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防人术
14122900000002

第2章 防人的基本原则:保持一定距离(1)

心眼儿小的人容不下事。一点小事就记在心里,甚至长时间地记恨,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报复你,你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得罪了他。心眼儿小的人好嫉妒,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而且越是好朋友,越是接触最多的同事.他越不希望你混得好、干得出色。心眼儿小的人喜欢斤斤计较,要么事事都跟你争个是非长短,要么就动不动自己生闷气、生闲气。心眼儿小的人好像玻璃人,一碰就碎。防范这样的人只有一招好用:保持距离。

1.与有能力的小人拉开距离

所谓有能力的小人,在我们的周围并不鲜见,说白了也就是有才无德的人。有才无德的人在工作中既常遇到,又尤其需要防备。因为他“无德”的内容之一就是爱记仇,喜欢打击报复。对于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言,他的心胸即使再狭窄,与你发生冲突也不会产生太大危害;有才能的人则不然,一方面他的才能会让他说的话更有分量,另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有才能的人一旦遇到机会便会脱颖而出甚至青云直上,说不定昨天还背靠背地互相指责,今天就成了你的顶头上司。这时候他的报复心一旦发作起来,你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的份儿了。

西汉的主父偃未发迹时,穷困潦倒,连借钱都无处可借。世态的炎凉,自身的困顿,使他对世间的一切充满了仇恨,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报复那些羞辱过他的人。他一度游历了燕、齐、赵等藩国,可始终不被任用,这更增加了他的仇恨心理。万般无奈,他孤注一掷地来到首都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这次的冒险使他大有所获,汉武帝竞对他十分赏识,立即授以官职。一年之内,他竟连升四级,官居显位。

有了权势,主父偃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都加以罪名,纷纷收监治罪。哪怕只是从前对他态度冷淡的人,他也不肯放过,极尽报复,不惜致人于死地。至于当初冷遇他的燕、齐、赵等藩国,他更是处心积虑地把一腔仇恨发泄在其国王身L。汉武帝的哥哥刘定国,是燕国国王,他无恶不作,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媳妇强行抢来,据为已有。主父偃正为如何报复燕王发愁之际,偏赶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了燕王的丑行。主父偃主动请缨,获准受理此案。他假公济私,不仅向武帝诉说此中实情,还添油加醋地编排了燕王其他“罪行”,终至迫使燕王自杀了事。

汉武帝的远房侄子刘次昌,为齐国国王。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遭到齐王的拒绝,为此,主父偃怀恨在心,便对武帝进言说:“齐国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商业兴旺,民多富有,这样的大国如此重要,陛下应该交由爱子掌管,才可免除后患。”主父偃的一席活打动了汉武帝那根脆弱的神经,他遂被任命为齐国丞相,监视齐王的举动。不想主父偃一待上任,便捏造罪名,对齐王严刑逼供,肆意陷害,齐王吓得自杀而亡。下一个报复的目标自然是赵王了。赵王刘彭袒深知这一点,索性来个先发制人,抢先上书汉武帝,揭发主父偃贪财受贿,胁迫齐王。

主父偃这次猝不及防,陷入被动。他被收监下狱,承认了受贿之罪,却拒不承认对齐王的胁迫罪名。

汉武帝本不想杀他,但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百般进谗,说他胁迫齐王,离间陛下的骨肉,非杀不可。加上主父偃树敌太多,竟无人肯为他说一句好话,终使武帝狠下心来,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发迹后有人劝戒他说: “做人不能太过霸道,不留余地。

你如此行事,实在过分,我真为你担心呐!”主父偃却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大丈夫生不能五鼎而食,死难免五鼎而烹,我求官奔波四十余年,受尽屈辱,今朝大权在手,又怎能不尽情享用?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有私心,穷困时连父母、兄弟、朋友都不肯认我,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说法?”

瞧,这样的人多么可怕。在他未发迹时大家平等相处,言语、行为冒犯之处自是难免,如果对这样的小人不加识别、不加防备,哪一天被他整治一番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2.要提防疑心重的上司

一个人心眼儿小、报复心强,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就罢了,最多离他远点——惹不起总还躲得起吧。可有些人你偏偏躲不开,比如你的上司,不仅躲不开,他还是你的“衣食父母”,你的前途大半攥在他的手心里。小心眼儿的上司其表现不一定都是报复心强,还有一种典型的表现是疑心重,整天疑神疑鬼,总怕你威胁到他的权力和利益。这时候你动辄得咎,冒犯了他挨整,事做多了,功立大了也可能挨整。

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他追随刘邦,屡立战功,被封为绛侯。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宫面临严重的危机。周勃此时身为太尉,虽握有兵权,却被吕氏子弟架空,不得施为。他自不气馁,暗中始终为铲除吕氏而精心筹划。

吕氏死后,周勃见时机已到,便毅然起事。他来到军营,对军士说:

“先皇密诏,清除逆党。我受先帝重托,望各位助我除奸。忠于刘氏者袒露左臂,忠于吕氏者袒露右臂!”

周勃德高望众,在此登高一呼,军士们无不响应。周勃于是率领这支军队清除了诸吕,迎立了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如此功勋,不想却招来了汉文帝的猜忌之心。他自知没有周勃的拥立之功,自己决然当不上皇帝。可他有这等能耐,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

汉文帝表面上对周勃加官进爵,背地里却一脸忧郁,寝食不安。

周勃的一位家人私下对周勃进言说:

“大人铲除逆党,居功至伟,皇上感激之余,更生疑心。大人何不主动请退,以安其心呢?”

周勃一笑置之,说:

“皇上宅心仁厚,自是不比常人了。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是很可笑吗?”

周勃雄心勃勃,一心想为重振汉室江山再立新功。他这般举动,却是更令汉文帝不可忍受了,他索性以被封侯的人都该回到自己封地为由,把周勃赶出了朝廷。

事至此处,周勃方知皇上对他怀有戒心。他大为恐惧,以至朝廷来人,他都吓得穿上盔甲,以防不测。他如此小心,还是遭人暗算了,有人告他谋反,汉文帝不由他分辩,便将他逮捕入狱,欲治其死罪。

周勃几近绝望之际,重金贿赂狱吏。狱吏为其出了一策,周勃如梦方醒,连连称谢。

原来,狱吏只在一副竹简的背面写了六个字:“请以公主为证。”

公主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大儿媳妇。

周勃依计而行,公主于是求老太后出面,文帝碍于情面,这才不得不放了周勃。

事后,周勃亲自向那个狱吏致谢,那个狱吏说:

“大人实在太幸运了。我看管的这个狱门,凡被人告之以谋反的,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去。大人的幸运,可是公主的功劳了。”

周勃万分感慨,连连摇头说:

“我自以为位高权重,却是不及你通晓人情世故啊!我先前不听家人相劝,终有此祸。今用你策,方解大难。这其中的教训太深刻了,我能不死,真是万幸啊!”

周勃的经历确实让人感慨万分:难道遇到这样一个上司就真的没有我们的活路了吗?有,但需要你把握好上下进退、说话做事的分寸。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难伺候的“上司”,他先后兴起胡、蓝大案,文臣武将被诛杀者达4万余众。,然而,这并未使朱元璋罢手,大案之外,被其谋害的开国功臣也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文忠、傅友德、冯胜、刘基、宋濂。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姐姐的孩子,他的亲外甥,随其起义,转战多年,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能武能文,家中多有文客来往。明太祖不悦,尽杀其家来客。李文忠惊恐得病。明太祖派人监护医药,后李文忠中毒而死。

傅友德随刘福通起义,后投降明太祖,多立战功,进封颖国公。

傅友德军中大将王弼在蓝玉被杀之后,对其说: “太祖早晚要杀我们。”被探子得知后,王弼被赐死,傅友德被逼自杀。

宋国公冯胜是徐达、李文忠之后的第一名将,因被人告私藏良马,娶蒙古女,收夺大将军印,赐死。

刘基是辅佐明太祖起事的第一谋臣。朱元璋曾将他比作张良,建国后,封诚意伯,赐其归老于乡。刘基怕被疑忌,不敢还乡,留住京师:1375年得病回乡,不久病死。据说,明太祖示意人下毒。其子不久被迫坠井自杀。

宋濂是明太祖第二大谋士。屡立战功,建国后任太子师,凡十余年,明太祖密使人侦视,然后察问。胡惟庸案起,宋濂的孙子【大j事牵连,明太祖将其处死,连坐到宋濂,太子求情,免死罢官,行至途中,被逼自缢。

但是,在这一连串中的猜疑和打击下,仍有人能死里逃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同为开国功臣的汤和。

汤和平时极为恭慎,遇明太祖面,即顿首谢罪。53岁时进封信国公,知明太祖不愿诸将执掌兵权,便自请辞甲归田。明太祖大悦。

1395年,汤和寿终正寝,明太祖追封东瓯王。

由此看来,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个疑心重的上司,在现代社会固然不会遭受砍头之祸,但时不时被穿个小鞋、长期无法升迁毕竟也是不开心的事。不妨学一学汤和,虽不至“解甲归田”一走了之,至少应躲开他的猜忌之处,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3.以顺人说话的办法防人打击

防范心胸狭窄的人实际也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关键是脑子里要时刻绷紧“防范”这根弦。你明知他心眼小可能记恨着某事,你还要硬往上撞。碰个头破血流也只能是自找苦吃。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一一学李纲的做法。

宋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后,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点“抗金”

的姿态,起用抗战派声望最高的李纲做宰相。但实际上,赵构最信任的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他起用原来的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们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兵权。后又提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并列。

李纲上任后,提出了十余条抗金救国的建议,反和主战,并力主任用贤才,以收复被金兵攻陷的失地。当时有个叫张所的将领,很有才干,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他看到黄潜善等人朋比为奸,祸国殃民,便上疏弹劾黄潜善等人,但却被黄潜善利用职权贬到了江州。

北宋灭亡后,河东、河北地区的人民,自动组织抗金武装,英勇杀敌,张所英勇善战,在两河人民中素有声望。因此,李纲想起用张所,让他担任河北安抚使,招募义兵,继续抗金。可张所弹劾过当朝宰相黄潜善,是黄潜善的死对头,起用张所,必然会受到黄潜善的阻挠,难以实现。李纲为此事反复筹划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李纲碰见了黄潜善,便和他寒暄了几句,闲扯了起来。

谈了一会儿,话题渐渐地转到了时局上,李纲说:“今朝廷正处在艰苦危难之时,李纲身受朝廷隆恩。收复失地,光复我大宋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职责。而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朝野四方虽然还有许多贤才,可他们却尚未出来效忠朝廷,可用之人十分缺乏。近日朝廷准备设置河北宣抚司,我思来思去,认为应让张所去。张所这个人,不晓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这样的人,让他身处要职担任监察御史,当然是不行的。现在让他去担任河北招抚使,招抚流民,尝尝这项差事的艰苦,以此赎清以前的罪责,似乎也是十分妥当的。”

黄潜善听了这一番话,非常开心,连忙回答说:“李大人真是妙计,让他去吃点苦头,戴罪立功,实乃是件好事。”于是,他当即答应了李纲的建议。张所上任后,广招义军,这些地区的人民踊跃响应,岳飞等纷纷投效于张所帐下,抗金队伍不断壮大。张所率领着抗金队伍多次打败了金军。

李纲深知黄潜善这样心胸狭窄的小人的为人,知道如果直接向黄潜善推荐张所,黄潜善必定会反对,因此,他采取了示假隐真的策略,表面上似乎是替黄潜善说话,惩罚这位黄潜善的死对头,而把真实的意图——让张所有用武之地,统兵抗金,收复失地,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乘黄潜善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便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我们常感叹于正人君子遭受打击,因为正人君子往往明知其痒处却不肯改变自己,而李纲的做法于变通中不失大节,又成功防范了小人因泄私愤阻拦自己的企图,不是显得更高明吗?

其实,因害怕以小事大问其罪,而采取先顺其说的办法保护自己的例子是很多的。

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死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大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地用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是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

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别出心裁,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遗憾悔悟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