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用我为大将,我可以随心所欲统兵横行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最终会兼并其余各国。”魏王听了很兴奋,也不觉得这是大话,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庞涓也不愧是鬼谷子的学生,不久便侵入魏国周围的诸侯小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魏朝贺,表示归属。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齐国军队,提高了他和魏国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崇拜他。而庞涓自己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大功,不时向人夸耀,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气势。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鬼谷子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鬼谷子见他为人诚挚正派,便专门把秘不传人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已远远超过庞涓了。与此同时,庞涓也是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于是就想把孙膑请来听他平时吹牛,并准备把他推荐给魏王。因此有一天,鬼谷山下来了几位魏国的小兵,代表庞涓迎取孙膑下山。孙膑很高兴学弟庞涓没有忘了自己,就在鬼谷子同意下投奔了庞涓。但临行前,见惯世间风雨的鬼谷子怕孙膑遭受暗算,就交给孙膑一个锦囊,嘱咐他在生死关头一定打开来看。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非常高兴,两人天天置酒高会,觉得过上了人间的好日子。但可惜好久不长,先是当庞涓得知在自己下山后,鬼谷子又教了孙膑不少东西,心里便开始不舒服起来。但虽然如此,庞涓还是把孙膑推荐给魏王。当发现魏王对孙膑很敬重时,庞涓心里变得更不舒服了。有一次,魏王当着庞涓的面对孙膑说:“我听说先生你独得鬼谷子秘传兵法,才能非凡。我真希望你能辅佐我,这种渴望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接着魏王又问庞涓:“我想封孙膑先生为副军师,与卿同掌兵权,卿以为如何?”
庞涓虽然表面上高兴地表示同意,但心中已经觉得孙膑早晚要危及自己的地位。于是他开始玩起了阴谋诡计,对魏王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他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魏王听罢,很满意庞涓的处世为人,便同意了。然而在私下里,庞涓又对魏王说,虽然孙膑是他的同学,也是他介绍来的,可孙膑是齐国人,而齐国是魏国的敌国,如果孙膑通敌或心向齐国,那将对魏国非常不利,因此对孙膑还是要加强考察。魏王听从了庞涓的意见,就暂时让孙膑作魏国军事客卿,也就是军事顾问。有一天,魏王要试验一下孙膑的才能,就在演武场让孙、庞二人表演阵法。庞涓之阵,孙膑一眼就能看懂,并指出如何攻破。而孙膑排成一阵,庞涓却茫然不识。因怕失面子,他忙偷偷问孙膑,孙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庞涓这才走到魏王面前讲此阵如何如何。魏王十分高兴,便称“两卿才能并称杰出,真是魏国大幸。”
但庞涓经过这事,地位危机感更强了,于是下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当然,人如果想干什么事总是能找到办法的。当庞涓决心除掉孙膑时他马上心生一计,在一次私下聚谈时故意问孙膑:“兄弟你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我们二人已在魏国为官。为什么不把兄长家属宗族也接来一起享福呢?”孙膑一听,触动伤心事,流着泪说:“因为天灾战乱不断,我家亲属宗族早消亡殆尽了。当年,我只是由叔叔和堂兄孙平、孙卓带到外地流浪。后来我被放在一个人家当佣工,叔叔、堂兄也不知去向了。再后来我单身从师鬼谷子先生,已多年没跟故乡、亲人联络,连仅有的叔叔、堂兄怕也已不在人间了吧。”
“那么,兄长就不想念故乡吗?”庞涓问。
“人非草木,谁能忘本?只是现在既已做了魏臣,这事就不必提起了吧。”孙膑有些伤感地说。
“兄长说得有理,大丈夫随地立功,又何必非在故土?”庞涓安慰说。
半年之后,孙膑早把这次谈话忘了。但忽然有一天,有个山东口音的汉子来找他。一番询问之后,那人说他叫丁乙,是齐国人,是受孙膑堂兄孙平之托前来给他送书信的。孙膑忙接过信来看,只见信中以孙平口气,讲述了兄弟情谊,告诉他叔叔已去世。他们兄弟两人已回到齐国,此信则是希望孙膑也回到故乡,把几近消亡的孙氏家族重新建立起来。信中语气恳切、情感深重,最后再一次盼望孙膑早日归来。孙膑看罢,不觉流下泪来。然后热情招待传信人丁乙,并写了回信请他带回去。信中讲:自己十分思念故乡,但目前已成为魏国臣子,不能很快回去。待为魏国建立了功勋,年老后一定与两堂兄在齐的故乡相聚,安度晚年。
不料丁乙根本不是齐国乡亲,而是庞涓的心腹家人。庞涓骗到孙膑回信,又仿其笔迹,在关键处涂改了几句:“仕魏乃不得已,碍于情面。不久一定回国,为齐王效力。”然后庞涓将此信交给魏王说:“孙膑久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又私通齐国使者。臣为忠于大王,忍痛割舍兄弟之情,现截取孙膑家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你看该怎么处理?”魏王一边问,一边在心里嘀咕:“这人不是你推荐来的吗?”庞涓此时并不想杀死孙膑,而是希望孙膑仍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就建议魏王对孙膑实施“膑刑”,挖掉孙膑两个腿的膝盖。可怜的孙膑从此再也不能走路了,庞涓反而又表现出好心收留了他,每日好酒好肉款待安慰孙膑。在庞涓的建议下,孙膑还逐渐把自己学到和实践的东西写成兵法,准备交与庞涓。只是由于他受伤过重,因此修书进度比较慢。
有一次,一个给孙膑送茶饭的仆人看着蒙在鼓里的孙膑实在可怜,就流着泪告诉了孙膑有关庞涓陷害他,并准备在他把兵书写好后杀害他的计划。孙膑恍然大悟,情急之下打开了鬼谷子先生的锦囊,上面只写了三个字:诈疯魔。孙膑立即烧掉所写的东西,并开始装疯卖傻。庞涓为了试探孙膑是否是真的疯了,便让人将饭菜和猪食混在一起给孙膑吃。孙膑吃了之后庞涓仍然不放心,便让其自由出入,并派人跟踪他。不过谋略家孙膑既然放开手对付庞涓,那当然不会让他看出破绽,所以慢慢的庞涓也就相信孙膑真的疯了。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得到使者的介绍和汇报后,与孙膑进行了交谈,并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礼相待。
当时,齐国国王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足力略差一点而告输。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之后,发现马的足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悬殊。于是他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思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等到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场比赛结束,田忌两胜一负,终于赢得齐威王的千两黄金。在齐威王就此感到惊奇时,田忌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在向孙膑讨教兵法时,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军师。孙膑赛马的故事,从此成了军事谋略中最生动的事例。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无奈之下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以免消耗本国的国力。但其他大臣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将形成对齐国的威胁,因此必须救赵。齐威王经过仔细思量后,派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的八万军队前出救赵。当时田忌主张直逼邯郸,孙膑在分析形势后却指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击虚。他主张乘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魏国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自然就会解除。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造成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因此他故意派能力一般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并装出齐军大败的样子。庞涓因此认为齐军不堪一击,便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与此同时,田忌和孙膑统率精锐部队直扑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得到消息,赶紧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离,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在桂陵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大败。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历代兵家所借鉴,在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魏军虽然战败,但实力并未遭受较大损失。桂陵之战后的十三年(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于是选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之时,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攻韩国的军队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之仇。于是,他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魏国士兵向来骠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10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第三天减少为3万,使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3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今汉南范县西南),而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就命令削去路旁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木头上写道:“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一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便钻火照看,可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魏军已经智穷兵败。但他还不服气,在自刎之前慨叹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之后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凯旋而归。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谋略。孙膑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他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持久作战的思想;他还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了歼灭战的理论。这些都受到中外学者的赞赏和重视。
有名家的举荐,那真是人生的幸事。那些担当举荐他人以使人发迹的名人,其实包括文艺名人、社会名流,当然还有权力名人,也就是达官显贵。如果说上位术“结交权贵”是主动结交有权有势的人从而发迹,主动性强,那么名流举荐则更多是被人推荐,被动性多。不过,二者如能实现,效果都是大大的。
时空对话
孙武用小车推着孙膑而来,这两位世界级的谋略大师,不知给了后人多少智慧。不过,他们还对世人有一番指点。
孙武说:“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否平坦,很大程度上看机遇。什么叫机遇?机遇就是人遇、时遇,或者叫遇人、逢时,就是遇到贵人和恰当的时间点。我直接遇到了贵人,因此发迹较为轻松。孙膑则先是上了同学庞涓的当,遭遇相当的曲折,甚至丢了一对膝盖骨,才得以因为再遇齐国的田忌而真正发迹。可见,有才之人,哪怕怀才不遇,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坚持,金子总能发光。”
孙武继续说道:“但为什么孙膑会受到庞涓陷害呢?这恐怕是因为孙膑离开鬼谷子下山时,还以为当时他所面对的庞涓还是当年的好同学。岂不知,时光早已把庞涓打造成了另一种人。虽然他长的还是原来的样子,说话还是原来的声调,但性情、思想尤其是心地已经变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而孙膑此时轻信庞涓,就和轻信一个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
孙膑此时则说道:“不知道人是会变的,确确实实是人类一大通病。有时,真的不能相信陌生人。就我们的后法来说,也是要根据情况变化的,这才是我们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