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14144200000039

第39章 货币流通规律

【新闻案例:广义货币(M2)成了社会大众的热门谈资】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我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而截至去年年底,我国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多出20多万亿元。与此同时,近年来,无论是“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频繁发生,还是房价的一路上涨,都给人们带来了货币贬值的直观感受。于是,一些人开始将巨额M2与物价、房价对应起来,认为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扬和房价高起的根源。M2居世界第一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钱最多?是否存在央行主导的“货币超发”?M2存量大会不会诱发通胀、推高房价?

货币是现代经济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商品,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这种商品而存活。对于商品而言,最重要的是价格;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也有价格,货币的价格有个几个重要的参考,一个是对外的汇率,那是其他货币购买本国货币的价格;一个是对内的利率,其中包括了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间贴现率等一系列利率。利率其实就是资金的成本价格,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参数,进而影响总体经济。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果反过来看,可以得到货币的真正价格是货币的购买力—商品!它不是货币的面值,也不是货币的利率。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动,主要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那么货币市场、货币购买力、货币和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究竟是如何的呢?我们从分析货币市场的状况和货币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开始谈起。

货币有着唯一的供给方:中央银行。经济中的货币总量也叫做货币供给量,现代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货币引领的经济,货币是经济重要的先行指标之一。

在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之下,货币供给量必须对应金银等重金属数量。在1970年代,世界货币体系第四次和黄金脱钩,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作了修改,该协议删除了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可以自由在黄金市场按市价买卖黄金;取消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将由特别提款权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要求所有的会员国必须废除金本位,瑞士是全世界最后一个金本位的国家。但是在1992年被废除。

在现代法币制度的经济之下,货币的价值本质是零;货币系统已经是一种“符号经济”,央行理论上获得了无限印刷货币的权利,因此货币供给量几乎是无限的。所以法币系统之下,中央银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否则当政府陷入财政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印刷钞票,如果中央银行不独立,非常容易陷入通货膨胀的问题。美联储是个私有机构,只向国会负责。美国财政部想弄钱也只能通过发债的形式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如果财政部筹款遇到困难,也只能向联邦储备银行短期借款。

GDP是一个流量概念,货币供给量也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一个国家在一个时点上所保持的货币的总和。货币供给量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的结果,所以本质上货币供给量是一个人为决定的经济的外生变量,它不是经济的结果,而是经济的原因,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本质上和GDP、利率、货币需求无关。最近二十年,中国宏观实体经济总量GDP从1990年至2007增长了10倍,人民币的货币供给量同期增长了30倍。

对货币的需求,又叫做流动性偏好。通俗地说,货币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它有很多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等等,正是货币具有使用职能上的优越性,人们有时宁肯放弃其他的资产形式:房产、股票、债券等等,牺牲投资收益而存储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倾向。流动性偏好首先由凯恩斯提出,并认为流动性偏好主要源于三种不同动机:交易动机,人们需要应付日常开销等货币支出。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额也就越大。货币的流通职能;预防动机,指为了应付事故、意外、疾病等情况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投机动机,人们为了减少风险而进行资产多元化所需要的货币。如果利率高,人们从事债券和股票等证券的货币就少;如果利率低,人们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就多,因此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成反比。例如发生在历史上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的案例中,作为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郁金香的投机增加了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

由于货币需求方的不同,货币需求的目的的不同,造成流通中的货币,实际上是以不同的形态而存在。我们按照流动性不同对货币进行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其中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层次:M0=现金(通货);狭义货币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具体地说,M2中准货币包括:银行定期储蓄存款、证券交易账户保证金、商业银行经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等。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中国和美国最看重M2。通货M0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失去意义了,包括电子货币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现金。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M1过低,表明储蓄快速上升,消费下降、投资上升,有经济紧缩的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资产和商品都有涨价风险。如果M2与M1的差距逐渐扩大,即M1/M2的下降,则意味着货币结构的流动性在下降,也是经济紧缩的表现。通俗的说,这表明不用的钱多了,用于投资的资金少了,是经济紧缩的表现。

市场经济一极是商品,另外一极是货币。因此市场经济增长的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实质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以价值形态表现的社会产值的增加。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即经济事实和经济状态,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商品体现着经济的实体状态,而货币则是商品在价值形式上的反映,是货币的"镜像"。

凯恩斯说:“摧毁一个国家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摧毁这个国家的货币体系,使之陷入通货危机之中”。列宁说:“捣毁资本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它的货币”。二战时期,英国、日本和德国都曾经向交战国投放过真实的伪钞,目的都是搞垮对方。所以货币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都至关重要,而稳定和均衡的货币主要取决于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分别均衡和同时均衡。

政治经济学认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如果用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式表示为:PQ=MV,其中M表示货币供给Money supply;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或者velocity of circulation of money;P是物价水准或物价指数price index;Q是每年财货与劳务的交易数量ware and labor services of trade quantity。这个方程式是以货币供给量影响确定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乘以货币流速等于物价水准乘以财货的交易量。货币需求量是市场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货币流通量则是流通中实际的存量货币,即货币供给量。货币的支出总额等于售出财货的总值。Q的大小取决因素:商业预期、消费者的欲望、专业化的程度以及科技状况等。费雪认为长期中Q取决于非货币因素,可以假定不变。V的取决因素:金融支付手段、社会制度与习惯、财富状况、信用状况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Fisher认为,影响V的因素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在长期中不受M的影响。重要结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就是流通速度的因素,这里隐藏着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流通。由于M的变化不会影响V和Q的变化,因此,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唯一地决定总体物价水平的高低,或者说价格水平变动主要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也就是说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归根到底都是一个货币供给量问题。

货币对于市场而言,就像血液对于人体的作用,所以在经济领域,把货币的问题也经常叫做流动性问题。所以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就是特指一种指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的货币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现实的货币供给已超过实体经济所需。更简单地说,就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手头的钱太多,而又无法存到银行,形成所谓的烫手的“热钱”泛滥。2006-2007年,由于美元的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开始出现流动性过剩,石油、大宗商品、股市、债市全线进入超级牛市。中国,也成为流动性过剩的国家,商品、房产、股票、艺术品甚至普洱茶全都飞上了天;2010年,美国继续它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而来我们看到了“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等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流动性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叫做流动性陷阱,它主要是指当利率水平很低甚至为零的时候,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仍然趋向于无限大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即便利率为零人们也不喜欢花钱。此时中央银行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尤其当利率为零时(如果小于零,理论上银行会出现计提大军,所有的银行都会陷入恐慌),即便中央银行无限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完全失灵的状态。日本在80年代末陷入流动性陷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起失效,经济陷入瘫痪,至今没有复苏。从2000-2006年,日本一直维持零利率,成为全球资金借贷的源泉。2006年7月调整到0.5%。2008年再次归零至今,期间日本的实体经济毫无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