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4129000000036

第36章 以防守耗敌,为反攻创造战机(1)

时间:一九三四年七月

作战:万源保卫战

谋略: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

1934年春季,刘湘令川军连续发起第二期、第三期总攻。在东线,唐式遵令所部向红军发起了重点攻击,企图突破红军防线,直取万源、通江。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坚守红灵台、老鹰嘴、毛坪一线,不断予敌以重大杀伤,使唐式遵一筹莫展,叫苦不迭。他致电刘湘称:“职部当面左翼为老鹰岩,右翼为罗大湾,数十要隘,形如肝叶,昔王三槐据一线,附者数万,清兵相持数载,不得寸进,因罗斯举引导,清兵由保宁、南、巴进攻通江,破匪老巢,乃告崩溃,形势所关,今古同辙”。恳请刘湘从西线突击。但西线各路军阀各保实力,谁也不愿冒死突进。致4月底,刘湘的第三期总攻又告失败。东西两线的红军,共杀伤川军两万余人,逐步收紧阵地,主动放弃巴中、南江,形成了西起贵民关、经观光山、杀牛坪、得胜山,东至大西山、花萼山的防御体系。

但刘湘并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于是,又一次调兵遣将,其纠集了140余团的兵力,于6月下旬发起第四期总攻,企图乘红四方面军收紧阵地至万源一线时,集中力量将红四方面军一举驱逐出四川。因此,万源保卫战便成了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最终胜败的关键。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7月上旬,方面军总部在万源前线召开军事会议,研究作战部署。会上有人提议放弃川陕根据地,北进汉中,另找出路。徐向前不同意这种主张,他认为虽然红军的困难越来越大,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但红军战胜敌人还是有条件的。绝不能轻易脱离根据地。他说:“汉中那里我们去过,回旋余地不大,又没有群众基础,去那里有什么出路呀!现在唯一的出路是硬着头皮了,消耗敌人,待机反攻。根据敌人的进攻态势和兵力部署,徐向前判断敌人下一步进攻的重点将是万源。因此,要利用万源一线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实施决战防御!此时我军收紧阵地已经退至根据地的后部:东起万源以东的曾子坪,西至通江,北迄川陕边界的米他山,纵横不过百余里。根据地总面积由四万多平方公里缩小为一万多平方公里,回旋余地已经不大,再退就将被逐出川北,整个形势已经不允许红军再退了。但从另一方面看,我军坚守这一地区的条件也已经具备:战线缩短,兵力集中,背靠巴山,居高临下,依托有利地形和良好的阵地,终止敌人的进攻是完全可能的。敌人虽然气势汹汹,摆下一副非拿下川陕不可的架势,但后续无力,已是强弩之末。顶住和挫败敌人进攻的最后一个浪头,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战场形势。”所以,红四方面军转移至万源一线后,背靠巴山,在曾子坪、大面山、孔家山、南天门、火嵌子山、鹰龙山、云雾山一线构筑了一条长约400华里的半圆形坚固防御阵地。此阵地紧缩,战场空间有限,红军兵力却更加集中,地形更加险要,防御作战的经验也更加丰富。在一线主要防御方向上,从山脚到山顶,从山前到山后,构筑有数道至数十道战斗工事,形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部署。可以凭借这些坚固而完备的阵地,以少数兵力抗击数倍乃至数十倍敌军的进攻。这样,我红四方面军则可以少部分兵力与敌作战,主力部队便可以集中休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伺机反攻。这正是“兵因地而强,地因兵而固”。而敌人要对这样坚固完备的防御部署实施进攻,势必会克服山高坡陡,树深林密的不利,不得不节节仰攻,十分不便,由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最终必定以被挫败而告结束。另外,各路军阀面对如此易守难攻的防御部署,都不会去全力相拼,而各自有各自的保存实力的打算,只能会观望不前,使其刘湘的围攻是“人多而势不众”,“装备优而力不强”。万源保卫战之前,西线之敌因伤亡较重、兵疲力竭而对刘湘指挥的围攻取观望之势,止步不前。所以,西线敌我双方形成了对峙态势。因此,刘湘的主力部队既须照顾西线,向通江正面进攻,以维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路的士气;又须照顾东线,向万源发起进攻,以防红四方面军从城口出川东。可见,刘湘的兵力使用,实质是处于分散状态,顾此失彼,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上。

针对敌我双方上述的态势,总指挥徐向前在军事会议上,专题研究了战略反攻的作战方案。徐向前首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根据两次反击均未能达成转入反攻目的的经验教训,重新制定了新的反攻计划作战。总指挥徐向前指出:鉴于西线敌军虽弱,但敌我之间横亘着小通江对峙,加之山脉多是南北走向,易于敌人节节抗击,不利于红军实施反攻,更不利于向敌纵深发展,所以,在西线组织战略反攻,弊大于利,不会有所作为。而东线之敌虽人多势重,但遭我红军打击也最为沉重,多次受到重创。特别是在当前的态势下,我红军居高临下,便于我实施突破。一旦红军突破之后,则可以顺着山脉的走向直插敌人后方。对转为战略反攻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的作战方针,应该是“擒贼先擒王”,首先集中兵力,对东线之敌实施主要突击,歼灭东线之敌主力,粉碎第五路之敌的进攻,尔后再举兵向西,彻底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具体的战法是,依托坚固阵地及有利地形,实施坚守防御:在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之后,不等其重新组织力量,再次发起攻击之前,迅速乘机转入反攻,不给敌人以丝毫的喘息之机,一股作气全歼围攻之敌。徐向前最后强调到,反“六路围攻”现在到了决战防御的时候。战役开始以后,我军虽连续收紧阵地,放弃了大部分苏区,但这是敌强我弱的局势决定的,我军在战役指导上并没有发生错误,却实实地给刘湘及全川军阀以沉重打击,大大消耗了敌人的力量!其次,我军一退再退,正是为了长期消耗敌人后,于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转入突然的大反击,一战而胜。不久前,我们进行的西线反击不成功,只说明敌人还没到精疲力竭、一触即溃的地步,我军也没有到马上举行反击的时候。目前我们已经无处可退,敌人尚没有完全疲惫,那就要继续利用有利地形,继续消耗和疲惫敌人。我们要充分利用万源,这一最后一道防线,争取给敌人以大量的消耗,为最后的反攻创造条件!正如古兵法所说:“以守而待攻,复以战而乘敝”。既能以防御对付敌人的进攻,又能以进攻而乘敌之敝。与此同时,方面军为了统一部队上下的思想,还发出了“紧急关头、准备反攻进行决战”的号召,明确指出:“现在是我们的紧急关头,是消灭刘湘的决战关头。”并要求部队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广泛开展战场练兵,熟悉阵地配置、熟悉战场环境、熟悉防御战法,进一步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各部队要充分依靠群众和发挥地方武装的作用,全力做好反攻的准备,誓与围攻之敌决战到底。

革命战争是民众的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要独立支撑如此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徐向前深深知道这一点,就以运输为例,由于川北山势险峻,河川狭窄,走车行船极为不便,任务是异乎寻常的艰巨。红军作战所需大批粮食的运送,弹药的供应,伤病员的转移,无不靠人力背、抬、挑。两山之间,看去近在咫尺,但从这个山顶走到那个山顶,就得从日出走到日落。没有大批的人力从事运输保障,仗就没法打。徐向前在前线指挥打仗,经常关心后方的动员工作。要保证前线作战的胜利,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要动员男女老少齐出动,从前线到后方,从东线到西线,形成了一支日夜奋战、川流不息的运输大军。据不完全统计,仅反“六路围攻”中参加运输的群众,即达100多万人次。他们和红军一起,为保卫红色政权而战,这是红军战胜敌人的根本保证。

红军主力开始向东线转移,在万源一线形成了新的防御部署,依托万源周围的有利地形给敌以大量杀伤,为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7月中旬,果然不出徐向前所料,敌人开始了以万源为主要目标的全线猛攻,妄图以此再能完成已经失败的第四期总攻计划。敌人的第一路向川陕边界的两河口推进,计划遮断红军入陕的道路:敌第二、第三路以德汉城为主要进攻目标:第四路和总预备队一部以竹峪关为主要进攻目标;敌第五、第六路协力进攻万源,企图攻占万源及其以西一线。在上述诸路进攻中,仍以唐式遵的第五路担任主攻。这样,一场以万源前线为重点的激烈而重要的攻防对抗便开始了。我红四方面军决定利用万源附近地形特别险要,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与敌展开坚决抗击,力争给敌以大量的杀伤,彻底粉碎敌人驱逐红军于川境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