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见徒弟这个样子,心里很不高兴,但又不好发作,遂没好气地说:“这有啥难哪,煮石头,烧大腿。”说完,头也不回地走出大门独自云游去了。
老道士走后,小道士坐在蒲团上越想越憋气:还师傅呢,就只顾自己云游快活,全不管徒弟的死活。可转念又一想:这都是命啊,既然师傅交代我饿了就煮石头,烧大腿,那我就煮,就烧呗,大不了自己把自己烧死。
这样想着,小道士就释然了,从蒲团上爬起来,到厨房拿出一个筐就去了庙后的山坡,捡了满满一筐小石头子儿背回庙里清洗干净,然后到庙前井里打一桶山泉水,把石头子儿和水统统倒进锅里盖好锅盖,都弄妥当以后顺势坐在灶膛前,合着俩眼把大腿伸进灶坑。奇的是,他这腿刚伸进去还没等划火镰打火呢,就听‘嗵’地一声那大腿就呼呼地着了起来,火苗子舔着锅底劈啪做响。小道士开始时很害怕,不敢睁眼也不敢动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烧吧烧吧,早死早脱生。”渐渐地他感觉到那条烧着的腿一点儿都不疼,而且锅里冒着热气,还飘散出香喷喷的粥味儿。小道士不再害怕了,睁开眼抽出大腿,站起来掀开锅盖一看,立刻就乐了,只见粘粘糊糊一锅大渣粥翻开乱滚,看着就好吃,再低头看看自己那条大腿,不但皮毛没动,连裤子都是完好无损呢。
小道士不缺吃不少烧,一心看守道观等着师傅。
大约一个多月以后,老道士云游回来了,小徒弟欢天喜地烧大腿,煮石头,熬一盆子粥端给师傅吃。谁知那老道士只看一眼那粥就皱起了眉头,随后轮起手中拂尘‘啪’地把那粥盆打翻在地,又抬起脚把那粥盆子踢了出去,小徒弟不明白咋回事儿,赶紧追出去捡那粥盆子。也是那老道士力道太大,那粥盆子叽哩骨碌顺着山坡就滚了下去,一直落到九龙山东沟河槽子里,从此,就有了这粥石奇观。正所谓:
石粥谁敢吃下肚,
仙道留景任你游,
它处山石均长上,
摇之则动取不出。
袁家坟和王八盖子之迷
在天津蓟县刘吉素村的西北和东南有两处约20亩大小的坟地,祖辈称之为袁家坟,传说是袁天罡及家人安葬的墓地。村子西北方向的袁家坟,位置就在柳树沟以东吴家柿子园以西;村子东南的袁家坟位置在刘吉素村东南500米处,因形状似乌龟状,又叫“王八盖子”。
袁氏家族的人被武则天满门抄斩后,袁天罡的亲信家丁按照袁老爷的临终遗嘱,带着袁家的遗孤,在村民的帮助下,将袁家人的尸骨分别掩埋了两处,并在两块墓地的四周竖立了若干没有头的石柱,每一根石柱旁边都有一颗石人头,石人头镶嵌在方形的青石底座上。这些石柱、石人头一直在燕山脚下矗立了1300多年。
刘吉素村东南袁家坟又叫王八盖子,相传是袁天罡的墓冢。王八盖子占地面积在10亩左右,和周围那一片比较平缓的土地相比较,大约高出两米左右,形成了一个土丘,土丘形状似乌龟状,村民取地方名叫“王八盖子”。
王八盖子周围有一千多亩近百年或上千年的柿子树林,也有部分庄稼地。唯独王八盖子这十亩多地没有树木,也没人种庄稼。据村子里年老的村民说:“王八盖子是袁天罡的墓冢。因为这块地很神秘,很‘硬’,所以,祖祖辈辈从来就没有人敢在上面种庄稼、栽树,也没有人敢在上面埋葬先人。”
第二节戏剧
一、评剧
评剧的前身为“莲花落”,早期,人们称评剧为“落子”即源于此。评剧的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清光绪年间,东施古村刘寡妇(人称六太太),组合江湖艺人成立六合梆子班(又称江湖班),后因赔钱,戏班解散。不久,又成立六太合梆子班,请师傅教戏,要求严格,讲究功夫,不打骂徒弟,先后活动于奉天(沈阳)、山东、天津、北京、围场等地。著名艺人刘子琢(上仓北王庄人,艺名柳叶红)、刘相林就由此班出科。民国年间,蓟县田各庄孙清夫妇和黑三夫妇演唱流行一时的“落子”,他们在庙台、村头等划地为台,借几个板凳就开锣演出,剧目有《打狗劝夫》、《小姑贤》、《王二姐思夫》、《二县令》、《独占花魁》等。与此稍后,又有同乐春梆子班,活动于蓟县、玉田、遵化一带。至解放前,流散艺人为数很多,遇有台口临时搭班,演完就散,如田各庄、唐坊、蒙瞿、十百户等村都有这样的艺人。
1952年8月,由兰州军区京剧队复员回蓟县的原“六合梆子班”艺人刘子琢创建“新生评剧戏班”,演职人员约30人,后发展到60多人,大多数是刘子琢本族人,团址在城内文昌街中段路北的文昌宫(今县物资局所在地)。旦角主演先后有刘玉兰、筱金兰、白玉香,老旦筱玉玲等,男角主演大小生王维昭、二小生秦玉祥,花脸冯小波,服装、道具多是演员自带来的旧品。演出剧目有《燕赤关》、《桃花庵》、《秦香莲》、《杨八姐游春》、《张羽煮海》、《茶瓶记》、《吕布与貂蝉》、《凤还巢》、《小姑贤》、《唐知县审诰命》、《棒打无情郎》、《天仙配》、《人面桃花》等几十出传统戏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刘巧儿》、《贾景山办社》等现代戏。1956年蓟县人民政府对新生评戏班进行改组,成立了政府适当补贴、自负盈亏、集体性质的“蓟县评剧团”。
1958年11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合并,定名为蓟县,原三河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一团,原蓟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二团,不久二团调往滦县,1962年6月1日,三县分治,一团仍回到三河县,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蓟县没有专业剧团。1968年,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排练演出歌舞、快板、表演唱等小型多样节目为主。1978年,改为蓟县文工团。1981年2月更名为蓟县评剧团,并开始走向市场,利用剧场、流动舞台进行商业性演出。演出剧目有:《秦香莲》、《花木兰》、《牧羊圈》、《谢瑶环》、《费姐》、《双玉蝉》、《皇亲国戚》、《回杯记》、《水冰心抗婚》、《这样的女人》、《杨三姐告状》、《祥林嫂》等,当年演出333场。蓟县评剧团自重新组建以来,每年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演出350场以上,最多年演出432场。1986年起,剧团结束了利用流动舞台卖票的演出模式,开始了各乡、镇、村包场演出。
由于成绩突出,1983年,县评剧团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此后,先后多次荣获中宣部、文化部授予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国家司法部授予的“四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文化局、人事局授予的“先进集体”, 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十五’立功先进集体”,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2010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项目”奖,蓟县县委授予评剧团“先进党组织”称号,县文明办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蓟县县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群体’”称号,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天津电视台还录制大型专题片《盘山花正红》,记录了蓟县评剧团几十年如一日,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的事迹。
除专业剧团外,蓟县的业余戏剧活动也十分活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较大的村里一般都有业余剧团,各区完全小学校也有校剧团,利用业余、课余时间,编排演出评剧、京剧、话剧、歌剧、歌舞剧等,时装剧目多是由陕北传来的《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余剧团继续发展,中学、师范学校剧团还演出了歌剧《刘胡兰》、《王秀兰》、《小二黑结婚》,话剧《战斗里成长》,评剧《小女婿》、《刘巧儿》等。到1957年,全县有业余剧团156个,主要演出评剧和京剧,开展活动比较好的有西桥头、桑梓、辛撞、西太河、杨津庄、大杨各庄、大扈驾庄、下仓、少林口、前潵水头、下营、杨庄、翟庄、孔庄子、北赵各庄、东赵各庄、田各庄、南关、东南隅、东马坊、马圈头、沿河、贾各庄、五里庄等村。演出剧目有《小二黑结婚》、《小女婿》、《三月三》、《杨三姐告状》、《白蛇传》、《井台会》、《秦香莲》、《王少安赶船》、《茶瓶记》、《绣鞋记》、《祥林嫂》、《箭杆河边》、《夺印》、《芦荡火种》,歌剧《三丑会》、《白毛女》,舞蹈《海军舞》等。此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全县的农村戏剧活动也时而繁荣发展、时而凋零停滞。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社区业余戏剧活动迅猛发展,各种戏剧比赛应运而生,涌现出了全国评剧票友大赛获得十佳评剧票友称号的赵尚芳、第三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金奖获得者田立和、县级十大评剧票友杨秀坤、陈克青、王淑云、林淑文、蒙德群、王燕、郭志、刘振存、许葆英、王作华,十佳评剧票友王连廷、侯殿力、刘凤、卢凤远、范金栋、张会萍、李凤霞、刘学萍、赵德宝、潘玉富等。
二、皮影
蓟县皮影与唐山皮影同源,但由于地方语言不同,念白和唱腔亦有所差别。唐山皮影有东路和西路之分,蓟县属于西路皮影,唱腔高亢粗犷,善刀马,长于武影。西路皮影使用戏剧的打击乐器,唱腔伴奏早期以板胡或小三弦为主。20世纪30年代,改用高音四胡。影人造型,高七八寸,单眼,只有“秃娃子”(或称大耍头)高尺余,或双眼能转动。道具有桌椅、城墙、山云、房舍、刀、枪、车、马等。皮影班大多由箱东领班,一般七八个人,有一盲人弹弦,行当有髯(须生)、生(小生)、片儿(旦)、婆(老旦)、大(净)、外(末)、丑和“把边”(喽啰、衙役类)。皮影演出多在农闲季节,由天黑开始,唱五六个小时。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一台影索价15至20元。演唱剧目有《杨家将》、《五峰会》、《瓦岗寨》、《马潜龙走国》、《刘秀走国》、《白袍征东》、《呼延庆打擂》、《别窑》、《黄爱玉上坟》、《凤仪亭》、《李逵下山》、《砸銮驾》、《赵匡胤下河东》、《薛刚反唐》、《岳飞扫北》等近百个。抗日战争前后,全县有皮影班、社十多个,以袁四(袁万顺)班、刘凤班、蔡永发(蔡籽儿)班、民众影社等最负盛誉。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边十四专署宣传部领导的滦西影社活动于蓟县西部和平谷、三河之间,演出节目除《杨家将》、《岳飞传》、《五峰会》等传统节目外,还有新编节目《张月自尽》(张月是区妇联干部,被日寇捕去并被送给伪队长。在洞房中,张月将伪队长杀死,而后自刎)、《顽固回头》、《枪毙杨山》(杨山是汉奸,其妻刘瑞莲劝夫改恶从善,刘被逼上吊,被一农民搭救,后杨山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在刑场,刘氏哭骂其夫)和《刘胡兰》、《血泪仇》、《顽固头上当》等。当时演员都配发武器,享受供给制待遇,为群众义务演出。1944年秋季,在官庄演影,相距日寇据点的彩各庄仅4里路,一面演出,一面准备随时转移。1947年土地改革,民间影班纷纷组织起来,到1949年底约有影班70个,专业班有7个。1951年,蓟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接收了原十四专署宣传部领导的滦西影社,改名为新新影社,常年在全县演出。1953年,移交给中共蓟县县委宣传部领导,演员为工资制。1954年10 月,新新影社在北京为苏联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演出了《哪吒闹海》,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双挂印》录音。1955年,新新影社分出一部分人员另组建了红星影社,改为工资加奖金的自负盈亏制。1959年,红星影社和新新影社合并,定名为蓟县皮影社,受蓟县文教局领导。同年参加唐山地区皮影汇演,演出《碧血扬州》。1968年12月,蓟县皮影社以“皮影不适合塑造英雄形象”而被解散。1976年,恢复皮影演出,全县有营业性皮影社11个,农村业余皮影班10几个,最著名的有穆从文班、邢学明班、王正宗班、陈立平班、亢金伶班、张祥班、张卓如班、李伯春班。1980年,成立皮影一队、二队,隶属于蓟县文化馆。演出多为传统节目,新编移植节目有《林海雪原》、《贫女泪》、《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皮影艺术有很大的发展。唱腔吸收了其他剧种和京剧“反西皮倒板”的行腔和板式,并将其融合到皮影的唱腔中,丰富了皮影的表现力;映幕将纸幕改为布幕,长一丈八尺,宽五尺;影人增加高度,达到二尺。照明投影则由纸捻油灯改为玻璃罩灯、汽灯、电灯;伴奏乐器由原来一两件乐器,增加使用三弦,二胡、扬琴等。此外,道具、布景和音响效果都有大幅度改进,参加演出人员达15人。
新中国成立前后,活跃在蓟县的著名皮影艺人情况摘录如下(名字后括号中为艺名或绰号):
蔡永发(蔡籽),工丑、片(女角,青衣、花旦、彩旦等),翠屏山瓦房村人。
苏奎,工髯(老生),翠屏山瓦房村人。
段崑山(段七),工髯,翠屏山山下屯村人。
龙谭,线(操纵影人,俗称“耍影人儿的”),城关杨各庄村人。
朱启(活程咬金),工大(花脸),别山马各庄村人。
李永荣,工大,杨津庄小漫河村人。
袁万顺(袁四),工片,别山弥勒院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