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未解之谜
14328300000014

第14章 民俗、传说(1)

民俗和传说中有许多神话的成分不被后人理解,其实对历史学者来说,这些不被理解的部分,往往是这些民族对先民史前生活的记忆,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但是民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传说也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多少会有些走样,想从中发现历史的影子,还真需要费一些爬梳剔抉的工夫。

原始人的绘身和文身探寻

绘身和文身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起初,它应该与信仰有关,后来却形成了一种艺术。为了这种艺术的原因,现代人的绘身、文身之风有愈刮愈大的倾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类有了绘身、文身的习俗,专家们各说各的根据和理由,最后让读者也莫衷一是。

所谓绘身,是指用某种方法把各种色彩的颜料涂抹在人们的身体上。这种绘制的花纹尽管色彩鲜艳,但却很容易从身体上洗去,只能作为临时性的装饰,要想永久地保留下去,就必须用文身的办法。所谓文身,是指人为地给皮肤造成创伤以留下伤痕,或者在被针刺过的皮肤上涂抹染料以使色素经久不褪地保持在表皮之下,前者称为瘢纹,后者称为黥文。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民族中,这种瘢文和黥纹经常与绘身交替使用,相互之间有明显的联系。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们指出,绘身和文身的习俗至迟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发展到了今天,更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原始艺术,从中人们可以窥见原始人的某些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是现代人了解远古文明的一面生动的镜子。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绘身和文身是一件非常重大神圣的事。如澳洲土著平时总是随身带着红、白、黄各种颜料,不时地在颊、肩、胸、腹等处点上几点颜色,到了重大庆典时则要把全身涂成五彩缤纷的样子。北美温哥华的努特卡印第安人在他们的节日里喜欢用动物油脂配制成各色颜料在脸上绘制出五花八门的图形,还要撒上些闪闪发光的云母碎片以渲染喜庆气氛。与绘身相比,文身就多少要忍受一点痛苦。如澳大利亚某些土著是用锐利的贝壳片或石片在胸部和腹部制作瘢文的,为了使纹路更深、更大,不少人还用泥土揉擦伤口,以减慢愈合的速度。伊利安岛上的巴布亚人更是用火在皮肤上烫制瘢文。

那么,原始人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心机地去绘身或文身呢?有人推测可能是出于图腾或祖先崇拜。根据现有的人类学调查资料,在有关绘身和文身的实例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本部落的图腾绘制或纹刺到自己身上。由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本部族的图腾不是象征着自己的祖先,就是象征着最受崇拜的主神,因而身上绘有或文有这些图案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绘身和文身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某种巫术或宗教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土人在出发打仗时全身绘红,为死者举行丧礼时全身绘白,以此求得天神的庇护。生活在澳洲中部的阿兰达部还把他们的图腾绘在自己身上,再用山鹰的羽毛蘸上自己胳膊的血贴在那些图案四周,并且跳一种“图腾舞”以与神灵交流。几乎所有的澳洲土著部落的巫师在作法时都要绘上花纹,否则会被认为法术不灵,而失去人们的信任。此外,绘身和文身也往往反映出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如巴布亚人年轻时一般用红色绘身并黥刺面部。老年人则用黑色绘身并加刺手臂、腿部或胸部。不少学者还认为,原始人绘身和文身只是出于人类爱美的天性,而其他意义都是日后衍生出来的。的确,大多数的原始民族都认为,他们绘在或文在身上的花纹是最美丽的,而一旦缺少了这些花纹,人就会变得很丑。据记载,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妇女到了成年以后都必须在下颌部、特别是嘴唇上文出一条条的横线,原因是她们认为红嘴唇是很难看的,男人如果娶了红嘴唇的女人做妻子就是极大的羞辱。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近现代的原始部落中,人们所以绘身或文身完全可能同时出于宗教、文化或者爱美等多种不同的需要,因此简单地把绘身与文身归于某个原因是难以解释这种种复杂的现象的。许多研究过绘身和文身风俗的学者认为,原始时期的绘身和文身显然还与远古人类的服装、发式以及其他各种装饰物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人类最早的服装很可能就是绘身或文身的附属物。但是,随着服装在人类社会中的逐渐推广,绘身和文身的风俗却在不断地消退。时至今日,在那些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绘身和文身只是在各种戏剧杂耍表演以及爱自我表现的青年人和某些神秘的社会团体中流行,不少人去绘身和文身也仅仅是出于好奇。然而,原始绘身和文身的那些充满神秘怪异色彩的线条和图案却一直吸引着人们,现代艺术家更是从中吸取了不少的灵感,可见其影响至深,一时是难以消失的。

原始部落的“处女禁忌”

人类的婚姻状况大致经过了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样几个时期。而群婚最原始的状态是杂婚。意识形态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总是落后于发达的生产力。在中国现在还有少数民族实行对偶婚,被称为人类婚姻制度的活化石。原始部落的“处女禁忌”应该是人类对自己历史生活的记忆。至于不同的民族、地域的人都记忆了什么,那就不太一致了。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原始土著部落那里,有一种“处女禁忌”现象。部落里如果有人结婚,人们就纷纷前来祝贺,大家尽情地跳舞、喝酒。狂欢达到高潮时,部落里的一些人把新娘簇拥到另一间房间里,用石器或其他什么工具破除她的童贞,然后,由一个人带着沾有处女血的东西向大家展示,至此,婚姻仪式才算真正完成。在赤道非洲的马萨,在马来亚的沙凯族、苏门答腊的巴塔斯族都有这样的习俗。这种习俗告诉了人们史前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婚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某些信息。谁来弄破处女膜呢?有些部落请丈夫的朋友,有的则由姑娘的父亲,有的则由部落里的特殊的人物。在西里伯尔的阿尔福族那里,新娘的父亲充当这种奇怪的角色,在爱斯基摩人的某些部落里,巫师帮助新娘弄破处女膜。这种文明之前人类流行过的现象反映了一种群婚的残余,也反映了贞操观念是人类社会后期有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后才发展起来的。那么,这种处女禁忌是怎么产生的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性自由的群婚生活时代的一种心理沉淀,史前人类的性自由留下了不少残留现象,例如婚前性自由是一种群婚残余;处女禁忌由第三者,并且常常由男性真实地或仪式化地进行,据史本塞和吉兰的有关澳大利亚部落的通信,有时由多个男子公开地、仪式化地进行,这是对古代群婚生命的一种回忆和重演,也是向群婚生活的一种告别。因此处女禁忌含有人类婚姻状态承前启后、新旧交替的深刻意义。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初民对处女流血的一种恐惧的疯狂心理的防止。原始民族大多对红色有一种神秘的心理,原始埋葬中常常把红色粉末作为殉葬品,认为它能注入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原始人有喝血习俗。他们喝动物的或敌人的血,血会引起原始人疯狂的杀欲。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安达曼人那里,女孩子初潮时有许多禁忌,例如不得外出,不得用原来的名字等等。处女禁忌也可能有类似于月经禁忌那种神秘的恐惧感在起作用。害怕流血会带来可怕的祸害。而这种祸害与结婚的喜悦是矛盾的,作为避免的方法,就由第三者来承受可能带来的祸害。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种期待和焦虑的心理造成的。原始人对各种新奇的事情总是伴随着一种神秘、紧张的心理,作为紧张心理的外观,往往产生种种仪式。当庄稼刚刚成熟时,当家畜生了小家畜时,当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时,当一块林地刚刚开垦时,原始人都会产生这种心理,并用一定的仪式来表示。就像今天人们建造大厦、展览会开张要剪彩一样。成婚是人生的一大里程碑,比出生、成丁意义更加深远,作为一种纪念,采用类似成丁礼一样的忍受某种折磨的仪式,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则认为,从害怕流血和战栗于新奇来解释,不曾触及这种禁忌典仪的要害。他认为,就女性来说,初婚导致肉体器官的受损和自恶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对于逝去的童贞的怅惘和婉惜,表现为对夺去其童贞的人的一种深刻的恼怒。而处女禁忌则使将来要与这个女子共处一生的男人避免成为女子内心恼怒的对象,避免妇女因童贞的丧失而产生对丈夫进行报复和敌对的心理。而对男子来说,原始人把女子看成神秘的,令人恐惧的,害怕女子在初婚时会对丈夫造成某种危险。因此,处女禁忌对丈夫也认为是有益的。处女禁忌是史前人类迈入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它反映着原始人的婚姻观念与性心理,反映着现代家庭建立的艰难历程。直到今天,处女禁忌还或多或少地反映在男子和女子的潜意识中。因此,科学地分析处女禁忌这种神秘的文化现象,对于婚姻史、民俗学、心理学的研究是颇有意义的,它能使人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童年。

古罗马人爱看角斗士表演

“角斗士表演”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奴隶主对奴隶最野蛮、最灭绝人性的残害。那么,这种残酷的娱乐从何而来?又因何能风靡一时呢?首先,这种娱乐有充足的奴隶来源。其次,当时社会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这些条件,当时罗马的奴隶主贵族是不缺乏的,但奴隶制度是当时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何以唯罗马盛行这种活动,看专家们怎样评说吧。

角斗士表演是古罗马人所酷爱的一项娱乐。这是一种野蛮残酷的血腥娱乐。奴隶主驱使受过专门训练的角斗士,手持剑、匕首和三叉戟,在角斗场上互相拼死格斗,或者强迫角斗士与饥饿的猛兽厮杀,以博得观众的娱悦。为了延长角斗的时间并增添角斗的花样,角斗士还要戴上各种防备用具。有的披戴盔甲、护面罩、护胸,有的拿着盾牌,使角斗士不至于很快丧命而无戏可看。不过他们身体的大部分要裸露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出血,从中取乐。古罗马人爱好观看角斗士表演。角斗士一出场,他们先观看他的身材、举止、装备和架势,然后欣赏厮杀双方的技艺。当一方被击败时,就由有地位的人或是女巫、贞女做手势;如果大拇指向上,那么败者还可活命;如果大拇指朝下,败者就要被当场杀掉。角斗结束后,有专人检查被打死的角斗士,用烧红的铁棍刺,如果还活着就用大铁锤敲死。古罗马角斗士表演的规模越来越大,后来出现了骑马乘车角斗,甚至再现一场大规模的混战。古罗马各地角斗风气很盛,每个较大的城市都建有角斗场,大的甚至能容纳五万观众,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那里。古罗马人为什么爱好观看这种极其残忍的娱乐?各种解释说法不一。据说这种做法是罗马人从邻近民族伊达拉里亚人那里学来的。有的学者认为角斗与祭祀和宗教活动有关。古罗马人相信死者可以用血来赎罪,因而在葬礼上人们要杀战俘和奴隶祭祀祖先。因为是为了纪念亡故的亲人,在角斗中宗教仪式的成分较明显。试验角斗士是否真死的人打扮得像信使神墨丘利,拖尸体的人都模仿阴间的鬼怪。由此看来,古罗马人举行角斗与追念先祖有关。另外一种看法则强调角斗与政治活动的关系。古罗马人的政治活动主要有三种场所:元老院、浴场和角斗场。元老院与政治活动的关系不用多说。当时有些浴场规模很大,除浴池外还有议事的场所和图书馆。再者是角斗场,角斗士表演与政治活动关系密切。有野心的贵族以举办角斗讨好罗马平民,争取更多的人支持他们。如在庞贝古城遗址有一个广告上写道:“营造使策列阿家的角斗士定于5月31日在庞贝城举行角斗,届时并表演斗兽。”贵族们相互竞争以赢得声望和政治资本。每一次表演都是贵族们“炫耀社会地位的大屠杀”。有一个叫塞玛修斯的贵族为了搞一次大规模的角斗求助于朋友,弄到了所需的猛兽和角斗士,但就在角斗前一天的晚上,二十九名角斗士互相勒死了对方。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岌岌可危而气急败坏,因而奥古斯都皇帝限制角斗以限制罗马贵族笼络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