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14144200000005

第5章 财富不等于幸福(1)

【“你幸福吗?”】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的调查节目,深入基层,走访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高校学子、企业工人,对他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比较典型的回答:“我姓曾”;“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幸福=快感+实现感+期望”。其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最简单的答案也不过“是”、“否”两个,但究竟什么是幸福?什么样的人生能够幸福?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我们的心灵与我们脚步渐行渐远,很多人忽视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更多的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你幸福吗?”当我们停下脚步,再次审视自己的心灵,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人生幸福的答案或许便在其中。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认为,求知欲是哲学的开端。但经济学的开端有时则是出于对肮脏简陋的生存现状和生命中的不快乐,感觉厌恶社会的热忱。现代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一次旅行之中,他“穿过一条条街道,参观了许多城市最贫穷的地方。然后,他决定尽其所能详尽地学习经济学”。萨缪尔森认为:“也许学习经济学不能使你成为一个天才,但是,没有经济学,你简直非吃亏不可”。罗宾逊夫人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懂得如何不被经济学家所蒙骗”。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社会最大的显学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用萧伯纳的话总结来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学问”,经济学能使你更有机会获取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那么对于“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经济学是如何看待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即幸福与效用和满足成正比,而与欲望成反比。这个方程式行之有效且言简意赅。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富足,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并不因此而感到更加幸福。那是因为人获得满足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欲望的增加速度。英国心理学家奥利佛·詹姆斯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越是变得富有,就越是苦恼。他提供的证据是:英国50年代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四倍,但一个25岁的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却增长了3-5倍。这个数字即使不能从正面得到奥利佛·詹姆斯的观点,但能证伪其反命题,即“越富有,越快乐”的观点不能成立,换言之:财富不等于幸福。

但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详细得分析一下幸福方程式。首先来看分母:欲望。欲望(wants)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饿了想要吃,渴了想要喝,“我想有个家”,想交朋友、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等这些都是欲望。

欲望的最显著特点是无限性、无穷大,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明代才子袁宏道有言:人生愿欲,绝无了时;英国才子王尔德说:除了欲望,我什么都能抵御。可见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也很难抵御,除非生命结束。也许有人说,我的欲望就不是无止境的,只要有房有车有老婆,此生足矣。那么给他所要的,他会就此打住,不再有新的欲望产生吗?不会!沉沦于物欲的他立即会生出新的更大的欲望:票子、车子、房子、妹子、名字(出名)。世界上作为最有钱的两个人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即便他们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追求,他们也存在欲望问题—还想多活些年,时间这个资源就是稀缺的。所以,人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人生总是存在不满足的痛苦。

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所以,欲望的第二个特点,欲望是有不同层次的。例如:先要满足衣食无忧,然后温饱思淫欲“我想有个家”,然后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一步一步地爬,最好能爬到尘世的巅峰,然后追求长生极乐世界。马歇尔说:“人类的欲望在数量上是无穷的,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他向前进展的每一步都增加了欲望的多样化,所以人类的欲望很快地变得更为精细和更为多种多样”。

欲望和需要,在英文中都是“Wants”一词。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对人类欲望的比较经典的诠释之一,其主要观点是:首先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生理上的需要: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衣食住行等,这些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安全上的需要:生活保障、生老病死有依靠等,获得一种安全感。社交的需要:同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谋求使自己称为某一组织的成员以得到一种归属感;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类。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熟、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系、地位、名誉和赏识。自我实现:是最高一级的需要,它是指一个人需要做对他适合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地创造和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行为受到人的需要欲望的影响和驱动,但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再次,人的各种需要由于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的不同,可以形成一定的层次性。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产生更高一个层次的需要。最后,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决定的。

回到幸福方程式,分子效用又是什么?效用(Utility):《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关于效用的词条解释是“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是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在历史上早就企图用以解释价值现象的一个术语,其最经常的含义为期望,或某种商品或某种服务满足需求的能力”。概括来说,效用是指商品和服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获得满足程度高,商品的效用大,反之效用小;如果消费者对消费某种商品感到痛苦,这时是负效用,即效用小于零。效用的概念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效用首先取决于商品所具有的客观的满足欲望的能力,例如:食品可以充饥。但是效用不等同于商品的客观属性,大米粥和燕窝客观属性或许一样,但其效用却显然有所不同。第二、效用还取决于消费者对于商品是否具有效用的认识,例如:有些假冒伪劣产品,尽管客观上对消费者毫无益处,但消费者在欺骗之下主观认知其具有效用,否则不会付钱。第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效用是与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猪头肉对于靠节食来追求瘦身的爱美人士来说,是罪恶感,是没有消费欲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