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4129000000053

第53章 我们要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争,就必须把广大的人民造成“人山”(1)

时间:一九三八年春

事件:平原地游击战的“人山”理论

谋略:使民杨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

《尉缭子·制谈第三》中讲到:“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其意是说,能使民众奋勇争先地参加生产和投入作战,这样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民众参与战争的程度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这一客观真理。所以,我国古代兵学家和军事家,无不强调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荀子》认为:“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只有把民众动员起来,使其团结一致地对敌,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否则,纵然有商汤、周武那样有才的君主,也“不能以必胜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就是明显的一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身居三镇节度使要职而“阳有逆谋”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等人,乘唐朝统治日趋衰落之时,于范阳起兵反唐。对于这场旨在分裂国家,专事残杀劫掠的叛乱,人民群众一开始就以积极的态度站在反叛军斗争的前列。人民为了保卫生命财产,纷纷起来抗击叛军,有的给唐军送情报,有的参加唐军,有的自动组织起来,“多至二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与唐军并肩作战,保卫地方。如张巡坚守睢阳、颜真卿保卫河北等,都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加,这正是唐王朝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最后消灭叛军,取得平叛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徐向前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时,也十分注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善于发动和组织人民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所提出的“人山”理论。

1938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趁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之机,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南下,准备攻占徐州,进窥武汉。我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方针,使敌后游击战争进入到一个不仅向着山地,而且向着平原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时,党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形势,于4月21日,对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下达了发展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

(一)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当深入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广泛地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

(二)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斗争,秘密的抗日战争,只有在敌人统治的城市与铁道附近,才成为主要形式。

(三)根据上述的方针,应即在河北、山东划分若干游击分区,并在军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根据这一方针,朱德、彭德怀命令第一二九师主力与第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一部,迅速由太行山区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铁路沿线实施战略展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4月下旬在辽县西河头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具体的行动部署。会议决定全师主力以平汉铁路为分界线编为左右两路纵队,左纵队为“路东纵队”,以第七六九团和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九团及曾国华支队组成,由徐向前指挥,向冀南挺进;右纵队为“路西纵队”,以第三八六旅主力组成,由陈赓指挥,向邢台、沙河一带展开,配合“路东纵队”的作战行动。这一部署,以发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为重点,由此直接威胁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并有利于形成东接鲁西北,南进豫北的有利态势。因而,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

4月26日,徐向前告别了刘伯承、邓小平,率“路东纵队”由辽县出发,翻越太行山,横穿平汉路,经4昼夜行军抵达南富,与率先在冀南开辟工作的同志会合。

冀南平原地势坦荡,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为河北的主要产粮、产棉区。包括邯郸,邢台、巨鹿、南宫等34个县市,人口650多万,有着雄厚的战争资源。其实,对于冀南平原,深谋远虑的徐向前早有所图。徐向前曾向朱德、彭德怀和刘伯承提出过:“我们重要的是发动人民,使地方武装与敌对峙持久。现敌人不只很注意铁路(平汉路)西,路东亦然”。“我们在路西已可站住脚,目前应迅速将路东的基础建立起来”。在徐向前的建议下,第一二九师选派第三八六旅副旅长陈再道率领步骑兵6个连队组成了东进纵队去冀南,在南宫地区消灭了一些土匪、伪军等反动势力,站住了脚跟,并且力量再不断扩大。3月中旬,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又率骑兵团、重机枪连和马玉堂的地方独立支队开赴冀南,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徐向前初到冀南,了解到冀南的情况还是很复杂的。30多个县的范围内,敌我友三方犬牙交错,会道门组织及各色杂牌武装盘根错节,甚至利用民众的各种心理,对民众起到一些迷惑作用、分化作用和消极作用。其中,邯郸、邢台、威县、丘县、南和、临清等县城及其附近地区均被日军占领:枣强、冀县、衡水、武邑、景县、阜城为赵云祥的民军盘踞:南宫附近及枣强、冀县、武强、清河等地又有反动会门“六离会”活动。还有一些非敌非友的杂牌武装混杂其中,我八路军虽然占有南宫、巨鹿、武城、清河、广宗等县城及附近地区,但对民众的号召力,影响力都还不是很大,组织起来也比较困难,更谈不上团结抗日。正是由于所面临的社情条件不好,民众基础较差,所以,八路军在冀南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

针对这种状况,徐向前定下了“翼南根据地必须扩大”的决心。为此,他拟定了先在威县、临清、平乡交通线上打击敌人的作战计划。其理由是:第一,主力新到冀南,须积极消灭可能消灭的敌人,这样可以提高与树立八路军的威信,尽快提高人民与政府的抗日决心和信心;第二,部队多,活动地域小,如果不迅速扩大根据地,后勤供给将会发生困难: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冀南的复杂的社情、民情,都需要通过战斗加以整肃,打消敌人的嚣张气焰,让民众分清敌我友,这样才能迅速扩展冀南抗日的声威。

思想认识统一之后,5月10日,部队开始行动,第一个目标是打威县。战术手段是“袭点打援”。即袭击威县,吸引并消灭临清、平乡、邢台的出援之敌。但是,此次战斗没有收到预想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徐向前在制定计划时,反复强调此次战斗的主要之点不在攻城,而是在于打援,但在战斗实施过程中,由于打援部队处置情况不妥,当攻城战斗打响后,守城之敌自知力薄不支,当即派出信使出城去平乡求援。应该说,这正是徐向前实现“袭点打援”作战设计的重要一环。可是当敌人信使出城之后,却被担任打援的第七六九团给扣押了。此后又再没有采取其它诱敌出援的办法,致使打援计划落空。这次战斗的结果尽管不理想,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驻在威县的日军清水所部遭此袭击之后,非常恐慌,5天之后即弃城西窜;临清日军高桥部队和伪军高德林部也十分震惊,他们都先后逃往邢台,这使威县不攻自破,不战而获。

应该说,徐向前参加革命战争十余年了,但多是在山区转战,莲花山、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等都留下了他辉煌战斗的历程。对于山地作战的谋划,山地战法的研究,山地作战指挥,可说是纯熟自如,但到了平原开展游击战争,战场变了,冀南平原除了孤独的尧山之外,平沙无垠,林木稀疏,在这种环境中,一支弱小的军队,要以游击的形式坚持持久抗战,无山地作依托,无森林作隐蔽,既无处可“游”,也无法可“击”。所以,能不能坚持下去,怎样坚持下去,部队心里没有底,怎样开展游击战争,适不适应开展游击战争,干部脑子里也没有法。可见,不首先解决这些问题,冀南的局面就难以打开,更谈不上巩固和发展。于是,徐向前考虑最多、也是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提出的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方针。围绕这个问题,研究冀南平原的地形特点,了解民情状况,摸索敌人活动规律,回顾了以往开展游击战争的经历,总结前一时期山地游击战争的斗争经验,依据山地游击战关键是依托山地的本质特征,最后明确提出了在平原建造“人山”的著名理论,并深刻揭示了“人山”理论的科学依据在于战争的伟力存在于人民之中的历史唯物史观。

徐向前认为,开展河北游击战争,在中国的持久战与取得抗战胜利上,是有其伟大意义的。河北游击战争的展开,可以破坏日寇在平汉、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的交通运输,使日寇的资源掠夺、物资补充、兵力转移,陷于阻塞甚至是瘫痪的状态,使日军前线部队难以得到及时的补给,由此减消了前线的战斗力,达到“歼其无生,制其有生”的目的。还可以使日军利用中国人打中国人的阴谋归于泡影;而且在扩大抗日的阵地,充实抗日的力量和在供给抗日的资源上,对全国的抗战有极大的帮助。

徐向前对于一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疑虑和提出的平原游击战争问题作出了耐心的解释:河北的地形,除西北面的一部分是山地外,其余都是宽广无垠的平原地,如果单用战术上的眼光来看,游击队在平原上的活动,自然没有像山地那样多的地形上的便利,相反敌人的机械化的兵种或骑兵倒有较便利的条件了。因此,有些人怀疑在平原地开展游击战争,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说游击队既无山地依托与隐蔽,自然地形上的帮助是很少的,而人的两条腿又哪能跑过敌人机动的汽车或坦克车呢?不错,在平原地上进行游击战争,上面这些困难,确实是存在着的,但这仅仅只是困难,不能因此作出平原地无法进行游击战争的结论,否则必然会否认华北广大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这种观念,对于开展河北的持久抗战、扩大抗战的阵地,与充实抗战的人力、物力,是非常有害的。游击活动的依托,一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条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面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但游击队要自己能巩固和发展,并进行机敏的灵活的动作,其主要条件是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帮助,过去宝贵的经验,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周恩来同志说:“军队与游击队是鱼,而人民是水”。这个比喻是最形象、最贴切、最正确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