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14328300000018

第18章 民俗、传说(5)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令亿万球迷向往、倾倒,它是最受欢迎的比赛之一。杯赛冠军是竞技场上的王中之王,杯赛金杯是体育运动的最高荣誉。在迄今已进行过的十八届世界杯赛上,前后使用过两尊奖杯,一座是现由德国足协暂存的“国际足联世界杯”,另一座则是下落不明的“雷米特杯”。为了促进足球运动的交流和发展,1928年5月的阿姆斯特丹国际足联代表大会决定,从1930年开始举办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杯赛必有奖杯。当时在任的第三届国际足联主席法国人儒勒斯·雷米特便在大赛前一年筹资2.5万美金,请巴黎著名的金工能手阿尔贝·拉费洛用1800克纯金制作了一座女神塑像。其造型独具匠心。古希腊胜利女神头戴象征夺冠的桂枝花环、双手举着一个八角形大环,展翅欲飞。双翅呈“V”型(代表胜利),寓意对优胜的祝福。该杯诞生之初的第一个名字叫“库·普·迪·蒙德杯”,价值已升至4.7万美元。同时国际足联规定,每届杯赛的冠军队可保存奖杯4年,获三届杯赛冠军的国家将取得金杯的永久保存权。第一次亲吻胜利女神的则是乌拉圭国家队,他们获得了1930年第一届杯赛冠军,而第二、第三次拥抱女神的则是意大利队。但是,就在1938年第三届杯赛后不久,希特勒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痛苦也降临到女神头上。国际足联副主席、意大利足协主席奥·巴拉西为防不测,将保存在足协保险柜里的奖杯秘密带回家中,放入一只旧皮箱内塞在床下,好让女神避难。奖杯总算未被法西斯强盗掠去。

1946年,为表彰儒勒斯·雷米特倡导组织世界杯赛的重大贡献,国际足联卢森堡大会给奖杯换名“雷米特杯”,也称“金女神——雷米特杯”。从此,世界杯赛又称“雷米特杯赛”。1966年第八届杯赛在伦敦举行。英国足协为使国人一饱眼福,大赛前夕在威斯敏斯特宫举办了雷米特杯展。观者如云。为安全起见,足协花3 万英镑为女神上了保险,请英国最负盛名的保安公司来保护。公司则派六名经验老练的保镖昼夜守卫。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雷米特杯竟然不翼而飞了,这可忙煞了警方,急坏了足协,但一切努力均无结果。足协只好急电国际足联,要求取出雷米特杯详细资料,准备重新雕铸。然而,难以置信的奇迹又发生了。一只名叫匹克尔的狗在伦敦郊外的一个花园里找到了雷米特杯,令英国足协和警方喜出望外。雷米特杯算是又躲过了一场灾难。1970年墨西哥第九届杯赛上,贝利所在的巴西队第三次登上了冠军宝座,从而取得永久保存雷米特杯的资格。国际足联只好再铸新杯,并规定新启用的“国际足联世界杯”为永久性流动奖杯。按照惯例,雷米特杯由巴西足协保存。然而,令巴西和全球震惊的失盗案在13年后发生了。1983年12月19日晚8时45分,几名歹徒溜入巴西足协总部,将看门人巴蒂斯塔·马亚绑架起来,夺走钥匙、切断电源,直奔九楼足协主席办公室,取下嵌在保险柜架上的防弹玻璃板,打开保险柜,将雷米特杯盗走。尽管巴西警方经过五年多侦察,终于弄清了案情,案犯是里约热内卢的银行家彼列拉、警官罗沙和舞台画师席尔瓦,但金杯早已被熔化为金块卖给了阿根廷投机商,雷米特杯再也不能失而复得了。酷爱足球的巴西人只能解囊捐献,复制一个女神金杯聊以自慰。雷米特杯被熔化,三案犯供认不讳,似无疑点,然而,巴西金属铸造大师热·桑帕约在仔细对照研究了各个时期拍摄的雷米特杯照片后,发现照片有不一致处。早期照片女神的双腿是并拢在一起的,衣服的皱褶也不多,而后期照片女神的两腿稍稍分开,衣服皱折也多了。舆论界再度哗然。人们纷纷怀疑:莫非归巴西永久保存的雷米特杯原本不是1929年制成的原杯而是赝品?这样就又引出了新的哑谜——真正的雷米特杯到底哪里去了?如果桑帕约的结论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在巴西争夺金杯之前,奖杯已被调包。假如是这样的话,调包的最大可能一是1939——1945年意大利足协主席巴拉西在床下保存期间;二是1966年伦敦展出失盗的那些日子,另外也不能排除发生在乌拉圭、意大利、德国、巴西及英格兰五个冠军奖杯得主保存期间的可能。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三歹徒盗走的确是真正的雷米特杯,而桑帕约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他所分析的照片本身有疑问。假设终归是假设,雷米特杯下落的真相究竟如何,确实被一团迷雾缭绕着。这里,我们还可以大胆地再提出一个疑问:三歹徒是不是真的熔化了雷米特杯?2006 年,意大利赢得“大力神”杯。

哥伦布的航海约定书性质之谜

“君无戏言”是中国的一句成语,是说当政者要说话算话,这样才能取信于下属。可是大名鼎鼎的哥伦布却让西班牙国王给耍了。国王玩了个似是而非的瞒天过海之计,让哥伦布玩命的结果都归了国王。这个瞒天过海之计是什么呢?从而引发了一场聚讼数百年的公案。1492年4月17日,在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平原的圣菲,哥伦布的代表和国王的代表签订了约定书,国王有条件地接受了哥伦布的大部分权益要求:

(1)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远征军司令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和永久的。

(2)授予所述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和总管头衔,有权向国王推荐管辖那些土地的三个候选人,国王挑选其中之一。

(3)在远征军司令辖区范围内可获得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

(4)如因所发现土地上生产的这些商品或财产问题出现诉讼,如“属于其职权范围内”,国王授权哥伦布或其副手负责裁决。

(5)准予他对去新发现土地进行贸易的船队投资八分之一,并可获取利润的八分之一。

这份约定书是合同,还是国王赏赐书?从其签订之日起,文件的性质就含糊不清,因为约定书和有关特权的行文措词都不严谨,这使一方和另一方都有可能按照不同的依据,作出不同的解释。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同西班牙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有关。首先,西班牙可能考虑到同葡萄牙的关系,在圣菲约定书中故意采取闪烁其词的做法,所以在这份文件中出现不少疑点。其一,文件中动词时态用现在完成时,似乎哥伦布已经在新大陆;其二,约定书没有提到去印度的路线,而只是讲到发现和占据大洋海中的岛屿和陆地。关于动词时态,也许说的是哥伦布过去的爱尔兰、冰岛和米纳之行。至于不提航海路线,哥伦布很快在其航海日记的序言中谈到(有些学者认为这篇序言是后来才写的),他明确指出国王的意图:“眼下,因一些理由和目的,我们派遣尊贵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三艘有装备的三桅帆船,经大洋海到印度地区。”据推测,约定书中所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是为了不让葡萄牙人知道协议的内容,因为1479年西班牙同他们签订了《阿尔卡索瓦斯条约》,规定把到那时在大洋海所发现的一切岛屿都划归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弗洛勒斯、佛得角群岛等),除开加那利群岛和在该岛至几内亚以外所发现和夺取的任何其他岛屿。西班牙人不能沿着葡萄牙的亨利王子所开辟的航道航行。哥伦布提出的发现计划是以航行在其对面海洋上为基础的,这表明,在西班牙南部的港口和土地,可以筹备航海活动,而又不侵犯葡萄牙的发现成果。其次,在不同的形势下,西班牙王室和哥伦布出于不同的动机和需要,对约定书作出不同的解释。王室认为,所签订的文件是采取用国王恩赐的形式,而没有构成一份合同。由于我们尚不了解的理由,或可能为了维护西班牙国王的威望,文件采用由王室单方面赏赐的形式。1492年4月23日一项王命,通过批准约定书,更明确了该约定书的性质,因为王命没有一次指明它具有合同的特点,相反,多次把它称为“赏赐书”。但是,哥伦布及其继承人一直把约定书看作为一项合同。1492年4月30日王室批准授予哥伦布的头衔,从“发现”之日起其头衔就开始生效。但这是一项有条件的任命,因为哥伦布如有发现,那将在陌生的、不确定的土地上行使其一切职权。后来他有了“发现”,所以,1493年5月28日国王在巴塞罗那批准了上年4月所作的一切任命,但是其承诺没有兑现。这样,1495年哥伦布与王室之间出现了第一次分歧,这就是著名的“哥伦布诉讼”的前奏。美洲的“发现”和探测活动的发展,使人们确信这将涉及一个辽阔的新世界。这些因素可能促使西班牙王室坚持否认约定书是一项合同,并畜意缩减授予哥伦布的权益。1497年,国王重新授予和批准这一切。但是在第三次航行时,形势变得严重了。原来,在15世纪头30年间,西班牙保持着中世纪制度:把所夺取的土地授予征服者作采邑,条件是征服者承认君主的权威和提供兵役。然而,到15世纪末,它已遵循另一种不同的制度了,已不再授予采邑,而是给予经济利益。由于上述的情势变化,王室不得不重新考虑约定书的内容。原先应哥伦布的请求,王室勉强授予其重要的职权,因为哥伦布是第一个组织远航事业的人。现在,哥伦布果真“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国王如果履行约定书的承诺,那么它就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出现由一个外国人建立的政权组织,而西班牙王室并不深入了解哥伦布,所以它不择手段地赖账,不让哥伦布拥有卡斯蒂利亚海外最大领地的远征军司令的职权和担任这么辽阔土地的总督及总管。实际上,王室利用约定书措辞含糊不清的特点,剥夺已授予哥伦布的职权。这样,从1508年起,哥伦布的继承人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案件积累了无数案卷,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案之一。而这个悬案正是围绕着另一悬案展开的:哥伦布航海约定书是什么性质的文书,是合同,还是国王赏赐书?这是数百年未解决的难题。

《彼得大帝遗嘱》的真伪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不过这对周边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他在位时,四处扩张,使俄罗斯的势力急剧膨胀,大片土地归入俄罗斯版图。而彼得大帝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路人皆知。所以,这时出现了《彼得大帝遗嘱》是毫不奇怪的,就是没有这份遗嘱的文字,其内容也不会有人怀疑。彼得大帝铜像1836年,法国一个名叫德奥的人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里,德奥首次披露了一份令世人震惊的《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因而引起轰动,回忆录立刻一售而空。这份《计划》亦称之为《彼得大帝遗嘱》,其正文部分有十四条。主要内容有:①俄国长期保持战争状态;②罗致各种人才;③积极参与欧洲事务;④瓜分波兰;⑤征服瑞典;⑥王室联姻;⑦与英国结盟通商;⑧沿黑海、波罗的海向南北扩张;⑨挺进君士坦丁堡与印度;⑩对奥地利行使某种保护;挑动奥地利与欧洲各大国作战;全面统治希腊;利用法、奥中的一个制服另一个;征服日耳曼和法国。《遗嘱》暴露了沙俄妄想通过称霸欧洲进而达到征服世界的野心,涉及欧洲十多个国家的安全。许多国家对此表示密切关注,《遗嘱》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遗嘱》的真实性如何?这是许多国家关注的热点。德奥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窃取《遗嘱》的详细经过。

德奥是法国机要局成员,奉命打入俄国宫廷窃取情报。当时的俄国,由彼得一世的女儿叶丽萨维塔·彼得罗夫娜(即伊丽莎白)雄踞沙皇宝座。伊丽莎白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女人,她在宫廷里豢养了一批“面首”供她随时玩乐。德奥投其所好,成了一名走红的“面首”。德奥凭借这样的身份,不仅可以任意出入宫廷,还可以随便翻阅历代沙皇绝密档案,为他的情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一次,在圣彼得堡城郊的沙皇夏宫里,德奥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意外地发现《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他阅读后,深知《计划》的价值,于是将全文完整抄录。1757年,德奥将抄件全文呈递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德奥的回忆并非杜撰,他确实奉命打入沙俄宫廷充当间谍,完全有可能获悉沙俄宫廷内部的绝密消息。更为重要的是,在德奥将《彼得大帝统治欧洲的计划》呈递法国国王四十二年后,一个流亡法国的波兰将军索科尔斯基向法国执政府提交了一份据称从沙俄档案中发现的《俄罗斯扩张计划概要》,内容竟与德奥的抄件相同,真是无独有偶。这么一来,《遗嘱》的真实性几乎不容人怀疑了。但是,最有权威的苏联历史专家说,《遗嘱》纯系伪造,断然否定它的存在,对于流传世间的种种传闻,表示不屑一谈,不值一驳。曾经关注过《遗嘱》的许多国家经过长年考证,亦认为《遗嘱》是伪造的。

据史料载,1724年冬,沙皇彼得一世巡视芬兰湾后暴发肺炎,竟至一病不起。次年1月7日下午,彼得已处于弥留之际,他勉强写下了“将一切传给”几个字后便无法再提笔。彼得令唤公主,拟口授遗嘱。可是当公主来到榻前时,彼得已昏迷不醒,此后一语未发,直至1月8日凌晨死去。实际上,彼得既没有留下书面遗嘱,也没有留下口头遗嘱,甚至连继位的遗嘱也未留下,所谓《彼得大帝遗嘱》何来之有?从《遗嘱》的发现经过看,高度机密的国家文件竟会夹在堆积如山的一般档案里,这是令人怀疑的。再则,依据德奥提供的线索,有关人员在沙俄档案中没有检索到所谓《遗嘱》原件。从《遗嘱》内容本身看,全文的表述方式过于露骨,也是令人怀疑的。那么,谁是《遗嘱》的杜撰者呢?专家们认为,只能是德奥本人。德奥出于邀功的目的,杜撰了《遗嘱》,流传于世以后,法国、波兰、土耳其等国的一些人可能又进行过加工和补充。至于波兰将军索科尔斯基发现的《俄罗斯扩张计划概要》,或许是与德奥不谋而合,或许另有幕后戏。有关专家们认为,《遗嘱》的文字虽然是杜撰,但内容完全可能是真情。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彼得代表了俄国农奴主和新兴商人的利益,要求夺取出海口,开辟新市场。彼得上台以后,立即着手制定了征服世界的蓝图。彼得发动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大战,战胜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接着与波斯一决雌雄,获得里海沿岸一带。此外,又设谋瓦解了波兰武装力量,两次对土耳其作战。1712年,彼得下令将沙皇的宝座由莫斯科移至彼得堡,窥视整个欧洲。彼得还命令俄国海军总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到一条经北冰洋到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彼得的一生是穷兵黩武的一生,他尽毕生之力,终于使沙皇俄国从一个完全的陆地国家变成一个濒海帝国。从彼得大帝一生的所作所为看,与《遗嘱》是十分吻合的。所以说“《彼得大帝遗嘱》作为一份反映沙俄统治集团对外扩张野心的文件,还是有着极大的真实性”。至于《彼得大帝遗嘱》的真伪,只能由后人来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