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127900000028

第28章 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准则(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伦理道德一直是维系社会稳定,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动力。它能增进入际情谊,润滑紧张关系,促成和睦相处,达到共同进步。

在中国这个“礼义之邦”,伦理道德曾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道德品质是评估人的价值的最高标准以至唯一尺度;道德政治是社会政治制度的理想形态;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最高标志;道德境界是人人神往的理想人生境界。一切从道德出发,一切只是为了道德。这种道德至上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尚书》中就已经提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以整肃道德规范作为社会政治的首要大事,并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皇天上帝只保佑道德高尚的人。

《左传》则指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成就美德、垂范后世为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以道德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孟子更提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的著名论断,认为道德品质是每个人天赋的、不可否认的内在价值,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尊贵所在。

苟子进而指出:“天下之要,义为本”,“以公义胜私欲”,“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认为道德规范是治国安邦之根本,道德修养是安身立命之关键。

《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主张道德修养是人类立身之根本途径,全部学问之核心内容。

此外,还有西汉董仲舒的“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北宋程颐的“损人欲以复天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南宋朱熹的“天理存则人欲亡”,“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这些思想内容只是从中国道德至上主义的海洋中撷取的一小滴水,但我们从中已经能够看出此海洋之浩瀚雄浑。

《周易》的伦理道德思想即是此汪洋大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虽然最初是占筮之书,但它至晚到春秋时期便已被许多人看作是劝善惩恶的道德教化之书,我们在第三章第一节中看到的穆姜筮例即是明证。《易传·系辞上》日:“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是有大才德之人用以崇尚道德、拓广事业的重要经典,“崇德”居首要地位。《易传》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阐发了《易经》的道德意蕴,如“果行育德”、“懿文德”、“畜其德”、“自昭明德”、“反身修德”等道德修养思想,都是《易传》在《易经》的启发下得出的。

安身,以崇德也”。意思是说,精研宇宙万物之理以达到神妙的境界,是为了经世致用、服务人民;而人类利用自然以供自己享用从而使身体安泰舒适,乃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道德水平。在《周易》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及社会的道德水平,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都应该是为道德高尚的人服务的,这便是北宋哲学大9币张载所谓的“《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清代易学家焦循则明确提出:“夫《易》者,圣人教人改过之书也”,认为《易经》的卦爻象、卦爻辞以及孔子之倡明《易经》,其目的都在于引导人们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周易》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有以下七点: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刚健中正,柔顺宽厚,忠贞诚信,恭敬合礼,谦虚忍让,谨慎戒惧。概言之,则可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仁义为纲,诚敬为本,刚柔并济为基本原则。

一、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易传》继承了儒家创始人孔子“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的道德主张,提出了自己“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的核心道德命题。《易传·说卦》日: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这就是说,圣人创作《易经》的目的,乃是为了顺应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以建立阴阳刚柔为本的天地之道和仁义为纲的人伦规范。那么,仁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易传》并未明确说明,它只是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圣人之大宝日位。

何以守位?日仁”;“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结合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孟子说的“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礼记》说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仁”是一种源于血缘之亲、本于尊重他人的博爱情怀,一种内在的崇高道德境界;谁能达到“仁”的崇高境界和博爱情怀,谁就能成为稳居高位的众生统帅。而“义”是维持社会秩序辈为主要内容,是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核心行为准则。概言_之,仁是天下人共同神往的崇高道德境界;义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合宜道德制度。对于那些不具廉耻仁爱、敬畏正义之德的“小人”,“义”有禁止、杜绝其不义行为的作用。仁是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义是社会的层次性和秩序性,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张力,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而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符合义的规范,就已臻于人生的理想境界了。

《周易》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义”的规范,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道德修养过程:要“蒙以养正”,从小就开始养成正义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要“惩忿窒欲”,历经控制自己七情六欲,使之合乎道德规范的长期艰苦磨炼;要时时以“养正则吉”警醒自己,自觉抵制邪恶的诱惑和侵染,逐渐培养一种强烈稳固的正义感,如此,则将永获吉祥;要“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从历史上有才德之人的言行中畜养道德智慧;要“反身修德”,常常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要“自昭明德”,“懿文德”,“居贤德善俗”,应使自己的美德善行如日月经天,以感化民众,改善风俗;要“刚健中正”,胸怀磊落;要柔顺宽厚,“含弘光大”,坦荡无私,心系天下;要忠贞诚信,恭敬合礼,及时进德,“非礼弗履”;要“以虚受人”,谦虚忍让,谨慎戒惧,敬畏无妄。

历史是公正无私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去不返。但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金子就会永远闪光。的确,当我们蓦然回首,看到中华古老文明的智慧宝典《周易》,看到《周易》的这些道德主张时,我们怎能不为之惊诧?怎能不为之慨叹?为之惊诧的是,中国古老经典《周易》的道德思想对两千年后的当今全人类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大借鉴意义;为之慨叹的是,《周易》的这些闪光思想很长时间以来却被无知地忽略了,以至于造成当今我国道德问题严重得触目惊心。

试想,如果我们能够“蒙以养正”,还会出现这么多受宠不惊、自私狂妄的“小皇帝”、“小公主”吗?如果大家都能仁爱为怀,主持正义,还会有那么多见死不救、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丑恶现象吗?如果大家都能“反身修德”,知道“养正则吉”,还会有那么多人脸不红、心不跳地拼命做着丧尽天良的“生意”吗?如果大家都能“自昭明德”、“居贤德善俗”,还会有那么多传媒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前口出狂言、大放厥词而置新闻道德于不顾吗?如果大家都能“刚健中正”、光明磊落、“含弘光大”、胸怀坦荡,还会有今日自私之风甚嚣尘上的后果吗?如果大家都能“惩忿窒欲”,敬畏戒惧,还会有当今全世界屡禁不止、猖狂蔓延的吸毒、色情、赌博、贪污吗?还会有当今由于人类自私狂妄、一味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一系列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吗?如果……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现实如此严酷。所幸的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们唯有迅速警醒,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充实自己,以高尚博大的道德情操陶冶自己,把自己的全部才智奉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把自己的个生命奉献给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中国和人类才会有无限希望。

二、刚健中正

卦。《易传·说卦》指出,作为八经卦之一的“乾”卦,其为“健”,象征天、圆、君、父、玉、金、冰、大赤、良马等事物。《易传》就此发挥说,“乾”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最初阳气,它纯粹至精,“刚健中正”,生生不息,永远亨通。《易传》进而主长,人也应效法“乾”的这些美德:像“乾”不断创造事物一样随有为;像“乾,,纯阳精粹一样纯正无邪;像“乾”生生不息样“自强不息”;像“乾”对待万物一样中正无偏;像天无所不包一样胸怀天下;像君、父对待臣民、子女一样公正无私;像金、玉一样精纯不杂;像大赤一样乐观热情;像千里马一样雄健放;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此种“刚健中正”之大德,无疑是《周易》最推崇的绝好美德,是仁义之德的主要内容,是其他美德的大根大本。因而,它是我们最应汲取的道德营养。

“刚健中正”可使我们光明正大,气宇轩昂,襟怀磊落,雄健豪放。它让我们在万事顺遂时不是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再接再厉,继续奋进;在身处逆境时不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坚韧不拔,乐观进取;在事业上刚健有为,努力创新;在生活上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在为人处世时光明磊落,潇洒豪放在看到邪恶时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在任何时候都“独立不惧”,坚守立场,以至“致命遂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正是这种“刚健中正”的美德,铸就了中华民族充溢乾坤的浩然正气,筑成了炎黄子孙刚正不阿的撑天脊梁。孔子“文不在兹”、孟子“舍我其谁”的伟大抱负;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孟子“至大至刚”、“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浩然之气”,《易传》“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确乎其不可拔”的坚强意志;苟子“制天命而用之”的非凡气魄;《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的“至诚”境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的《正气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些都可谓是“刚健中正”的历史闪光,是中华民族的永恒希望。

三、柔顺宽厚

《周易》认为,有刚无柔、只健不顺、有动无静、只进不退,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自然和社会变幻不定、纷繁复杂要求我们刚柔并济,健顺合宜,动静随时,进退有度。《周易》在提倡“刚健中正”的同时,又主张柔顺宽厚,认为二者应相辅相成,以达到在繁杂现实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之目的。

《周易》中与“乾”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另一个卦是“坤”卦,它由六个阴爻构成,是谓纯阴之卦。《易传·说卦》认为,作为八经卦之一的“坤”卦,其性质为“顺”,象征地、母、釜、母牛、大舆、文采、大众等事物。《易传》就此发挥说,“坤”是成就宇宙万物的最初阴气,它与“乾”共同生成了宇宙万物,就像母亲和父亲共同生育子女一样;“坤”柔顺处下,“含囊弘光大”,宽厚善容,“德合无疆”。《易传》进而主张,人也应效法“坤”的这些美德:像“坤”顺承“乾”而成就宇宙万物一样柔顺谦卑;像“坤”内蕴成就万物之元气一样“含弘光大”“德合无疆”;像地承载万事万物一样宽厚博大,“厚德载物”像母爱一样坦荡无私,胸怀宽广;像釜无所不容一样虚怀若宽容一切;像母牛、大舆载物前进一样忍辱负重,柔中有刚。这种“柔顺宽厚”的德行,即《中庸》所谓的“宽裕温柔,足以有容”,是与“刚健中正”相辅相成的一种美德。只有刚柔并济,合宜,才能无往而不胜。

《周易》认为,刚健中正与柔顺宽厚是两种相反相成的行为鲂式与道德品质。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特定的现实情境而决定用刚健中正还是用柔顺宽厚。而用柔顺宽厚的目的还是为了培育、体现刚健中正之美德。因而刚健中正更多是指一种内在的道准则,它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因而不可变化不定,随风而倒,而应“立不易方”,永保本色;柔顺宽厚则更多是指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它需要随机应变,因时制宜,而不可顽固不化,执著到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柔内刚”、“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易传·文言·乾》日: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