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谋略之隐身道
14122300000006

第6章 隐身的坚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5)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也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大有学问,包括很多种。当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

“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

与别人发生误会时的忍耐,那只是一时的容忍,比较容易做到。难得的是在漫长时间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折磨,而只为完成心中的理想。这种忍耐力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做人最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锐气,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

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我们仍然身处种种算计和争斗里,有些纷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有人说,忍耐就是一种妥协。其实,妥协不是简单地让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达成的一种共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妥协都不仅仅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安定团结”,而且还隐藏着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坚定的决心。

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如果互相谩骂攻击,不仅有伤风化,使你斯文扫地,还破坏了社会的文明形象。当然,有时要做到忍,也的确不易。虽然忍耐是让人痛苦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静,要先考虑一下后果,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化解矛盾,我们就不至于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纠缠不清,更不会使矛盾升级扩大。

人,贵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很难了,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只要这个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他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会更加富有魅力和内涵。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人生总有低谷,有巅峰。只有那些在低谷中还能坦然处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过低谷,前面就是海阔天空。回过头来,那些在低谷里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日子,那些在寂寞里执著的日子,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能忍的人总是快乐的

有的人,尚未起床,就开始为这一天发愁;有的人,刚干些事,就想着尽快结束这一天;有的人,未过午,就已经坠入夜幕之中;有的人,三更已过,还为这恼人的一天辗转……在这些人那里,日子是敌人,日子是泥坑,日子是愁山,日子是恨谷……700年前,一位名闻四方的女尼却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一个月朗气清的圆月之夜,云门文偃禅师对众尼说:“十五以前的事情莫问,十五以后的事情,大家却说一句试试看。”

不等别人开言,文偃禅师便满怀深情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日日是好日。”)文偃禅师讲到这里,深为感动,于是她深有感触地说:“‘天天都是好日子’,这一句话把佛法和世间法都说尽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寻求幽邃玄奥的意义,只管每天吃饱两顿饭就行了。”

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开朗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有了这种心态,还有什么不能忍耐?

唐太宗贞观二年,河内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有心病,经常乱讲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相张蕴古去察访此事。张蕴古回奏说李好德确实是有心病,而且有检验结果,不应当坐牢。

治书权弹劾张蕴古,因为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张蕴古是讨好顺从他,考察结果不符合实际。皇帝大怒,此事让魏征去处理,皇帝暗地里很后悔。因为万纪等人都有罪,按照诏令从今以后都得处死,虽然命令已经做了决定,还仍然复审了三次,这才施刑。在这一年,唐太宗因为瀛洲刺史卢祖尚文武双全、清廉公正,征召他进朝廷,告诉他“交趾久久没有适当的人去管理,现在需要你去镇守安抚”。卢祖尚拜谢出来后,不久就感到后悔,于是托病推辞,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读诏书,卢祖尚坚决推辞。皇上大怒说:“我派人都派不出,那还怎么处理政务?”要下令在朝廷上把他杀了,不久又后悔。

又一天,魏征对他说:“齐文宣帝要任青州长史姚恺为光州刺史,姚恺不肯去,文宣帝气愤地责备他,他回答说:‘我先任大州的官,只有功劳没有罪过,现在却让我任小州的官,因此我不去。’

文宣帝就饶了他的罪。”唐太宗说:“卢祖尚虽然没有尽一个做臣子的道义,我要是杀他也是太残暴了。由此看来,我不如齐文宣帝了。”马上命令恢复了卢祖尚的官职。

“狂犬吠影”这个成语出自《说法经》中的一则“吠犬投井”的寓言:

有那么一只狗,在井边汪汪地叫。它一低头,看到井里也有一只狗汪汪地叫,瞪着好大的眼睛,全身的毛都耸立起来,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

井边的狗以为井里的狗是要和它打架,不禁大怒,便狂吠着向井里的狗影子扑去,最后自己葬身在水井里。

寓言的旨意在于宣扬忍辱以度愤恨的佛理。佛家认为:世人由于不明而常生愤恨,无端仇怨别人,故造出许多恶业。井边之狗不知万物为虚有,对水中之影狂吠,可见是愤恚之心太重,葬身井底也就势所必然了。

要想得到证果,就须常念“忍”字诀,不但是要忍别人所加的侮辱詈骂,而且要在穷困痛苦的逆境中,能忍颓丧卑鄙之念不生;在富贵顺遂的顺境里,能忍骄矜沉迷之心不起。这样才能做到根除烦恼,心静如水。这与“人能百忍自无忧”的道理是相通的。

忍一时风平浪静

许多人都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信奉着一个字——“忍”,虽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它内涵的却少之又少。许多人将一幅幅的“忍”字字画悬挂于客厅、卧室、钥匙扣……之上,然而他们就像“叶公好龙”一般,喜欢的不是真“忍”,而是书画上的假“忍”。

忍辱是制怒的一部分,在面对一些无理取闹之人的讽刺与侮辱,能够释放于心外才能制怒。

要知道,如果我们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浮躁愤怒左右我们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其他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我们分析一下明朝几经沉浮官员李三才失败的根源,就不难发现这点。

明神宗时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可以说是一位好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他极力主张罢除天下矿税,减轻民众负担;而且他疾恶如仇,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甚至不愿与与那些人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诣却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对明神宗说:“皇上爱财,也该让老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而盘剥百姓,有害国家之本,这样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说话也不客气的行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罢了官。

后来李三才东山再起,有许多朋友都担心他的处境,于是劝他说:“你疾恶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铲除,也不能喜怒挂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对抗不能只凭愤怒,你应该巧妙行事。”

李三才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那样做是可耻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和和气气的。小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没过多久,李三才又被罢了官。

回到老家后,李三才的麻烦还是不断。朝中奸臣担心他再被重新起用,于是继续攻击他,想把他彻底搞臭。御史刘光复诬陷他盗窃皇木,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结朝官,任人为私应该严加治罪。李三才愤怒异常,不停地写奏书为自己辩护,揭露奸臣们的阴谋。

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居然毫不掩饰愤怒情绪,对皇上说:

“我这个人是忠是奸,皇上应该知道的。皇上不能只听谗言。如果是这样,皇上就对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贼。”

最后,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夺去了先前给他的一切封赏,并严词责问他,于是,李三才彻底失败了。

古人常说“喜怒不形于色”,而李三才却不明白此点,不分场合、不分对象,随意发怒,自然只能产生失败的后果了。

“忍”的内涵除了制怒,还有一点就是戒嚣张。嚣张是由傲气引起的,因此戒嚣张的根源就在戒除傲气上——戒除了傲气就戒除了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