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18岁爱别人,28岁爱自己(爱情卷)
14128200000024

第24章 谁说婚姻糟蹋了爱情(3)

“我一画出来,大家不就知道了嘛!”

幽默是亲子沟通的桥梁

很多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是一件困难的事。要么是自己说半天孩子没反应,要么就是刚说一句就被孩子反驳个不停。但是,如果尝试做到以下几点,培养起亲子间的幽默能力,那么沟通将不再困难。

1.欣赏孩子的智慧

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年龄尚小,阅历也浅,在知识和智慧上远远不如自己。

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的智慧不容小觑,他们往往有着惊人的联想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肯定他们的能力,甚至是小聪明,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

2.重拾童心

人说“童言无忌”,这是孩童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想要获得亲子幽默,就需要放弃成人的思考模式,学会从孩童的思考角度去想问题,让自己也保持一份童心。只有融入充满童趣的世界,父母才能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并懂得欣赏孩子的幽默。

3.积极参与儿童活动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仅在娱乐,更是在学习和成长。在跟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放过任何语言交流的契机,因为在玩耍中最容易碰撞出幽默的火花,为亲子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运用孩子的语言

像孩子那样使用具体形象的话语,进行生动的类比,父母就能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此一来,不仅拓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使沟通更具趣味性,让孩子愿意听你说话,跟你交流。

不要和你认为只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结婚;而是要选择你认为没有对方你就无法生活的人。

谁说世上没有好夫妻

文/晓燕

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情感压力越来越大。出轨的,出柜的;不婚的,滥交的;丁克的,超生的……似乎比比皆是。而那个最著名的“围城”论断,就像一个预言,一直在情侣和夫妻间徘徊: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

前几天我迎来了一个22岁的女子。她和男友已近谈婚论嫁,但是她现在有严重的婚前恐惧。她问我:我想结婚,但是我所有的朋友听说这个消息后都劝我不要结。她们讲的那些婚后争吵简直让我不寒而栗!你说,我该怎么办?这世上难道就没什么好夫妻了?

我能够体会她的心情。实际上,我想年轻男女(同样也适用于不年轻的男女)都会有这种莫名的恐惧:我们从朋友、亲戚乃至电视里听了太多的婚姻爱情不快了。但是,我告诉她:首先,并非世界上就没什么好夫妻,我和我先生过得就很不错。

她听了有些不快,说:这是特例。我就告诉她:你听到的那些可怕的事,其实也都是个案。

电视是大众媒体,如果每天都报喜不报忧,很快就没有人看。所以爱情肥皂剧里总会以婚姻不幸福作为主题。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们往往喜欢从悲剧中汲取力量,这是人性。就像教训都是从失败中取得的一样。

其实生活里如意与不如意的事各占一半,只是我们会更喜欢去谈论那些不如意,就像婚姻和爱情。很多人都在夸夸其谈,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对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有所帮助,其实大多数时候这种出于善意的举措却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她点头承认了人际关系上的疏漏以后,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不结婚,是不是就没这些烦恼了?

我问她所谓的不结婚,是指不领证,还是指不交男朋友?她说,不领证。

现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看淡那张小红纸。的确,它的作用在生活里越来越小。两个人只要生活在一起,总是会产生种种纠纷。所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领不领证,而是如何让自己与另一半的感觉合拍。

那我怎么知道是否合拍?我不接受婚前同居。可不结婚我们就不会住在一起,不住在一起我就不知道我们是否适合结婚。这个结婚对象的标准也太难为人了吧,她紧接着提出疑问。

很好,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我知道所有问题的起因都集中在此:他(她)究竟是不是个好的结婚对象?

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合适的结婚对象,最重要的不是同居于否——尽管同居时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一些双方个性上的问题。重要的在于:你是不是离了他(她)就过不了?

不要轻易决定放弃。不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如果保持单身,那么消极沮丧的情绪很有可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表现。毕竟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可以提供一个人极大的心理支持和救助。

曾经有段话让我印象颇深:不要和你认为只是可以一起生活的人结婚,而是要选择你认为没有他(她)你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这样的人从来没有出现,也必须坚持你的看法。

其实很多人在选择爱侣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通常都表现为把对方想得太好。人们惯于使自己停留在“安逸区”之内,所以会情不自禁地美化爱侣——换一个人总是新开始,会有风险。美化,通常都是把自己心中的一些标准强加给对方。例如说“爱干净”、“勤劳”、“有担当”等等。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对方的期许不同。但多半时候,这些期许会落空——世上从没有一个十全十美如你想象中的人。

所以话题又绕回来了。增加了解,降低自己的心理期望值,是婚前乃至婚后都要做的攻克。对于那位22岁的来访者,我的建议也同样如此——已经听了那么多的劝诫,提前知道了婚姻不是万能药,为什么不尝试加深双方的了解,充分发挥爱情的潜力呢?

爱要坚毅勇敢,但如果缺少了柔软的语言,它就变成硬邦邦的雕塑。

雕塑不温暖

文/范文勇

访谈节目,一位老太太在控诉老伴这么多年从未说过一句贴心话,声泪俱下,让人心酸。一辈子相濡以沫,必然是有沉甸甸的爱作为基础,但拒绝表达让对方的心田渐渐干涸。相爱一辈子,期待一辈子,痛苦一辈子,问题就在于有爱在心口难开。

这让我想起一次自己的咨询经历。

那是一场家庭治疗的讲座,我要通过现场扮演雕塑的方式,让学员把家庭中的情感关系表现出来。这时候一个学员举手,希望我能给她的家庭做一个雕塑。一般说来,在尚未预热的情况下,学员问还是很陌生的,此时不会有人愿意展露家庭关系。所以,她的热切多少让我有点儿惊讶。

这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士,个子不高,衣着活泼,给人很有精力的感觉。而跟她一起默默走上台来的是她的丈夫,身着灰色休闲西服,一表人才,面带微笑——他们是一个结婚几年但还没有孩子的家庭。

我们的雕塑开始了,女士可以邀请在座学员来扮演家庭图里的成员,只要她觉得他(她)的感觉很像要扮演的那个人。于是,女士开始挑选了:首先是她自己的扮演者,一个同样干练的女士,姿势是蹲在家庭的一个角落里,抬着手,仰着头,做出指责的姿势。然后,她的父母和姐姐也都有了扮演者,他们都围绕着她,集中在那个角落附近。她的丈夫则背对着这个角落,和她的公公婆婆围成了另一个三角形,默默对峙着。

雕塑已经完成,我们开始对家庭成员逐个访谈。

女士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对家事从不过问,几十年里很少对妻子说上几句贴心话。而女士的母亲则默默忍受,将所有的精力与爱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庭。这位女士走到“母亲”面前的时候已经泣不成声,许久,她才用颤抖的声音对“母亲”说:“您这辈子真的太不容易了,对父亲那么好,但他却很少关心你。”说着,她紧紧地拥抱了“母亲”……后来,女士又走到公婆面前,她指责公公只会喝酒,在家里表现得自私冷漠,对别人从来都是不管不顾。而当她走到婆婆面前时,她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怒火,几乎用咆哮的语气告诉面前这个“恶婆婆”:“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凭什么处处挑剔我?”——显然,这是她藏在心底许久的话。

最后,这位女士面对着的是她的“丈夫”。她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丝毫感受不到你的爱。”

她告诉他,自己在家里备受压迫,常常无端遭到婆婆的指责,但丈夫却从来没有问过她是否委屈,更别提为她说句话。她告诉他,自己常常在夜里偷偷哭泣,有一次实在太过压抑,甚至用刀划伤了自己,而他却一无所知。

她还告诉他,她很希望像恋爱时那样,能够听到他的甜言蜜语,感受到他的温柔呵护……

真正的丈夫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在现场所做的一切,看到妻子流泪时,他抽出纸巾递了过去。他的眼神里满是包容、支持和默默的爱,但是,从头到尾他却一句话也没说。

显然,这种“沉默的爱”是他们三个家庭的男人共同的表达方式:女士的父亲从来不表现出对妻子的关怀,女士的公公对妻子也是冷漠木然的,而女士的丈夫更是深沉缄默,让她几乎感受不到一丁点儿爱。

作为咨询师,我不得不请丈夫谈谈对这次家庭雕塑的看法。令在场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丈夫对妻子说:“你的委屈其实我都知道。”妻子再次哽咽起来:“你都知道,但你就是不说!”丈夫低下头,沉默了。此时,我站到丈夫的背后,把手抚在他的肩上,请丈夫对妻子复述我说的话:“我知道你在家里受到很多委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也希望能帮助你……”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话,甚至没什么语言艺术可言。但是,话刚出口,妻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眼眶里仍然泛着泪,但是表情却柔和了很多,身体也明显放松了下来。

爱要坚毅勇敢,但如果缺少了柔软的语言,它就变成硬邦邦的雕塑。只有把爱说出口,把心情表达出来,爱才能变得活灵活现,滋润彼此的心田。

这个人是不是我的匹配最佳值?眼前这个没有钻石的“王老五”能不能给我幸福的未来?步入婚姻殿堂,是否意味着他能前尘尽弃,从此只爱我一人——只有在婚姻面前,我们才会发现,爱情正在经受史无前例的考验。

婚姻在左,爱情向右

专家/张怡筠

采访/李玲

婚姻是建立在理智上的冲动

每个女孩儿都有一个浪漫的幻想:穿上洁白的婚纱,做天底下最幸福的新娘。而我的这个梦想,看起来已经触手可及了。

男友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经过了六年的磨合,已经算是心有灵犀了吧。

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把他当成一家人,这辈子非他不嫁了。但是,就在最近,他向我求婚,我却踌躇起来,心里居然不断冒出这样的想法:他是不是最适合我的那个人?我应不应该跟他结婚呢?

张怡筠:不少女孩儿都有跟你类似的心态。本来对婚姻很憧憬,但是好事将近,却在红毯这端裹足不前,生怕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一旦义无反顾地走进去,就陷人万劫不复之地。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突然变得不自信了。更重要的是,现今社会的离婚率居高不下,更令人对婚姻缺乏信心。因此,即使情话令人心动,却也无法让人放心地行动。

对于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与其混沌不清,凭感觉做主,不如试着理出些头绪来。我觉得,心理学家史坦博格对爱情所持的观点是很值得推荐的。

史坦博格认为,爱情包括了三个因素:亲密性、热情以及承诺。所谓“亲密性”是爱情的情绪因素,指的是两人彼此了解而感觉亲密的程度。“热情”则是爱情的行为因素,是指对伴侣产生希望“形影不离”的亲近需求,是想和对方发生亲密关系的感觉。而“承诺”则是两个人都有“天长地久”的意愿,想长久地去经营这份感情,这是爱情的认知因素。

如果两个人的情感中,包含了以上三种因素,那么恭喜你,赶快去挑选结婚礼服吧——即使现在心里有一点儿小彷徨,相信只要经营得当,日后的二人世界应该是很精彩的!

大部分情侣都能做到这种“完美结合”吗?如果做不到三种因素俱全,是不是就意味着婚姻潜藏危机呢?

张怡筠:对于大部分情侣来说,这三个因素中可能只有两个或一个具备。

这是正常的,你也不用为此太过担心,这并不表示你们的婚姻就不能维持。

事实上,我们看看周围亲朋好友的婚姻,有很多都算不上“完美”,但是他们的婚姻一样维持了几十年。当然,其中有的婚姻越来越好,有的却每况愈下。

这是因为人的感情会起变化,情感三因素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在不同的阶段,这三种因素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此消彼长的结果就会影响到两个人之间情感的状况。

比如有些人在结婚之初,情感三因素全都包括了,但过上一阵子,也许“热情”消失了,也可能由于彼此接触的事物不一样,思想不搭界,话也谈不到一块儿,“亲密性”自然也就慢慢消退了……对于这种改变,如果双方都认为并不重要,那么它对婚姻的影响就不会太大,婚姻仍然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如果其中一方或双方都不能接受这种改变,那么婚姻就会危险了。

其实,婚姻是否能够维系,还是要看双方的“情感需求”是否排序相同。因此,建议恋爱双方在论及婚嫁之前,最好先仔细想想在自己的情感需求中,情感三因素的排序是怎样的。如果两人对情感三因素的需求顺序一样,那么两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做得很完善,婚姻就比较容易经营下去。相反,如果两个人对情感的需求顺序完全不一样,则两个人之间的配合程度可能不高,那么就需要三思,不要贸然行动。

掌握了以上的原则,当你听到对方问:“亲爱的,可以和我结婚吗?”你就比较容易决定是不是该与他一同走上红地毯了。

幸福往往迷失在犹疑之中

以前我总以为,婚姻是爱情的圆满。但现在,就在我马上要结婚的时候,却突然对这个观点产生了疑惑:婚姻好像使爱情更受考验,而且结婚之后面临的挑战似乎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