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专利具有重要的地理特征,只有当专利拥有人意在某个市场范围内使用该技术时才可能申请该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专利(Grupp &Schmoch,1999)。因此,学者通常将位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所申请的专利作为国家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Feinberg&Gupta 2004;Grupp&schmoch,1999)。尤其是美国专利,因为美国拥有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发达的科技,企业在美国申请专利意味着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先进性。表4—4是G20国家除美国外在2010年获得授权的美国专利申请情况。该年共有111822件来自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专利获得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授权,其中来自G20国家(美国除外)的有90553件,占80.98%。日本共获得了44814件授权专利,占整个非美国拥有专利的40.08%,高居第一的显著位置。而中国则仅获得了2657件专利,占非美国拥有专利的2.38%,与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这2657件专利中有约60%是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等申请。因此,如果扣除这部分专利数,那么中国申请的美国专利数将减少一半以上。
(三)国际创新能力比较
科技进步必须依赖企业先进的技术来完成,企业才是技术进步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实力仅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企业必须具备国际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在美国这个全球市场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获得专利一直被视为企业国际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进入全球500强企业作为国家旗帜性企业,其数量也常被作为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指标。2010年中国(包括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共有54家企业入围全球500强企业。为了反映这些企业的国际科技竞争力状况,我们对比中国、韩国和美国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各自前10名企业近5年(2006—2010)在美国申请的国际专利情况。中国前10强企业仅4家企业拥有美国专利,共计72件,平均每家公司7.2件。韩国前10强企业有8家企业在美国有专利申请,共拥有58382件专利,平均每家公司5838.2件专利。美国前10强企业均有专利申请,平均每家企业1512.2件。
数据来源:美国专利商标局(www.uspto.gov)。
很显然,从以上3个不同方面的全球比较发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总量上我们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科技竞争领域,我们却落后较大,形成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倒挂”现象。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给我们造成了一系列的竞争弱势:从经济上看,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率低;劳动力便宜,收入较低,相当人群没有计提或者没有提足社会保障;通过能源低价和土地优惠,吸引外资,能源短缺、碳排放和空气、水等污染严重,社会成本巨大;某些跨国公司和国外其他技术所有者,利用手中的技术专利等,收取高昂的技术转让费,获得技术知识垄断利润。从国家安全看,航天技术、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国防技术、能源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等方面的落后,也给中国国家信息、防卫、国土海洋等安全,带来威胁。科技不进步,中国的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国家安全利益也无法保障。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当前面临科技进步的比较优势,这是未来中国科技进步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科技进步的五大比较优势
中国经济日益面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技术和创新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经济驱动的重要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因此,最直接的逻辑就是我们也要寻找路径跨越到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中去,和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具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进行竞争。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中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和环境,以及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向科技进步要发展空间和竞争力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迫在眉睫。本节中我们将从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科技进步的比较优势,这构成中国未来30年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条件。它们分别是:(1)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2)科技进步的成本优势;(3)科技进步的市场优势;(4)科技进步的民间科技人才优势;(5)科技进步的政策优势。
(一)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
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后发优势的讨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Barro &Xavier,1997;Frantzen,2004;Morris,1971;林毅夫,2004)。普遍的观点认为相对于本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发达国家只能在技术前沿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承担高风险进行技术创新。研究表明,技术研究99%的项目都是以失败告终,仅1%能够被产业化转化为经济价值。作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而用于投资技术创新,尤其是用于原始性创新的资本有限,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技术时会回避科技研发投入巨大,不确定性高的风险项目,所以具有后发优势。即便是发展中国家购买一些新技术会付出高额价格,但是相比整个技术的研发费用来说也不会超过30%,如果将失败的技术研发成本算上,那么购买技术的费用不会超过发明这项技术所有成本的1%(林毅夫,2004)。具体来说,这种优势导致作为初始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技术进步速度要比初始技术先进的国家快,从而经过一定时间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中国家将逐步改变和提升产业和技术结构,从而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历史上成功追赶上技术发达国家的例子均源于此,比如美国追赶英国,以及西欧各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东亚地区的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都是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行学习,追赶并在某些技术领域赶超了发达国家。而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1952—1957年为27.78%,1957—1965年只有8.24%,1965—1976年仅为4.12%。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科技进步贡献率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8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左右,上升到30年后的45%左右(周天勇,2010)。
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散布于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直观刻画中国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我们以美国专利数据库为例来探讨中国潜在的技术来源。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企业一般都不会在专利保护20年内缴纳专利维护费,因此,很多专利的保护期不超过10年便可以免费获得。这些技术在发达国家因为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相应的产品质量和先进性失去了竞争力,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大量的贫困阶层收入提高,他们也演化为中低收入阶层。以中国为例,到2020年将有一半人口步入中产阶层(Jonathan,2010)。发达国家现有大量技术将成为满足这个群体消费需求提升的重要技术来源,并转化为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注册的专利来看,如果以2009年为时点,从1970年起始到2009年,发展中国家企业总共可以获得的专利技术4553311件,而真正企业需要花钱进行许可引进的5年内专利仅为914173件,仅占整个可获得技术池内专利的20%,需要许可及购买的10年期内专利数为1826807,占整个可得技术的40%。约有33%的技术超过20年的保护期。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数据进行统计绘制(www.uspto.org)。
(二)科技进步的成本优势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研发人员。到2009年,中国已经拥有318万研发人员,研发人员总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在2010年中国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博士毕业生首次超过美国。同时,自1999年以来中国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人数保持每年30%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每百万人的研发人员数差不多是日本的2倍,是德国的3倍多,是英国的近5倍
(Wu Yanrui,2010)。丰富的研发人员为中国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国拥有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低廉的双重优势,为跨国企业在华的产业升级准备了充足条件。可以说,生产成本优势是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商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获得国外先进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之一。低廉的成本吸引大量的外商将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的最大制造中心。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5%左右,甚至只有巴西和墨西哥的1/4左右(徐玢,2010)。从劳动供给来看,目前中国约有2.5亿需要转移的农民,可利用的劳动力优势还会在中国继续存在,中国在传统产业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201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投资(FDI)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便是对这种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