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金融真相
14137300000027

第27章 中国人在华尔街能捞到什么(3)

毕业后,大家都以为凭胡大姐的编程水平,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没想到她非但找到了工作,而且还闯进华尔街,在一家中型投行的人事部谋到了一个HR的职位。原来那家投行新买了人事管理软件,需要加一些特定的Features(特征),人事部的头儿不懂电脑,面谈时看胡大姐顺眼,而且是学电脑的,便聘用她做助手,试用期三个月。

胡大姐正儿八经地上班了。资料档案的事儿难不倒她,上司稍微一说她便心领神会。如果遇到编程,老样子,把程式带回家,第二天再将老公前晚写好的code(代码),带到公司依样画葫芦打进电脑。三个月试用期一过,上司希望她立刻转正,还答应送她出去修几门HR的课程。正中下怀!胡大姐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华尔街,员工的‘Turnover Rate’(流动性)是各行业中最高的,进进出出平均三年一轮。胡大姐虽然工资不高,却做得得心应手,不知不觉中居然过了15年。而在此期间,她的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都已经换了好几轮。胡大姐的朋友们也劝她跳槽,那时在华尔街懂点电脑的,每跳一次至少加薪5000美元,加个一两万的也时有所闻。可是胡大姐有跳槽的顾虑,做生不如做熟,不能为了多加几千元钱,把好好的工作弄丢了。所以,当大家聚在一起,她时常说笑:“华尔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我是‘铁打的兵’。”这实属奇迹。

眼看再做五六年就可以退休了。不幸,金融海啸来了,危机使公司的境遇每况愈下,这一年来胡大姐忙极了,2000名员工陆续裁了30%,平均每天送走两三个同事,她要准备文件,面对哭丧着脸的员工,又要做好安抚工作,忙得她手忙脚乱,整整一年无法休假。

一天上司给她安排了助手,是个新毕业生,让她好好培训一下。时间过去了三周。那天大清早,她兴冲冲地到公司,却被自己培训的新手告知:“对不起,你被裁员了!”以往这句话都是她对别人说的,没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一天!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幸好那时胡大姐的老公总想回国发展,因为公婆年纪大,行动不方便,非常想自己的儿子在他们身边。而胡大姐的孩子也大学毕业,已在纽约自立,不需要他们照顾。恰巧,他老公刚获得国内的聘书,在一所大学做教授,可碍于胡大姐的这份工作,对是否海归的考虑,正处于两难境地。这下好了,反正没了工作,干脆跟着老公一起回家吧。

慢着,当她打开离职的Package,注意到她的遣散费竟然相当于4年半的薪水!在HR干了这么些年,她最清楚了,遣散费应该是每工作一年,给三周的薪水,工龄超过3年再加1周,6年的话就再加2周,以此类推。按胡大姐15年的工龄计,本该:15×3+5=50周,差不多一年的薪水而已。她想,大概是公司开恩,看在她兢兢业业干了15年的份上,特别优厚她吧。

回到家中,胡大姐如此这般和老公一说,他俩跳起了探戈舞,立刻准备打包回国。

可第二天一大早,胡大姐接到了前上司的电话说,由于电脑故障,遣散费的计算弄错了。听到这儿胡大姐的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公司要来“追债”?只听上司解释道,既然双方都签了字,公司绝不反悔。不过假如她选择回去上班,裁员决定作废,并且保证只要公司不倒闭,她能做到65岁退休。

以胡大姐过往的工作经验,她清楚,之所以裁她,完全是因为她的工资比新毕业生高。如果她答应回去上班,新来的毕业生肯定被裁掉。既然和老公已经做了决定,还可以给别人工作的机会,自己又没有任何损失,她便客气地一口谢绝了上司,说全家准备回中国了。胡大姐的上司没辙儿,最后提出一个要求,请她回公司将电脑程序中那个Bug(漏洞)消灭掉。这倒没问题。

第三天,胡大姐去原公司打开电脑仔细一检查,天啊,这个Bug是她自己在15年前“创造”的,更准确地说是抄她老公的。不过,竟然鬼使神差地抄错了一个符号。程序中有一行计算工龄超过15年的员工遣散费,她把那个加法符号写成了乘法:15×3×5=225(周)!

而这些年里,公司裁员的员工中,也只有胡大姐一个人的工龄超过15年,真是因祸得福!

6.满世界游走的华尔街精英

华尔街是世界金融界的领头“羊”。一般来说,只要在华尔街干过五六年,有了Hands-on(实战)经验,掌握到‘Cutting-edge’(最尖端)、‘State-of-the-art’(最先进)的技能,到了哪儿都能混饭吃。如果经验超过十年,那就更是个香饽饽了,哪儿都欢迎他们去“传经送宝”。那些项目短则三个月,长达三五年,通常由雇主提供来回机票。假如一个项目三个月,雇主会定好宾馆恭候。长期项目住房有津贴,每年至少一个月假期,底薪一般比华尔街高,不过多半儿没有奖金。做那些海外项目好似“公费旅游”,特别适合单身贵族,好些人都乐此不疲。

我在Bankers Trust(银行家信托)的老同事马利欧,就是这样的主。马利欧是多伦多人,意大利后裔,在华尔街干了10来年,专做各种Exotic(怪异)的衍生证券,任何证券他都能打包出售。他曾说过,只要能卖,他能把老大妈包装成18岁的大姑娘,卖个好价钱。真可谓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曾神秘地告诉我,次债的概念就是他发明的,也不知是真是假。

有了忽悠的资本,马利欧便到世界各地边工作边游历,做怪异的金融产品顾问。大概是怪异的金融产品做惯了,他一直梦想找一个富有异国情趣的老婆。

马利欧应聘了华尔街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专门负责承包海外项目,将华尔街的产品介绍到其他国家。可能受好莱坞爱情经典片《北非谍影》的影响,他选择的第一个项目在卡萨布兰卡,那儿有个银行需要做一个期货对冲金融产品。

结果令他大失所望。

按理说,卡萨布兰卡是北非的政经中心,怎么想都不会差到哪儿去的。下了飞机后,银行的一个副总亲自接他进城。从机场开车到城里的路上,简直荒凉得不可思议。进城后一瞧,死城一般,街上一片破败,垃圾堆到膝盖那么高。银行副总安排他住在城里的宾馆,据说是最好的,可连空调都没有。

马利欧很不甘心。一天下班后,他慕名到Rick‘s cafe,电影中那个浪漫的酒吧间。店面倒还在,但见里面灯光昏暗,只有几幅电影剧照挂在墙上,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酒吧里,别说姑娘了,一个女人都没碰上。还没等合同期满,他只待了一个月就逃了回来。

后来,马利欧接了一个为期六个月的巴哈马项目。他曾去巴哈马度过假,总觉得没玩尽兴,这个小岛太吸引人了。私人飞机频繁地起起落落,飞翔在天空。蓝色的海洋上白色游艇无数。奔驰、宝马已经不算什么了,像奥斯顿·马丁那样的豪华跑车更是随处可见。当然啦,马利欧最感兴趣的还是美女,无论是酒吧、海滨沙滩,还是赌场,看见的尽是美女。

现在好了,在巴哈马既赚钱又游玩,还能找美女老婆,岂不三全其美。不过很遗憾,他在那儿一夜情倒是不少,过后便一拍两散各走各,没有人跟他私订终身。

找不到老婆那就找钱吧。他去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城市杜拜。钱倒是赚了一大把,但没地方花。街上女人也不少,可就是分不清哪一个是姑娘,哪一位是大嫂,每个女人都裹得只露出心灵的窗户。更可怕的是,如果多看她们两眼,立刻会感到警惕的目光向你扫来。后来那儿的同事警告他,勾引杜拜的女孩,是会被她们家族的人追杀的。

于是他收起花心,一心工作。公司里的同事跟纽约一样,全都来自五湖四海。当地人似乎都不用干活,只有老板是当地人,不过一整天不是倒地三拜九叩,就是拿出可兰经祷告;还不时地Fasting(禁食)几周。有一次,他正向几个老板汇报工作,突然,他们每人拿出一张地毯,齐齐趴在马利欧面前,他心想,就算他是人中之杰,可也不用拜他呀。看在钱的份上,马利欧在杜拜做满六个月,下班后就只有到酒吧去消遣,但感觉就像在纽约,酒吧里不是自己的同胞,就是Gay(同志),闷得就只剩钱了。

两年前,马利欧又去了印度,公司在孟买的郊区,这次还真遇上了心仪的姑娘,是他的助手,跟着他学华尔街“猫腻”的。这位印度女孩儿也对马利欧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当女孩儿带马利欧去见父母时,却遭到她父母的反对,说马利欧一看就像个花花公子,西方白人不会轻易订终身的,肯定只图新鲜,玩玩而已。但马利欧是个能把死人说成活人的主,女孩儿被他花言巧语说得不能自已,毅然不顾家里反对,一头住进了马利欧的宾馆。

不过,这印度女孩知道马利欧不是省油的灯,想要彻底征服马利欧,就必须先征服他的胃,好像是张爱玲总结出来的秘诀。因此,这位印度姑娘天天给心爱的人做拿手的印度餐,还时常回娘家学它个几招。她父母眼看他们既成事实,也就睁一眼闭一眼随他们去了,只是隔三差五地催他们结婚。

对于天天吃印度餐,一开始马利欧为礼貌起见还勉强应付着,时间一久便忍无可忍。一天他走在大街上,一阵风把一张纸吹到他的脚边,他瞟了一眼,竟然是麦当劳的广告,口水立刻流了出来。仔细一看,店面远在孟买。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叫了一辆的士直奔孟买。结果连孟买的汉堡包也是印度味儿的。马利欧实在无法忍受印度餐的咖喱和辛辣,合同期满便依依告别了那姑娘,却被姑娘的父亲扇了一记辛辣的巴掌!

马利欧折腾了十来年,前后去过八九个国家和地区,也算跑遍了半个地球,至今依然单身。前些日子他回多伦多,将被公司派往台湾。那个项目至少要做两年。他又兴致勃勃了,估计这次找老婆该有戏了吧,不知道有多少台湾人想着美国的绿卡。

7.谁会被最先炒掉?

对于华尔街来说,人力资源是公司成本中最大的一块。也就是说,纽约职位将会大量地转移到第三世界,而凡是能在家中上班的位子,那更是都将率先外包。

我在瑞信时,部门里有一个“第一线支援小组”,专门负责管理公司的全球证券交易系统。只要世界各地的股市还开着,组里的员工就必须全天候命。因为这套系统供瑞信全球的交易员使用,不能有任何差错。纽约有次大停电,这个系统只停止运行了10分钟,备用的系统就开始运行了。可就是这短短的10分钟,使公司失去上千笔交易,损失了100多万美元。

那个组里有个菲律宾人,也是华裔。大概是因为他在马尼拉出生,爹妈给他起名马尼拉。马尼拉留学美国,一毕业就进入瑞信,可谓顺风顺水。起先他和电视剧《老友记》里那几个年轻人一样,在曼哈顿租了一套公寓,跟两个同学合租。后来,他结了婚,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便陆续将那两位同学一一“赶”了出去。又过了几年,收入不低了,他再也不甘心租房而住,而且还想买个大房子,实现美国梦嘛。但曼哈顿的房价绝非工薪阶层所能负担,于是,只能以时间换空间,在纽约上州(郊区)买了一栋大房子。搬进新居不久,马尼拉请我们公司好些同事去“闹新房”,笑脸上荡漾着幸福,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美国梦不就实现了吗?

是的,他的美国梦似乎是实现了,可“好日子”也到头了。他每天5点不到就得起床,先开车到住家附近的火车站赶头班火车进城,到了曼哈顿再换乘地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使用了三种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用去四五个小时,正常工作需要10个小时。象征着美国梦的家,反倒跟旅馆似的。如果半夜三更电脑系统出意外,他还必须开车往曼哈顿赶,生活简直一团糟。

出于无奈,马尼拉跳槽了。

一天在公司的餐厅里,他大老远就笑嘻嘻地招呼我,坐定后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他找到了一份好差使,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工资猛涨3万美元不说,还可以在家上班,属弹性工作时间,干好了奖金还大大的。

新工作对马尼拉来说的确太合适了,太太可以安心外出上班,他可以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以往10个小时的工作,手脚快点5个小时就干完了。就算电脑系统晚上有意外,电话、电邮两个多小时也就搞定了,毕竟夜晚不用交易。出了问题,只要第二天上午9点半华尔街开市之前解决问题即可,也就无须半夜开车外出。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能赚大钱,简直其乐无穷!我真替他高兴,还让他别忘了哥们儿,如果有合适我的职位,别忘了引荐。他满口答应。

后来,马尼拉工作的对冲基金公司生意兴隆,也做起了全球的证券交易,跟瑞信一样,马尼拉晚上也要支援了。真有点儿好景不长的感觉,好日子好像又要到头了。幸好,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久,公司决定在亚洲设点,而且就在他的老家菲律宾。马尼拉的老板知道他从菲律宾来,便任命他为菲律宾部技术主管,全权放手由他负责建立菲律宾的技术架构,包括建立全套的网络系统,招新人和培训助手。那段日子,马尼拉老家、新家飞来飞去,在菲律宾老家俨然半个老板当家做主。虽然忙得头昏眼花,一个月老婆孩子见不到几天,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一旦菲律宾部顺利运行的话,他就轻松了。于是,他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