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喜事大观
14121300000025

第25章 喜牲篇(1)

叼羊

叼羊,就是抢山羊的意思,活动多用山羊羔。在新疆哈萨克语中,叼羊这个词本意是灰狼。为什么叫灰狼呢,这当中有两种说法:第一,说的是突厥人的图腾是狼,所以这种活动或者带有图腾崇拜的色彩。第二,讲狼是畜群的最大敌人。所以牧民们打死恶狼之后,骑在马上争夺死狼,以尽情宣泄他们的快意。叼羊活动是哈萨克族牧民体力和智力的一种综合较量。更是一种智慧上的大竞赛,又是比勇敢、赛骑术的一种群众性的体智活动。叼羊一开始,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将割掉羊头的羊羔放在草地上,只听号令一响,参加叼羊的健儿们策马向放羊羔的地方飞速奔去,奋力争夺羊羔。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谁最后把羊羔带到指定地点,就成为优胜者并被誉为草原雄鹰。

牛亲家

在云南省南部的傣族、哈尼族、彝族之间,世传有一种用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这种牛亲家一般是以河坝的一家傣族为一方,山区的一家哈尼族或彝族为另一方。一方有母牛,另一方有公牛,通过互相商量,自愿把公牛与母牛配成一对,共同管理使用。开春后河坝春天来得早,正是傣族犁田栽早稻的季节,这时耕牛由傣族“牛亲家”管理使用。四五月间区哈尼族、彝族犁耙栽插水田的时节到了,耕牛被赶上山,归哈尼族或彝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如母牛生了小牛,则属双方所有,杀掉或出卖时,双方都有份。由于牛亲家关系的缘分,傣族群众和哈尼族、彝族群众之间相处十分密切。平时,傣族牛亲家总爱把自己在河坝种的芋头、莲藕、香蕉、芒果等特产送到山区给哈尼族、彝族牛亲家尝鲜;哈尼族、彝族牛亲家也将自己在山区种的青菜、洋芋、梨、桃子等送到河坝给傣族牛亲家分享。逢年过节。双方互相热情邀请,一同欢聚,共叙友情。

鹿回头

“鹿回头”是海角天涯的一处著名地方。鹿回头位于海南崖边的三亚湾。它是伸进海中的一座不高的山头。鹿回头这里四季常青,蝉声高唱,彩蝶飞舞,各种南国名木种类繁多。鹿回头三面傍海,一面依山。山下椰林茂密,槟榔挺秀。

大海岸边碧波万顷,风帆片片。远处海面上的东岛西岛,还有如鹿的两只眼睛,日夜注视着波涛汹涌的南海。鹿回头是一个神奇传说:很久以前,黎族有一个贪婪的峒主,想要一副名贵的鹿茸。他强迫猎手阿黑上打鹿。活泼可爱的花鹿一回回从阿黑眼前跑过,可善良的黎族青年总不忍心发箭。几天后,残暴的峒主抓走了阿黑的母亲,说再打不到鹿,就吊死她!为了救妈妈,阿黑只好再次上山。在茂密的五指山林里,阿黑发现一只美丽的花鹿正撒蹄奔跑,后面一只斑豹紧追不舍。阿黑一箭射死了斑豹,花鹿却跑得无影无踪。他想起自己的妈妈,又难过又懊丧,躺在石头上昏昏欲睡。突然一阵声音把他吵醒。睁眼一看一群花鹿正在他周围游动嬉戏。他救的那只美丽的花鹿也在其中。阿黑抓过弓箭,一跃而起,花鹿惊散了。他只盯住那只最美丽的紧紧追赶。他翻越山溪追了三天三夜,一直追到三亚海边的石崖直。崖下是无际的大海,鹿已无路可走。

这时阿黑拉满弓弦准备放箭。在这瞬间。满目含泪的花鹿回头凝望,刹那变成一位漂亮的姑娘。阿黑顿时惊呆了,弓箭从手中滑落。刹时心中爱意双生。鹿姑娘同情阿黑的遭遇,热爱阿黑的善良勇敢,她跟阿黑回家两人结为夫妻。阿黑找到了漂亮的妻子,这个消息传遍了村村寨寨。峒主又气又恨挖空心思想夺走美丽的鹿姑娘。鹿姑娘找来一对鹿兄弟,与阿黑一道终于打败了峒主,救出了阿黑的妈妈。他们搬到三亚湾边的石崖上定居,将那里的荒滩开拓成椰林,男耕女织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他们子孙繁衍,艰苦奋斗,把这里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庄园。鹿回头因此名扬于世。每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鹿回头春意盎然,一片生机。

抢猪节

在景宁畲族有一个比较奇特的节日——抢猪节。传说过去在这个地方养猪总养不大。到了明代有一个文成南田的贩猪人赶着49头小猪到景宁做生意。谁知走遍九村十三坝,太阳落山无人问津。他只好赶着小猪离去。途经马氏仙宫时,一头小猪突然失踪,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小猪。贩猪人大哭起来。当地的农夫都很同情他,大家便买下他的小猪,帮助他解决困难。想不到这一年养的猪一头头又肥又大。民间以为当初那头小猪是在马氏仙宫旁边走失的,便以为这是马氏娘娘显灵来帮助了。为了感谢马氏娘娘。民间决定在每年的秋收时节选出黄道吉日为抢猪节。

抢猪节没有什么固定日期,一般都在丹桂飘香的时节。等到那一天请来戏班演出,景宁全乡七堡旌旗遮日,锣鼓喧天,接神看戏。一般来讲,整个抢猪节要持续七天。第七天晚上演出结束以后,迎神头要把专为宫里养的猪抬去,单等卯时一到杀猪为神话中的马氏姐妹庆功。把猪杀掉洗净后绑在一个由两人抬走的木架上。吃过夜点之后养猪人家支起耳朵细心聆听庙中杀猪时的第一声猪叫。之后两年轻人抬猪奔向马氏仙宫。最先抬到宫门的猪称之为首猪。这头猪可以摆在仙宫正门口。后来到达的便依先后次序排放,等七堡八村的猪全都到齐之后,各村推选出来的董事们开始评猪,他们评出本次抢猪节最大的猪和最小的猪。同时还要确定最先到达的首猪。三猪确定以后鸣放鞭炮,为三猪披红挂彩。然后人们抬起神像,鸣炮奏乐送神回家。吹唱班子吹吹打打一直把三猪送回猪主人家。

斗蟋蟀

清秋夜晚,月白风轻,庭院草际常会有阵阵悦耳的虫鸣。打破四周的寂静。多感的诗人听秋声而发吟兴。而一般群众,尤其是活泼好动的儿童与青年,更喜欢捕捉秋虫玩乐:如在玻璃小盒内纳置一只金钟儿放在桌上;麦秸笼中投入一只纺织娘悬挂檐前。金钟儿的鸣声磴棱棱如击小钟;纺纱娘的鸣声唧啷啷,音韵悠长;两虫争鸣,犹如一部鼓吹,胜过了喧腾的音乐会演,但人们最爱做的还要算是捕捉斗蟋蟀这玩意儿。斗蟋蟀一名莎鸡、促织、蛩,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翅,两长须,其性猛,其音商,善鸣健斗。

每年秋天,一过白露节,就应时而生了。颜色有青黑、黄紫数种,但以青黑者为上品。一般认为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的蟋蟀善于角胜。生在草上的身软,生在砖石隙缝间的体刚。每到七八月间,贪玩的青少年晚间提着灯笼,拿着竹筒、过笼、铜丝罩、铁匙等器具,出没于坏墙败壁间或砖瓦土石堆下,侧耳细听轻步慢行,找寻到鸣声所出的虫穴,用铁匙挖或用尖草引虫使出。

民间比较讲究蟋蟀的体形,凡是身小头尖色白脚细的是下品,多被放弃。最好是红麻头、白麻头、青项、金翅、金丝额、银丝额等。其次是紫金黑色的。它们的命运是被纳入竹筒中携回,移放到瓦盆泥钵中饲养。好的蟋蟀可以各题名号,如油利挞、蟹壳青、金琵琶、红沙、青沙、梅花翅、三段锦、香狮子等等。藏蟋蟀者先以自己家中所饲养的许多蟋蟀相互比斗淘汰,其中百战百胜者为大将军,就可以同别家所养的一决雌雄了。南宋末年,宰相贾似道酷好斗蟋蟀,他在相府中筑有一座半闲堂,专门养斗蟋蟀,因而误了国事,遭人唾骂。明朝的宣宗皇帝朱瞻基还下令各地进贡蟋蟀,流传了“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的谣谚。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专门写有《促织》,尽情鞭挞封建统治者为供一己玩乐而不惜骚扰民间的罪恶。

赌斗蟋蟀多半是较大城市中有闲者的一种嗜好。比如江苏扬州和苏州等地,过去赌斗蟋蟀之风曾盛行一时。《江南好百调词》里面说:“扬州好,蟋蟀斗纷纭。如虎健儿夸异种,牵羊几曰策奇勋,供养铁将军。”苏州常在农历白露前后开办斗蟋蟀场。到时候许多饲养蟋蟀的人成群结队提笼前往。在斗蟋蟀场上,双方蟋蟀主人各自认定自己的虫儿叫做标头。旁观者也各自认定一方,以台上胜负作为输赢,贴标头分筹码叫做“花”。过去以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从一花到百花、干花不等,蟋蟀主人与台下观众都纷纷押下赌注。蟋蟀比斗开始,两只蟋蟀同放在一只盆内,互相对峙,相持不动。主斗者就以尖草俗称蟋蟀草,撩拨蟋蟀的口齿,激其振奋角斗。两只蟋蟀拼命相搏相咬,勇猛者斗口,狡智者斗间(即伺候对方乘间进攻)。敌弱时由斗间转为斗口,敌强时由斗口转为斗间。小小虫儿的拼搏,犹如勇士的角力一样。胜者鼓翅长鸣,败者一蹶不振。掌草人将一面小红旗插在比笼上定了胜负,胜者得彩,负者输钱,场主也分得彩银,犹如聚赌抽头一样。民间比斗要延续到寒露以后,才自然停止。斗蟋蟀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是一项有益的民间娱乐活动。

斗鹌鹑

过去在北方过春节之后,农民农闲了就斗鹌鹑消遣。北方人养鹌鹑,以养雄鹌鹑为主,目的是为斗架,只有捕鹌鹑的人家才养雌鹌鹑。雌鹌鹑为捕捉、引诱野鹌鹑的工具之一。鹌鹑按年龄与身上的羽毛,可以区分为四种: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只有白堂会斗春节过后的雄鹌鹑羽毛最为丰满。在斗鹌鹑的场中看到的只只都是白堂。凡是养鹌鹑的都懂得一些斗鹌鹑与训练的常识。刚刚捕到的野鹌鹑是不会斗的。过肥或者过瘦的鹌鹑也不会争斗。

野鹌鹑要经过一个“把”式。这个所谓的“把”,就是把鹌鹑握在手里,鹌鹑两腿夹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双爪悬空无法蹬跃。再把鹌鹑颈部夹在拇指与食指之虎口间,如此天天“把”来“把”去,鹌鹑就老实了。喂的方法是用左手把鹌鹑,把谷子放右掌心中,喂在鹌鹑嘴面前。鹌鹑瘦了只需要每天喂养一两次。鹌鹑肥了用茶水洗涤它的羽毛。洗透鹌鹑后,再用二布把鹌鹑包起来,羽毛不把干鹌鹑会冻死的。这样鹌鹑连洗两次就瘦了。

养活雄鹌鹑的人,笼子多半成天带在身上。过去冬天里,很多人长袍下而都高高凸出来一块,那就是鹌鹑笼子。把鹌鹑掏出或是放人笼子时要十分小心。一手夹紧笼头一手之虎口夹住鹌鹑的颈子,稍一大意就飞掉了。斗鹌鹑在北方又名咬鹌鹑。鹌鹑饿了会争食所以会打起来。咬鹌鹑一定是在早晨举行,早上鸟禽肚子饿,特别是赶集的时候。咬鹌鹑不是在露天,而是要在一间房子里。在一个大长方形的藤条的簸栏里,就是鹌鹑的战场。围观斗鹌鹑的人有的蹲着、有的站着。不管你是采取什么姿势,看鹌鹑打架都不许移动、换位、举手、搔痒。因为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把打斗中的鹌鹑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