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做人资本总集(精华本)
14124000000054

第54章 资源整合(5)

温和的性情表明一个人极富涵养,非常成熟,对人和物都有全面的看法。而与之相反的品质,比如急躁、易怒、不安、尖刻、锋芒毕露等等,都说明一个人离高尚的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助益,从而也较难获得成功。成功者在性格上的特点往往是在任何复杂问题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烦躁不安的情绪所支配。即便他们受到了恶意的攻击,他们也能泰然自若,因为他们知道温和与泰然是对付恶意攻击的最好办法。当他们的观点看法被人彻底否定时,他们也能耐心地听取别人的看法,而同时保持一种友好的姿态。

在一切场合,都要做到性情温和、彬彬有礼,这会为你奠定成功的基础。在令人愉悦的个性中,我们绝对找不到傲慢、自大和唯我独尊的影子。愤怒没有任何价值,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愤怒。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躁不安,急躁不安也不会给你任何助益。成功者有一颗充满信心的头脑,但他们一般也有一颗谦恭的心。在任何社会,我们都找不到全智全能的人。在现代社会,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复杂相比,尤其微不足道。所以,每个人都会在很多领域是知识上的盲人,而谦恭使得你无须掩饰你的无知与缺陷,它反而会使你增添魅力。

(4)富有感召力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三条,你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了。但如果你还能做到这一条,就会使你更具魅力。你有没有注意到,成功者的重要特点是他的个性富有感召力。每到一处,他容易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打动别人,如中央电视台的倪萍,她的语言的煽情作用简直无法估量。否则她怎么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你要努力培养你的感召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感召力呢?;黾什么构成感召力的基础呢?是什么东西感动你自己?你要观察那些使你深受感动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里既有性格的因素,又j有语言的技巧。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感召力的基础是共鸣,是功能因素或情感因素的相通。

他们之所以有感召力是因为他们懂得大部分人所关心的东西,他们能细心地观察每个人的利益、态度与感受。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总,你能不能通过一次讲话来鼓舞人心?有的人就很擅长这样做。他们在讲话中除了关于公司的现状问题外,往往还要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员工对公司具有的价值,员工将从公司的增长中获得的收益。这样,他往往是通过功能性的诉求,通过讲话、神态与表现力来使员工们感动。

一个人的正义感、同情心往往是感召力之源。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感召力更多是来自于情感方面。所以,一个具有感召力的人,也是一个具有道德影响力的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发自内心的同情的人。

性格塑造人,同样也是性格塑造成功。热忱、亲切、随和、谦恭、温和、宽容、感召力等,这些优秀的品质构成了你令人愉悦的个性,从而使你更具有魅力资本,并有助于你获得成功。

三、“借”的艺术

1.奥格尔维法则——借力

美国奥格尔维一马瑟公司总裁——广告业的创始人奥格尔维在一次董事会上,事先在每位董事的桌前放了一个玩具娃娃。“这就代表你们自己,”他说,“请打开看看。”当董事们打开玩具娃娃时,惊奇地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小一号的玩具娃娃;打开它,里面还有一个更小的最后一个娃娃上放着奥格尔维写的字条:“如果你永远都只启用比你水平低的人,我们的公司将沦为侏儒公司。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任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这话后来被人们称为“奥格尔维法则”。其核心就是要善于借助别人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形成自己事业的助力。

古人说:“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在成功学上,奥格尔维法则可进~步引申为“借力法则”。“借力使力不费力”,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完全在于会运用“借力使力”的本领。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其他对象的力量来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若能借助他人的力量则能事半功倍。应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策略在我国称之为“借梯上楼”法。

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之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而“楼”则是指你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目标。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楼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

一般人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获取更多的资源。

引荐者的知名度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的赏识。

唯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你就会被埋没,而枉有一身能耐。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人们所处机构的层次不同,便严重影响社会对自身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其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其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美国著名科学家杰里加斯顿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波顿效应”。

在“波顿效应”的阴影下,古今中外不知埋没了多少优秀人才。英国的地质学之父史密斯,是生物地层学创始人。他原是个标尺工出身的工程师。他编绘的“英国地层表”被埋没了20年之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社会认为他是个出身卑贱、无人知晓的测绘人员。我国陆家羲的数学论文在国内一直不能发表,这与他只不过是包头市九中的一个普通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出“波顿效应”的阴影,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他们身居上层,任居高位,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呢?自古以来就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利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

萨洛蒙·安德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为了得到北极圈内有关的科学数据,填补地图上的空白,他组织了一次北极探险。

1895年,经过周密计算和安排,安德烈在瑞典科学院正式提出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在此之前,安德烈曾在美国学习了有关航空学的全部理论,并且制造过由气球而发展起来的飞艇,有关飞行试验在美国和欧洲曾引起轰动。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问题,由于人们对此不信任和不关心,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提供经费。没有钱,一切都无从说起。

安德烈整天奔波,挨家挨户去找那些大富豪和大企业家,但有谁愿意投资干一项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业呢?又有谁愿意投资一项也许没有任何成功机会的冒险事业呢?安德烈每天总是带着失望和疲倦回到家里。

经过很长时间的奔波,总算有一位好心而开明的大企业家表示愿意提供赞助,他甚至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同时他还向安德烈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希望这项冒险计划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是不是削弱了这次探险的意义呢?

安德烈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两人经过商量,决定让安德烈继续去募捐、扩大影响。但是,尽管安德烈想尽办法,跑遍全城,人们的反应仍然很冷淡,安德烈非常着急,情急生智,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探险计划写成一篇极其详细严谨的论文,用大量证据论证了这项计划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然后,他请那位开明的企业家想方设法把这篇文章呈献给国王。

经过很多周折,国王终于见到了这篇文章,他对这个大胆的计划感到很新奇,于是召见了安德烈,并询问有关探险的一些具体情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最后安德烈要求国王象征性地提供一些小小的赞助,国王慨然应允。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来了,新闻界对国王关注此事予以报道。既然国王都对这件事感兴趣,那么许多名流、富豪也都跟着对探险一事纷纷予以关心,捐赠了大笔费用。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开始对这项计划感兴趣了,大家都明白了探险的意义。安德烈的事业终于不再是他一个人苦苦奔波的事业,而是变成了一项公众的事业。安德烈终于成功了!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安德烈正是借助国王的力量,才使自己的探险事业取得了成功。

我们再看一个国内的例子:

1929年的一天,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应几位朋友之邀,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画展。

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陈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对虾,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此画的作者是一位年愈六十、木匠出身的老头儿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

几天后,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匕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画坛又添一星。

在现代社会,“借力”的手段已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得以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而言,“借力”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

2.晕轮效应——借光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人们往往由于对某事物有某种好感从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也产生好感。

据说玛丽莲·梦露死后,有一位收藏家买到了一只梦露的鞋子,他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参观者如果想闻一下,须出100美元的高价,但愿意出钱去闻的人竟然络绎不绝,排起了一条长龙。

梦露的鞋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答案就是“晕轮效应”。

出现晕轮效应,是因为当人们在判断人或事物时,总是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与“不好”两种。当某事物被列为“好”时,一切好的品质便都被加在该事物上面;相反的,如果某事物被列为“不好”时,一切不好的品质又都被加在这事物上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晕轮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在政界,依靠继承父亲打下的江山而在竞选中顺利当选的人被称为“二世政治家”。在金融界也有向“二世”传授经营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依靠“父母光环”平步青云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也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还有,知名人士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人们迷信权威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虽然觉得有些观点没有那么值得借鉴之处,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出自权威部门或权威人上,人们就会全盘接受。

说得更简单点,晕轮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某人某物之“光”。

借光计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智慧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风、借刀杀人、拉大旗做虎皮等等。传统上对借光术的评价不高,它为君子所不齿。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它就是被社会承认的方式之一。

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由于它没有力气,个子矮小,因此处境不利。

在森林中,狐狸得不到应有的尊敬,没人真正把它放在眼里。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对于狐狸来说,有一个办法就是说服老虎与它做朋友。通过与力大无比、令人敬畏的老虎密切交往,狐狸可以伴随老虎左右在丛林中四处随心所欲地行走,而且享受给予老虎的同样的提心吊胆的尊敬。

即使老虎不在狐狸身边,但凭狐狸与老虎交往甚密,也足以保证狐狸在旷野中得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