圣经》的作者究竟是谁也许会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