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开篇126个字,解读【菡萏惜】的文中毛病。
开篇原文第一段:
东方肚白,阳光破晓,红云中透出丝丝光线,洒落在漫无边际的树林中,这里参天古木,茂林修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幽静又烦恼。
作者原本就是要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但是,这种拽文的交代,相互矛盾,又文理不通。
“东方肚白”,完整的话应该是这样“东方鱼肚白”,而少了个“鱼”字,就没法理解了。
中国的文字,已经够博大精深了,作者请不要独创什么自以为是的词语出来,这是小说,不是诗歌。
注意这些词:“树林中”、“参天古木”、“茂林修竹”、“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幽静”、“又烦恼”。
注意:这里好像都是在描写树林。
而“茂林修竹”,是比喻高大茂密的竹林,请自动百度搜索。
前面说是“树林中,参天古木”,这会儿又变成了“竹林”了?
作者大大究竟是在写树林?还是竹林?
接着又“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让我想起了【醉翁亭记】中的一段: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作为散文体的游记,欧阳修的笔力堪称一绝。
而阁下这第一段,作为网文来说,是极为失败的环境描写。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一段,是欧阳修描写的禽鸟之乐,跃然纸上,不仅有声音,还有动感的画面。
而阁下的“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幽静又烦恼”。
到底谁幽静了?谁又烦恼了???
显然,阁下没有描述清楚,让读者丈二和尚,挠头懵逼,不知道阁下想要表达什么?
似是而非、故弄玄虚的词语,只会显得作者无知,展示不了所谓的文采。
原文第二段:
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舞棍声,闻声而望,只见一十二三岁的布衣少年(注意:这里没有标点停顿,显然是想憋死读者的节奏)正手拿木根练武,手舞风将周围树叶卷起,飘荡在四周,可看出这个少年身手敏捷。
注意:这段“林中不时传来阵阵舞棍声,闻声而望,只见一十二三岁的布衣少年正手拿木根练武”。
我看了一下后文,没有交代那个“闻声而望”的人是谁?
那么,这个视角是从哪里来的呐?
不相干的视角的出现,不仅困扰了读者,更拐带着代入感出了戏外。
再看一看这一段:
只见一十二三岁的布衣少年正手拿木根练武,手舞风将周围树叶卷起,飘荡在四周,可看出这个少年身手敏捷。
其中“手舞风将周围的树叶卷起”这句,“手舞风”显然是词不达意,没有描述清晰。
最后,我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作者大大想要表达清楚的画面,其实十分简单明了。
【深秋,晨曦穿过参天古树的叶子,照在旁边一块空地上,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在空地上练棍,棍风扫过,枯黄的落叶在他的周围婆娑起舞。】
这样时间、地点、环境描写和主角都有了,声音画面也有了。
既然是要写落叶,那就只能选择深秋时节。
如果是春天,落叶都烂成泥了,怎么卷起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