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隔三差五共进午餐,每次都会交流些股市行情。我每次倒手赚个三五百元,便很高兴地告诉他,他听后嘴歪一歪,似乎想说太小儿科了吧。而每当我问起他的斩获,他总是神秘地笑笑,只说以后你就知道了。看他那模样,我想他一定春风得意着吧,真为他高兴。
可不久,我渐渐地发现戴维时常心神不定,眼睛不停地扫向餐馆的电视(华尔街周围的餐馆全都装有电视,实时播放财经消息),话越来越少。那个阶段股市几乎天天往上升,华尔街几乎人人都喜气洋洋,戴维怎么会愁眉不展呢。我突然意识到,戴维一定在做“卖短”。
普通炒股的人,一般都希望低买高卖,华尔街称为买长(Buy Long),即看好哪家公司,买进它的股票,然后希望它不停地上涨,卖出(Sell Long)后,卖价减去买价就是所赚的。不过,一旦对某家公司不看好,觉得它的股价太高了,过些日子应该会跌,我们就可以做“卖短”。(Sell Short)也就是向你的股票经纪人借来那家公司的股票先卖掉,然后等那只股票跌了之后,再买回来(Cover Short)还给经纪人,股票价位的差价就是你所赚的,这种方法也叫“做空”。
有一天戴维终于告诉我,那几个月他亏了10多万美元,回国发展的计划要推迟了。他气呼呼地说,真不可置信,按股票价值分析法,市面上很多股票价位都高得离谱,那些公司刚上市,一分钱还没有赚,怎么可能卖到每股50美元,甚至100美元呢?所以那些日子他一直卖短。其中有一只股票他60美元一股卖掉的,共卖了一千股。可不到两个礼拜,那只股票竟然涨到80美元,他不服,硬是撑着不了断。可过了两个礼拜又涨了20美元,眼看着没有任何下跌的迹象,他只能忍痛买进了断。好家伙,单单那一笔就亏了4万美元!
事实上“买长”的风险是有限的,股票价位大不了跌到零。像我当时就只用1万美元炒股,哪怕全部输光,最多也就那1万美元;而卖短的话就不一样了,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股票上涨的价位是无限的,那么卖短所亏的钱不也就无限了吗?这可远比进赌场还凶险!
我的好朋友大江是另一个惨痛的例子。他在华尔街的华人中出类拔萃,多年前成为美林证券一个基金经理的第一助手。他们2007年年底开始力主做空股市,结果避免了金融海啸中的亏损,成为2008年美林基金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赚钱的基金之一。于是2009年年初,大江被瑞信高薪挖角,任职一个美国股市基金的经理。那时的大江踌躇满志、信心满满,一天还非常正式地邀我加盟,而我已在多伦多安顿了下来,不想再折腾了,便婉拒了他的好意。
2009年年初,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彻底倒闭;百年老店通用、福特和克来斯勒这三大车厂,也相继在金融海啸中倒下。当时看来,无论金融系统还是传统产业,一切都好像走到了尽头。美国股市自然“跌跌”不休。
大江新官上任,他分析完市场状况,便立刻端出拿手好戏——做空。我也觉得不错。那时候的市场实在是看不出有任何希望,谁会指望股市在短期内回升。道琼斯指数徘徊在9000点上下,似乎随时都会跌破8000点、7000点,甚至6000点。
果然不出所料,头两个月股市毫无悬念地一路下跌,不久道琼斯指数便跌破了8000点、7000点,正义无反顾地向6000点挺进。那两个月大江管理的基金纸面上利润逆市而上,每次和他通话,他都显得非常得意。
不料3月初,一个像往常一样萧条的一天,股票突然回升了。那天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利好的消息,股市回升的现象显得非常诡异。我感觉不对劲儿,立刻去电话让大江小心。他说没事儿,“不是正好给我一个高位放空的机会吗”,他继续加仓。
几天过去了,市场丝毫没有回调的迹象,股市依然上升。我再去电话,提醒他是否该见好就收了,平掉空仓,将纸面上赚的上亿美元“落袋平安”。他笑道:“你太谨慎了。你看看美国失业率依然在上升,房市依然在下跌,各行各业都不景气。这几天的股市肯定有人在做市,别理他们。”
他说得不无道理,与我的想法一样,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确没有上升的理由。但我觉得股市背后好像另有一只手,就像当年的“点COM”时代,那些个网络公司有哪家真正赚了钱,可它们的股票不照样一路上升,我的朋友戴维不就是做空吃了大亏吗?
5月初,道琼斯指数回到8000点以上,进一步上涨的势头显现了。我再次提醒大江,市场有时不顾常理,不然怎么会有一次次的泡沫?!但大江的情绪已经有点儿失控了,他一个劲儿地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肯定就要回跌的,我要坚持住!”
听到这儿,我感觉大江有点儿赌徒的口吻了,非常情绪化。不便再劝下去,只为他捏一把汗。接下来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美国股市一路上升,6个月后就回到了2007年年初的9000点,年底更突破了10000点。
有一天,好久没有联系的大江突然来电话,“思进,如果当初听你一句话就好了。我做空亏大了,我的基金亏了2个多亿美元,已经离开瑞信了。”这个电话是我预料中的,说了几句安慰他的话,但显得有些多余,已经于事无补了。
放下电话,我突然想起了投机大师利沃莫尔公认的名言:“经验告诉我,与我所称的明显的群众性趋势作对是不明智的。”当年的戴维今天的大江,就都是这样不明智的天才。
所以,我总是奉劝各位散户:“珍爱生命,远离做空!”
11.无所不在的“信贷”交易
交易是怎么来的,先说个古老的故事:古时候有两个手艺人,一个木匠,一个鞋匠。木匠每天可以做4把椅子,而鞋匠每天可以做2双鞋子。如果让木匠做鞋子,一天最多做一只;想要鞋匠做椅子呢,一天最多做三条腿儿。在不考虑材料成本费用的情况下,如果有一天木匠要鞋子,而鞋匠正好要椅子,他们该怎么办?大家一定会说:“他们可以交换嘛。”对极了!
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就是华尔街最复杂的金融产品——SWAP(掉期合约,港台翻译成“互惠信贷交易”)最原始的概念。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就指出:“如果一件东西自己动手做,比花钱买还要费劲的话,那就永远不要自己做。”在华尔街,只要你具备‘Comparative Advantage’(相对优势),也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比你更强,就有资格做SWAP。而且什么都可以做,从最普通的利率掉期(Interest rate Swap)和外汇掉期(Currency Swap),到所有的产品。
举个简单的例子:
微软在美国生意做得大,信誉级别又高,如果微软向银行贷款,能够拿到很低的利率,比如2.5%。但微软要是在澳大利亚需要澳币的话,向当地的银行借钱,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信用度不足,就拿不到这么低的利率了,至少需要付5%的利息。而Qantas航空公司在澳大利亚是地头蛇,在当地银行能借到利率2.5%的贷款。假设Qantas航空公司正好需要在美国开拓业务,需要向美国银行借钱,和微软在澳大利亚借钱一样,因为Qantas在美国的信用度不够,也至少要付5%以上的贷款利率。这时,只要微软和Qantas航空像木匠和鞋匠那样,交换贷款,小Case一个。这只需要设计一个SWAP就可以搞定。
假设微软和Qantas各需要10亿美元的贷款,微软以2.5%的利率向美国银行借到了资金,然后给Qantas;Qantas在澳洲也以2.5%的利率借到了贷款,再转给微软。别小看这样的交换,这样大家都可以省去2.5%的利息——每年可是2500万美元!岂不是皆大欢喜吗,当然华尔街的投行要赚去至少10%的手续费。
不过,上面这种SWAP在华尔街,只能算幼儿园的水平。这次金融海啸的元凶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也是SWAP的一种,在刚出道时,其复杂程度只有10个人懂。美联储里没有一个人懂,包括格林斯潘,要他们来监督,不是勉为其难吗?
说到底,任何金融工具都只是工具而已,就像手枪,运动员能用它拿奥运金牌,罪犯也能用它行凶杀人,关键要看拿枪的人怎样去使用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在做SWAP,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而已。大人物支付昂贵的手续费为“逃”税。我们小人物所购买的健康保险以及汽车保险,事实上也是SWAP,你为老板打工,还有平时在商店里购物的质保单(Warranty,是卖方同意修理或更换已出售货品的协议),也是SWAP的一种。
刚到美国,我就留意到,但凡在商店里购买商品,店员总会向你推销质保单。起先,我也不清楚质保单的功用,后来渐渐地明白了,就是顾客额外地支付一笔钱,向厂商购买质保单。在保证期限内,如果商品坏了,用户可以得到免费的修理服务,甚至可以调换商品。
可能因为我和我太太都是“坐家”,家里的办公椅特别容易坏。五年前,我们买了一张新椅子,299美元,外带质保单,50美元保5年。从第三年开始,这椅子,隔几个月坏一个部件,一个电话过去,厂商就寄个新零件过来。五年间,等于又换了一把新椅子,太划算了。
有一次逛街,太太的小资情调上来了,非要买一个制作卡布奇诺的咖啡机,599美元。因为尝到过质保单的甜头,这次自然也不例外,75美元担保三年。不久朋友来家做客,我想秀一下新机器,“鲜加加”(显摆的意思)地问朋友喝不喝卡布奇诺,朋友当然说好。我太太进厨房,一操作机器,等了半天卡布奇诺就是不出来!这下要出洋相了。我太太急中生智,马上烧了杯特浓的咖啡,再用卡布奇诺机打了些牛奶泡沫在上面,蒙混过关。我那朋友还一个劲儿地说,好喝,好喝!朋友前脚走,我立刻致电去厂家抱怨。这时质保单的功效又发挥了作用,由于我那咖啡机的型号有质量问题,厂商已经停产(怪不得没用几天就坏了),不过厂家答应换给我们一个新型号,市价799美元,这下儿我们又赚到了。
当然,也有吃亏的交易。前几年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特大荧光屏的,看着很舒服,不过听说其散热系统不过关。我想,买个质保保三年,不必担心。某天早上,电脑无法启动了,一查,母版烧坏了,便立刻打电话给厂家。没想到,电脑已经用了三年零6天!过期,质保就无效了,只得自己掏腰包维修。
看来,买家多半斗不过卖家呀!也就是说,卖家要和你做SWAP的话,通常是对他们有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国外的“购物专家”不建议大家购买质保单,那笔钱总体来说是多交的。
12.富人们都在设法逃税?
在华尔街,常常听说某某富人逃税成功,某某富人又因逃税不当被税务局捉拿归案。富人逃税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一个阶段最为流行的逃税方法,莫过于将投资兑现赚来的钱再重新投资一个新公司,具体操作当然很复杂,不过大约情形描述如下:
X先生年初投资赚了一千万,他当然不想交税了,那么套现之后的钱要怎样处理,才能逃过山姆大叔的火眼金睛呢?于是他找到了税务大师Y先生。Y先生将他的办法说给了X先生听,他已经为许多富人设计了多种逃税的方法,这又不是头一次。
税务大师Y先在欧洲的一个国家开一家皮包公司,然后让X先生投资一千万入股。皮包公司绝不会真拿一千万去做买卖,而是将这一千万存入欧洲当地的银行。而当地银行又将一千万分批汇入X先生的存款银行,由X先生去申请贷款。到年底,皮包公司宣布破产,X先生的投资便亏损了一千万。年初的投资套现和年底的投资亏损正好相抵,X先生不用交一分钱税款,还靠着借贷过日子呢,算是穷人了吧?
但国税局也不是吃素的,哪有识不破这一高招的。可是X先生的那些大律师、大会计师早等在那儿伺候着呢,国税局想把钱追回来非常之难。其实与我做过的SWAP(掉期合约)相比,这样的逃税游戏只能算是小儿科,华尔街为富人设计的游戏玩法,那才叫高招呢。
话说我们平头百姓可以利用SWAP占点“小便宜”,小到商店购物的担保书;平时所购买的健康保险或汽车保险;包括当年的香港人和台湾人、现在的北京人、上海人卖掉在港台京沪的天价公寓,来到温哥华多伦多购买相对“便宜”的洋房别墅,都是一种SWAP交易。而大人物们却在支付了昂贵的手续费之后,可以利用SWAP合理合法地“避税”。
比如我在美银证券部时,就专做SWAP。2006年年底的一天,公司来了一位神秘的客户,她一到,便惊动了公司的顶级人物。我的上司鲍勃立刻被招去开秘密会议。当时人们纷纷猜测,是什么样的人物来临,令部门的头头脑脑都鱼贯消失在办公室,几个小时之后又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返回。原来她是英国皇室成员,“慕名”来公司要求我们帮她完成一笔相当复杂的SWAP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