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来耿弇很快想到,这种把他比喻为韩信的做法,总是有点让人不舒服。当年韩信作为一个支持项羽则项羽胜,支持刘邦则刘邦胜的关键人物,虽然最终帮助刘邦打得天下,却被逼不得不反,最后被陷害至死。对于“韩信第二”、“常胜将军”的光武之言,耿弇也是心里有怀疑。事实上,刘秀的话确实也有提醒他不要当韩信第二的意思。所幸在刘秀终于统一天下后,二人的猜忌得以和平解决。为避免重蹈西汉初年刘邦大杀功臣的悲剧,刘秀一方面厚待功臣,另一面及时地解除功臣们的兵权,上演了最早的杯酒释兵权。尤其是对于耿弇,刘秀曾说过:“我绝不会让你成为韩信的。”于是37年(建武十三年),光武帝增加耿弇封邑,让他回家去过享乐主义的生活,并令其交回大将军印绶,以列侯享受国家元老和顾问待遇。此后,朝廷有什么难事,刘秀也经常召耿弇入朝咨询方略,甚见倚重,但绝不给实权。58年(永平元年),一代名将耿弇逝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曰愍侯。令其欣慰的是,其子孙都得到了较好安置。
历史上与耿弇发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之为“周郎”、“公瑾”,对之十分敬仰。周瑜的发迹,几乎就是耿弇的翻版。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其堂祖父、祖父都做过汉朝的太尉,父亲做过洛阳令。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动荡年代里,周瑜作为一个有识之士,青年才俊,也想有一番作为。但他与众不同的是,始终牢记了东汉名将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一心要选择一个能自我发达也能让周瑜发达的人,然后坚定跟随。
周瑜初出道时,江东这块土地上曾先后有五至十支割据武装,每支武装都显赫一时。如果不是有居高临下的眼光,一时真难以发现谁会更有潜力。不过凭着对历史的深切掌握和对现实的紧密观察,周瑜很快就看出在江东这块土地上,孙策是个成事的料。因为孙策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士兵都乐于为之效劳,也深得百姓的拥戴。主意已定,周瑜就投奔了孙策。由于周瑜在江东也有一点名望,孙策听说他来了,立刻亲自迎接,并引以为兄弟,授予他建威中郎将一职。在这个职务之下,周瑜可以调动二千名军士、五十匹战马,得以发迹。当时的周瑜年仅24岁,真可谓风流倜傥,志得意满。因其恩德信义昭著,江东人都称他为“周郎”。
周瑜不仅受到孙策的重用,就连孙策的母亲也十分器重他。太夫人特地叮嘱儿子孙权,要像对待自己亲兄长那样对待周瑜。周瑜和孙权很像兄弟,做事的风格基本相同,竟然分别娶了当时乔国老的两个美貌如仙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在美色对其男性风采的刺激下,周瑜越发意气风发。但遗憾的是孙策的老部将程普,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得到如此特殊礼遇,很不服气。他仗着自己岁数大,常常侮辱周瑜。但周瑜宽宏大量,忍屈受辱,从不与之计较,最终使程普十分感动。程普倒也是一个豪爽之人,此后反而衷心拥护周瑜,他曾对人说:“同周公瑾结交,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被他陶醉了。”由此也可见,周瑜似乎有一种忽悠功夫。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害死。这多少有点让周瑜觉得自己看走了眼,一下子失去了身后的大树。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孙策及其父孙坚开创的江东基业,并不会因此轻易丧失。何况孙策之弟孙权的才能比其兄还有过之,必然会重振江东。于是周瑜得知孙策死讯后,便自驻军之地巴丘率兵至吴(今江苏苏州)奔丧,主动在吴辅佐孙权。当时,由于孙策新死,孙权地位不稳,孙策部下有的人持怀疑态度,有的人谋划另寻新主,江东形势存在着土崩瓦解的可能性。在这大厦将倾的紧要关头,周瑜和长史张昭分别代表文臣武将,殚精竭虑,尽心扶持孙权。他们团结了鲁肃、程普、黄盖、吕蒙等将领,四出征讨,网罗人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为孙权站稳脚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孙权牢记其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临终遗言,坚决依靠周瑜。通过观察,他觉得周瑜是一个拥有才干和将兵本领,但绝不拥兵自重的人,就更加信赖他。如此,周瑜完成了从跟旧领导到跟新领导的过渡。这种过渡相对容易、平稳,主要原因在于他的领导都是孙家人,心比较齐,不是那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
公元202年,被曹操击败的袁绍终于病死,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下书江东,要孙权送子弟去做人质。孙权与僚属商议对策,群臣犹豫不决。文臣张昭令人失望地主张顺从曹操,以保平安。周瑜却力主反对,他说:“将军继承父兄的基业,拥有六郡之地,粮多兵精,将士听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应该自立于天下,怎能送人质去呢?一旦送去人质,就要听命于人,受制于曹操。最大限度封个侯爵,享有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这哪能与割据一方相比呢!”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前景的描绘也对比明显,让人不得不服。于是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送去人质,决心割据江南,成王霸之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周瑜的眼光是非常独到长远的。
公元208年,曹操在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自任丞相后,准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当年冬他亲率步骑20万,号称百万大军,南下荆州,准备一举吞并刘表后顺长江东下消灭孙权。消息传来,东吴震惊。武将鲁肃力主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而张昭、秦松等文臣皆为曹操气势汹汹的兵威所吓倒,主张“遣使以迎曹公”,认为这是“计之上策”,实际上是主张投降曹操。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周瑜完全支持鲁肃的意见,他历数曹操此次进军的四大“用兵之患”:一是北方尚未巩固,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对他后方构成威胁;二是舍长就短,放弃骑兵,来同擅长水战的吴军进行水上较量;三是天气正值寒冬,马无饲料,后勤接济困难较大;四是北方部队,远来江南,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根据上述分析,周瑜请求拨给他3万精兵御敌,从而坚定了孙权起兵抗敌的决心。孙权选出水军3万人,筹集了船粮兵器,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前往荆州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军。
结果众所周知,孙刘联军赤壁一战大胜曹操,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奠定了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只可惜天妒英才,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抛下美貌的小乔,一病而亡。世人以为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根据。以周瑜的战略家眼光,如果说诸葛亮有什么心理上的气人之术,他完全可以识破。周瑜之亡,恐怕只能怪其操劳过度,过劳死而已。天道是公平的,即使是周瑜那样的王佐之才,如果不注意身体也会早死。
透过耿弇和周瑜的发迹上位,可以看出,看中人,就要跟对人,而且对的人,追随要坚决,才能发迹。即使不是跟从孙权那样能当天下之主、一方诸侯的人,跟对一个在本单位内可以级级上升的人,也会有助于自己提升。
时空对话
看到耿弇和周瑜翩翩而来,真是历史上的一对帅哥啊。刚把夸奖的话咽回去,我就直截了当地问耿弇:“站队坚决,跟对领导这一上位术,是不是一种发迹之前的政治投机,并在投机正确后忠诚追随?”
耿弇一边整理一下身上的官服,一边郑重回答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投机其实是一种眼光。乱世英雄起四方,真龙天子只一人。在这种情况下,站队的对与错有时要靠一种眼光,有时则完全是一种运气。周瑜的同时代人,三国时的郭嘉舍袁绍而投曹操时,是舍大而就小,当时曹操的势力远不及袁绍,甚至险些被袁绍消灭。但最终郭嘉站对了队,保证了发迹,靠的是一种眼光。楚汉相争时追随项羽的范增虽然忠心耿耿,无奈他分析天下事头头是道,可项羽一句也不听,最终气得范增病死在回乡途中。范增是天下大战略家,但在站队问题上却不讲策略,只知站队却不能想办法让项羽听从正确的意见;而且动不动就生气撂挑子不干的作风,也缺乏辅佐者应有的风度。范增不应该不知道,历史上著名的逃亡者晋公子重耳,也就是春秋霸主之一的晋文公,十七岁时身边就拥有一批贤能之士,著名的如狐偃、赵衰、贾佗、先轸、介子推等。但由于国内政治斗争使然,这些人未等发迹就不得不在重耳43岁时随其出国逃亡。而且一直流亡19年,才得以重新回到晋国拥戴已经62岁的重耳当上国君。那么,范增为什么就不能把目光放长远,用耐心培养项羽?而非要与项羽这小子生气,甚至自己气死在回乡的路上呢?又为什么范增宁肯自己气死也不去投奔刘邦?”
这时周瑜接着说道:“你的这些问题,我当年在时光隧道中遇到范增时曾经也问过他。这位老先生当时老泪纵横地说:我是急啊,当时我已经七十多了,觉得来日无多,所以急于求成。但现在想想,欲速则不达啊。急于求成反而害了我,也害了项羽,却成全了那个刘邦。”说到这里,周瑜不禁黯然,他当年又何尝不是急于为东吴收回荆州,开疆拓土?结果急火攻下之下,劳累过度,一病而亡,可惜在他之后,东吴积极进取的劲头就小多了。
此时只听耿弇道:“看来急于求成要不得,可当年没有范增的急于求成,又哪来刘邦的天下,没有刘邦又哪来刘秀,没有刘秀又哪有我发迹的机会?”
“哈哈,历史的连锁”,周瑜大笑中与耿弇并肩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