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生呈碱性,1750年其pH值大约是8.2。自工业革命以来,海洋的酸性已经增加30%。然而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海洋后形成了碳酸。碳酸分解后,使海水的碱性更小,酸性更大。该报告上说:“如果照此下去,这个世纪末的海洋pH值将再下降0.3,海洋酸性将增加150,这是史无前例的。自从恐龙灭绝后,这个速度的变化已经有大约6500万年不曾出现过。”
鱼类变得更小、更少之际,人类一度熟悉的海洋也变得越来越陌生。事实上,过度捕捞只是损害海洋健康的“杀手”之一,人类的其他行为威胁着海洋的脆弱生态,甚至可能令其成为一片酸海。
酸度提高之际,海洋还面临“营养过剩”的危险。陆地营养大量流失,以化肥和淤泥等形式进入海洋,加上全球变暖的作用,令全球海域内出现不少营养过剩但含氧量低的“禁区”。在这里,由于含氧量过低,普通海洋生物难以存活。这种海洋生物的“禁区”往往出现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人口密集的海岸和内陆海附近。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海洋动物生存
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12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强调,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海洋动物又占多数。报告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其中包括斑纹海豹、帝企鹅以及白鲸;这种升温幅度意味着数千种物种将灭绝。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和鲸豚保护协会最近发布的报告,鲸、海豚等动物正因为气候变化而越来越受到威胁。生活在极地冰水中的白鲸,更是由于栖居地和食物资源的变化而备受影响。在这些海区,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一方面海冰不断消融,另一方面像磷虾这样的处在食物链基部的海洋动物数量也在不断下降。这些对于依赖这种环境条件生存的大型海洋生物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伤害。
生物学家对所采集的数百个蝴蝶标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种类不仅仅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而且它们向北方所能达到的地理范围也远远扩大了。有些原本生活范围狭窄的种类,目前已经蔓延到了北部的一些地区。这都说明,气候变化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能够证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平均气温和气候的证据。专家还指出,即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控制在2000年的水平,“在今后的20年当中,气温仍会以每10年升高0.1度的速度升高,进一步变暖的趋势并不会被改变”。当然,现实情况是这些气体的排放水平并非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因此,“全球变暖”的列车并没有在某个站点停靠,而且它的影响已经通过更多的渠道降临在人类的生活中。
一个由全球2500名顶尖气候科学家组成的学术团体得出结论,全球变暖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已经远远超标。
四、大堡礁正在消失
大堡礁,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这里还是成千上万种鱼的栖息地和鲸、海鸟、海龟的滋生地,是海豚最喜欢的嬉戏场所。又被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2000余千米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珊瑚礁群,大堡礁由2900座珊瑚礁组成,其中包括760座岸礁。从空中俯瞰大堡礁,它像一颗闪着天蓝、靛蓝、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
20世纪70年代,当大堡礁海洋公园建起时,人们普遍认为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而且能够分解大量的陆上废气废物。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到了20世纪末,大堡礁的危机却出现了,这个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面临着渔业资源大量枯竭、大量珊瑚礁濒临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污染等种种问题。
科研人员最近发现,由于过度捕鱼、沿海开发,污水、农药入海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的珊瑚礁将在2050年“大量垮台”,等到了2100年,多数大堡礁内的珊瑚将不复存在。珊瑚生长区的海水温度每提高一度,都会引起珊瑚褪色加速其死亡。如果等待珊瑚礁开始重新自然生成,恢复成现在的规模至少也要200~500年左右。
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最早出现在约4.7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中期。珊瑚虫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摄氏度的水域里,水质必须洁净。珊瑚虫分泌的一种碳性物质与珊瑚虫石灰质的骨骼及单细胞藻类的残骸混合、堆积,形成礁区。露出水面的珊瑚群形成海岛。第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日积月累,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骸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在一起,逐渐堆积成巨大的珊瑚礁体。
大堡礁海域内有400多个石珊瑚物种,它们构筑了三维的环境框架,是其他一切生物的栖息之所。多彩的海藻装点着礁石,每一条缝隙都有数以万计的生物栖居在里面。有泳姿优雅的蝴蝶鱼、色彩华美的雀鲷、漂亮华丽的狮子鱼、好逸恶劳的印头鱼、脊部棘状突出并且能释放毒液的石头鱼,还有天使鱼、鹦鹉鱼等各种热带观赏鱼。
这里生活着4000多种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其他海洋生物,如:海参、海星、海葵、蠕虫、海绵、海蛞蝓、海蜇、管虫、海胆、海鞘、水母、虾,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人鱼和巨型绿龟)也栖息于此,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这里还是无数海鸟的栖息地,成群的海鸥遮天蔽日,为大堡礁增添了无限生机。聚集在此的鸟类有240多种。
从地质史上的历史数据可看出,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排量的不断增加,海水变暖、酸化加剧,其变化速度超越了此前数百万年间变化的总幅度。作为气候变化指标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首当其冲受到考验。2008年估计被破坏而失去的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19%,这个趋势还在蔓延中。
工业时代以来,燃烧煤等原料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海水正在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变酸。科学家指出,相比起工业革命前,如今,表层海水全球平均酸碱度已经降低了0.1个单位。虽然只是0.1,对海洋生物带来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变酸的海水会侵蚀珊瑚礁,导致一些鱼类无家可归。
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意义。珊瑚和虫黄藻互利共生造就的生态系统堪称“海洋绿洲”,其生物多样丰富性又可称之为“海洋热带雨林”。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估计多达100多万种,单位面积中的生物种类比热带雨林还要多。此外,珊瑚礁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贡献:它对于维持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大气中的一部分碳元素被海水吸收,以珊瑚礁的形式固定下来埋入海底。如果碳元素进入海水后不能固定下来,依旧保持在大气中,那么地球的温室效应将会更加严重。
另外科学家指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一带蓬勃的矿业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正在威胁大堡礁的生态系统,加速了这个世界遗产消失的步伐。
因此,拯救珊瑚礁迫在眉睫。种种残酷的数据和严峻的现实表明,只有减排,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才是遏制海水酸化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最佳途径,才能更好地保护珊瑚礁。
澳大利亚现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倡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新法令,规定澳大利亚国家海上公园的三分之一地区禁止进行任何经济开发利用。
鲸
鲸是海洋哺乳动物中鲸目生物的俗名,鲸目之下包括有海豚科。但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将鲸和海豚分开。海豚科属于鲸目下的齿鲸亚目,该亚目中有抹香鲸及白鲸等。而以鲸须替代牙齿,利用鲸须过滤水中浮游生物进食的须鲸亚目,有座头鲸及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等。
明虾
明虾是具有五对足的甲壳类动物,即分类学上的枝鳃亚目。它现存540个物种,其最早的化石纪录可追溯至泥盆纪。明虾和虾(真虾下目)、猬虾(拳师虾,猬虾下目)等其他甲壳类动物不同,它拥有枝状的鳃,没有育卵行为,而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它的体长可达330毫米,重450克,是人类最广为捕捉和养殖的虾类之一。
螃蟹
螃蟹,学术上称短尾下目,是十足目中的一个类,由于节肢动物门中的分类还有争议,因此有时它也被看做一个亚目。短尾类的动物在汉语中一般通俗地被称为蟹或螃蟹。这个类中的大多数动物生活在海中,但也有不少生活在淡水中或陆地上。短尾类的下腹实际上是很短的尾甲变形而成的,在长尾类动物(如虾)中这个尾甲直接连在它们的尾部背部,在短尾类中则在腹部胸甲的下面。这是这个类的名称的来源。它们的第一对足变成了一对往往很大的钳(有的种类的钳不对称),它们的眼睛位于一对杆上。它们可以很快地向侧面运动。
螃蟹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靠吃海藻为生,但有时也会吃微生物、虫类等等,视乎种类而定。
北极海冰融化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8月12日报道,欧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的科学家宣称,因为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融化正在加速,北极可能在未来10年内变成一片没有冰的海洋。
欧洲航天局称,卫星观测结果显示,2011年北极地区有900立方千米的海冰消失,这比环境学家过去预估的融化速度高50%。
科学家称,这主要是全球变暖速度加快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致。他们称,如果评估正确,北极地区的海冰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完全消失,这可能引发一场赶赴北极的全球“淘金热”,因为北极有大量石油和鱼类资源。
海豚
海豚是与鲸鱼和鼠海豚密切相关的水生哺乳动物,广泛生活在大陆架附近的浅海里,偶见于淡水之中。海豚大约包括了20几个属中的60多个种,其中海豚科是鲸目中最大的一科,大约于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进化而成。各种海豚的长度从1.2米到9.5米,重量从40千克到10吨不等,它们主要以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海豚是智商最高的动物之一,有着看起来友善的形态和爱嬉闹性格的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一向十分受欢迎。
海参
海参,又名海鼠,是海生的棘皮类动物,通常生活在水温颇低的海底,平时依靠吸食海中的浮游生物维生,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内脏吓阻敌人,以求自保。
水母
水母是无脊椎动物,属于刺胞动物门中的一员。全世界的海洋中有超过两百种的水母,它们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水域里,无论是热带的水域﹑温带的水域﹑浅水区﹑约百米深的海洋,甚至是淡水区都有它们的影踪。水母早在六亿五千万年前就存在了,它们的出现甚至比恐龙还早。水母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最大的水母其触手可以延伸约十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