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14122900000004

第4章 防人的基本原则:保持一定距离(3)

其实,事情的结局看似戏剧性,也有其必然性。因为武则天登基之初宝座不稳,她以极端的小心眼儿面目出现,容不得臣下一丁点的差失不说,还故意放纵酷吏构陷打击大臣,这些人都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时过境迁,打击不是目的,小心眼儿只是一个表象,她既已牢牢掌握了局面,这时更需要的是安定,需要有能人给她办事效力。

这时自然需要撕下让人忌恨的“小心眼儿”的伪装,换上则天大帝宽宏为怀,明察秋毫的面具。周兴、来俊臣之流看不清这一点,被铲除是必然的,狄仁杰和那个小奴隶能看清这一点,既保住了性命又避免了进一步的打击。不过我们有幸生在今天,即使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一个武则天式的人物倒也不至于轻而易举地掉脑袋。但是,对这样的人既难看得清,又难防得住,结果如何,全看自己的造化了。

6.小处设防才不会大处遭殃

我们说一个人心胸狭窄,不光说他大处记仇,还指在本不该计较的小事上、私事上耿耿于怀,并伺机于大事、公事上打击报复。可日常生活中偏偏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不计较的事情也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不会计较。正因为心里不设防,让自己在关系个人前途的大事上遭了殃。尤其是当这些你不以为然的小事正是别人比较在乎的事情,这时候你率性而为,不知道给人面子,常比一些大事更能把人得罪透彻。

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相比的确可称忠厚,但这样一个人也会计较一些心里搁不下的小事。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璋在清县会见,刘璋部下从事张裕在座。

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张裕也不让人,马上回敬说:“从前有人坐上党郡潍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

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刘备很不高兴。

后来张裕归刘备。他对天文、占卜皆通,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证明张裕预言不准。

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

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高明。论借口编造术实不如张裕,可是刘备是主子,权力大,最终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不能恃才胡闹,尤其是对领导开玩笑也要加小心,因为不知哪时他就要变脸,你就得不偿失了。

从前某显宦,公余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他门下做一名清客,有一天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失常,汗水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不大高兴,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介意,不能忘怀。而某甲呢,还足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

该显宦本可以使某甲富且贵,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认命薄,谁知足忽略_r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这个故事,旨在教训年轻人,在无关得失的比赛竞技中,尽量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买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对于你的一切,多少总有点好处。上面所述下棋比赛,不过是一个例子,依此类推,应该让步的比赛还多着呢!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很有文采,但他最忌讳别人的文采比自己强。

有些臣子因为犯忌,惨遭杀害:有一次,隋炀帝写了一首《燕歌行》诗,命令“文士皆和”,也就是仿照他诗的题材(或体裁)和一首。

多数文人皆较明智,不敢逞能,抱着应付态度,惟独著作郎王胄却不知趣,不肯居炀帝之下。后来,隋炀帝便借故将王胄杀害,并念着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的诗句,问王胄日:“复能作此语耶?”意思是,你还能作出这样的诗句来吗?

还有个叫薜道衡的大夫,因显露诗才,触犯了炀帝的忌讳,炀帝也借故将薜道衡杀了,同样念着他的诗句说: “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权威为珍宝,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的说法。而在一个单位里,领导者由于特殊的身份,很在乎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考验下属对自己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识时务、不看领导的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并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冲撞了领导而备受冷落。现实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给领导丢面子、损害领导的权威,常常刺伤领导的自尊心,因而经常遭到受冷落的报复。

即使很英明、宽容、随和的领导也很希望下属维护他的面子和权威,而对刺激他的人感到不顺眼。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贤君,但也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供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长孙无忌劝道:

“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太宗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

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领导的共同心理。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与领导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挂钩。一位牌技不高的科长在同下属打扑克时,常因输得一败涂地而对玩牌的人破口大骂,很明显地暴露出对下属“手下不留情”的不满,渐渐地,下属们不再同他一起打扑克,怕刺伤科长的自尊心。实际上像这位科长一样小心眼的领导比比皆是,可谓防不胜防。所以,平时娱乐时,一些人不喜欢和领导在一起,这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个主要原因。

总之,大智若愚是明人,锋芒外露惹祸根。如果你还有一点头脑的话,千万记住,领导面前莫逞能,因为没有几个领导喜欢自己的属下超过他,哪怕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否则就像拿破仑对他的部下说的那样:“他有能力将这个差别削平!”当然,是在大事上。

7.对小人的蔑视要藏在心里

小人德行猥琐,正人君子打心眼儿里瞧不起他是很自然的事,但你大可不必把这种瞧不起表现出来,天天带在脸上。因为越是小人他心里越虚,对别人的瞧不起也越发敏感。尽管对一般人而言,明明心里厌恶,还要装出若无其事,甚至欢迎尊敬的样子确实不容易做到,但是没办法,这个世界既然给予了小人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家就应该学会与他和平相处。而防止他无端打击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把对小人的蔑视藏在心里。

唐朝名将郭子仪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只要一听说卢杞来到,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儿子们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的容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肯定要不可避免地笑出声来。卢杞心胸狭窄,会记恨在心的。将来如果他得志,我们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

郭子仪绝不是多虑,因为他知道,小人不可得罪,一定要小心加小心。

杨炎也曾与卢杞在一起共过事,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忌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与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卜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于是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因为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 “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位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杨炎有些刚愎自用,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

郭子仪、杨炎的两种做法,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个永保寓贵,一个家破人亡。以郭子仪功劳之大,地位之尊恐怕比杨炎更有资格跟人叫板,但是他没有。当然,我们以旁观者、后来者的角度看问题自然更清晰,而一旦身处其中就找不着方向。但如能做到像郭子仪那样,小人再“小”,又有何惧?

8.抓住他的小辫子保护自己

大家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小心眼儿,喜欢打击报复的人尽管诡计多端,但也往往有很明显、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的缺陷,只是慑于他的“淫威”,一般人不敢或想不到利用。

唐玄宗时代,姚崇、张说两人,一同做丞相,而两人之间怨恨很深。姚崇在临终之前,还是十分担心在他死后,张说会利用职权报复自己的儿孙,因为姚崇明白,张说曾被贬出京城,这完全是他向皇上启奏得准的结果。

快断气前,姚崇想出一计,把儿子们叫到自己跟前,对他们说:

“我当宰相多年,不少的功劳政绩,皆可以成文传世。死后,我的碑义,你们应该清文坛大家来写!而文坛之领袖,应该首推张说。不过,我与张说仇怨颇深,若是直接登门求他来写,他会断然拒绝。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在我死后的灵台前,你们陈设一些珍宝古玩,张说最喜爱的便是这些。他在前来吊唁之时,若是对这些珍宝古玩视而不见,你们就很难活命了。如果他对那些珍宝古玩逐一把玩爱不释手,便说明他是一个见宝眼开、见宝忘恨之人,那就有机可乘。你们可以把这些珍宝送给他,再趁机恭维他为文坛领袖、天下第一笔,请他为我写篇神道碑。在珍宝古玩的慑心之下,在你们的吹捧鼓动之下,他一定会答应,并急急而就!你们碑铭一拿到手,立即刻到石碑之上,并将张说所写的手稿,让皇上过目,要记住,一切的一切,全在一个‘‘快’字上!否则,张说回过神来一旦追悔,定当前功尽弃,你们肯定全都必死无疑。”

姚崇死后,张说前来吊唁,见到姚崇之子们依计摆放的珍宝古玩,张说果真羡慕地看了三四遍。此时,姚崇的长子凑近他道:“先父曾有遗言,说同僚中肯为他写一碑文者,这些珍宝古玩,悉数奉赠!您张说前辈是当今文坛泰斗,自然不会看重这些珍宝古玩,但若愿为先父劳心成一篇碑文,我们将永生不忘,这些小小的酬谢自是无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张说一听,天下竟有这等好事,想也没想,迅速答应道:“尔等先父,与我同朝为官多年,今先走一步,我为其写一铭文,纯属分内中事,一定不负所托。”

张说回到住所之后,就马上动笔,刚刚写就,姚崇的儿子们就将那些珍宝古玩送到,叩谢一番,取了出自张说之手的碑文,一回府上,拓印一份,立刻着工匠刻到墓碑之上,并将张说的手书原稿,火速送人宫中,呈给皇上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