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著经大传
14124900000041

第41章 读书方程式:“跪着读”、“站着读”与“飞着读"(4)

“宁戚是卫国人,出身卑微,很有才学,但不被任用。他听说齐国相君礼贤下士,便慕名而来,给人家放牛于阻云山下。有一天,管仲率军经过那里,见他短褐单衣,破笠赤脚,叩牛角而歌,气度不凡,就派人送给他些酒食。他吃完酒食后想见见管仲,但相君的车子已经走远,于是让送酒食的人给管仲捎了一句话:‘浩浩乎白水!’管仲听后不解其意,管仲的爱妾颇有才学,解释说,我听说古代有首叫《白水》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子召我,我将安居?’我看这个人想当官。于是管仲马上停车,把宁戚召来,并详细了解了宁戚的身世,考察了他的学识,发现这是个人才,决定向齐桓公推荐他,还给宁戚写了一封荐举信,让宁戚在那里等候很快就要途经此地的齐桓公。”

“三日后,齐桓公乘车将近,宁戚还是那一身穿著,毫不畏避地站在路旁,又敲着牛角唱起来:‘南山灿,白石灿,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胫。从昏放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觉得他唱的歌是讽刺时政,便让左右把他拥至车前查问。桓公说:‘当今天子在上,我率领诸侯宾服于天下,百姓乐业,草木沾音,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这不是讽刺是什么?’宁戚说:‘我虽是一介村夫,没见过先王之政,但曾听说尧舜之时,十日一风,五日一雨,政和民顺,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而现在你用兵不息,劳民伤财,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尧舜不知要差多少倍?你现在却自吹自擂,真是不知天下有羞耻二字!”’

“桓公听后脸色大变,喝令斩之。临刑时,宁戚面不改色,毫不畏惧,仰天日:‘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现在我宁戚算是第三人了。’宁戚敢把自己放在直谏者之列,使桓公改变了念头,让人给宁戚松绑,并说:‘我这是随便试试你,你确实是好样的!’宁戚这时才从怀中掏出了管仲写的推举信。”

“桓公拆开信,只见上边写着:‘臣奉命出师,行到阻山。得卫人宁戚。此人非牧竖者流,乃当世有用之才,君宜留以自辅。若弃之使见于邻国。则齐悔无及矣!’桓公看后问宁戚,为什么不早点把管仲的推举信拿出来?宁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若讨厌直谏者而喜欢吹牛拍马之徒,我宁肯死,也不会拿出推举信的。’桓公觉得这个人不仅有才,而且也很有骨气,便车载宁戚而去,当晚就准备封宁戚爵位。这时有人提出,卫国离齐国并不太远,最好先调查之后再决定是否重用。桓公说:‘这人有廓达之才,不拘小节,恐怕在卫国难免有小的过错。调查回来他的一些材料,提升他就显得不光彩,不提又十分可惜。’于是就在灯烛之下,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

打鼓听声,听话听音。李耳从太史严讲的这段故事中,已听出了些名堂。太史严这是在旁敲侧击,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想请他到周朝去,只不过是在这里绕圈子。看他还有什么绕的?李耳没有言语,只是静静地听着。

太史严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讲了这个故事,见李耳无动于衷,于是决定再用重槌敲响鼓,不信就敲不开李耳的心扉。于是,太史严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朝一块大石头狠狠敲了几下说道:“李耳先生,不知您听说过没有,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从楚国换回了有用之才的百里奚,给他辅政,您既然研究楚史,不可能不知道吧!”

李耳瞪大眼睛想了想,说:“对秦国的历史,我是一无所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百里奚的事,似乎有点印象,但具体情况不详知,就请您再讲讲。”

太史严用重重的目光,看着李耳讲了起来:

“百里奚是虞国的奴隶,很有才能,不甘埋没,可是求仕无门,快四十岁了,不得不离开老婆和幼小的儿子,去齐国谋出路。他在齐国的境遇比本国还糟,于是又到了宋国,沦为乞丐。幸亏遇到蹇叔,在蹇家放牛,才不致饿死。蹇叔的经济情况也相当拮据。他虽然很器重百里奚,却也帮不了大忙。后来百里奚见在蹇叔这里停不住,又到京都王子颓家里当家臣,仍不得重用,又返回了虞国,在别人推荐之下当了一名大夫。可在他外出流浪时,家里的妻子和儿子因贫困不堪,早流落到他方了。虞君贪财,不听百里奚劝阻,被晋国所亡,百里奚成了‘阶下囚’。百里奚不甘心再度沦为奴隶,辗转逃到楚国。楚人把他抓了起来,派他养牛,严加管制。”

“秦穆公正想罗致中原智士,派人四处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得悉已流落楚国,幸而未受重用,就打算派使臣带礼物去迎接他。公孙枝说,这样一来,楚王反倒不会放他出来。他建议派个得力的人带上五张羊皮去赎他,就说此人原是秦国奴隶,犯罪在逃,要求引渡。秦穆公派人照办,不久果然将百里奚弄了回来。秦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

李耳听着太史严讲的五张公羊皮换百里奚的故事,一方面为秦穆公的雄才大略所感动,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机遇对一个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一旦机遇来临,抓不住它,就会一闪而过。过去了,再想抓住它,那就困难了,后悔也来不及。他被“重槌敲口向了鼓”,几次不安地站了起来,然后又坐下,终于张口对太史严说道:“您这次千里而来,我不会叫您的愿望落空。至于去不去京都,您看看我的笔记,觉得可以胜任,那我就去;不能胜任,我仍留在此地隐居。”

太史严刚才脸上的皱纹一直绷得紧紧的,听了李耳这句话一下舒展开了。“我今天能把您请动,算是一大幸事。您到京都去,完全能胜任。《陈国吏》我已读过了,觉得它写的非常好。还有您说的读书笔记,子产也给我说过,我是相信您的笔力的。现在周朝就缺少像您这样的人,希望您到了京都后,在不久的将来,能写出一大部周朝史来。”

“我恐怕不能实现您的厚望。”李耳说,“我之所以动了心,是觉得隐居在这里,读书的资料太少了。我想周朝的读书资料一定很多,在那儿我可以更好地学习。”

“这方面能满足您的要求,”太史严说,“既然您答应了去,我就把那里的情况向您作个简单介绍。我们主要是掌管周王朝的文献典籍,与文献管理相关的有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太史掌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典;小史掌国家的历史文献;内史掌各项有关具体政策的文本;外史掌四方各诸侯国的历史文献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各项法令。图书管理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某些重要文件都制作了副本并加以收藏,正本藏于六宫(主管六个政府部门的长官),副本藏于太史,也就是我们的图书馆;二是将一定时期的文献的名称题目汇编在一起,并予以颁布。我看您去后,先担任外史,外史的职责之一就是将周朝政府收藏的文献典籍的名称题目颁发到各诸侯国去。至于怎么编法,那就要您去作了。您看行吗?”

“那我就去试试吧!”李耳已站了起来朝前走,对太史严说。“走,到我隐居的地方坐坐,也把您的湿鞋换换。”

“我就不用去了。”太史严从溪中拖出双脚,“鞋湿了没有关系,走起路来凉快些。先说说您何时去京都,我再派车来接您。”

“车,您就不用派了,我这人不喜欢兴师动众。我先把隐居的地方收拾一下,再向家里人告诉一声,就到京都去找您。”

“好,咱们就这样说定了。”太史严紧紧拉着李耳的手,“我在京都恭候您!”

“庶民不需要恭迎,我悄然去就行了。”李耳把溪边。刚才脱下的干鞋捡起来递给太史严。“您还是换上我这双干鞋走吧,湿鞋是会走坏脚的。”

“行!”太史严脱下脚上的湿鞋,把脚伸到李耳递过来的干鞋中,“嗨,正合适。咱俩以后要穿一双鞋,走一条道了。”

“还需要老先生以后多提携,我做的不对的地方,希望您能多指出来,”李耳穿上了太史严的湿鞋,“也好让我改正!”

“好,那我就不久留了。”太史严挥手向李耳辞别,朝前走了。

李耳望着太史严的背影,不由得问自己。今天这是怎么了。主意改变得这么快,但说出去的话,就要算数。他朝隐居的地方收拾东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