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14121100000016

第16章 在生活中参禅(1)

笫一节 立行坐卧均可学禅

“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在佛教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后,禅定也从最初的坐禅发展为坐卧行走皆可修禅的新理念,从理论上来说,这当然是不符合印度禅定最初的观念的,是一种中国化的改造,但从实践上来说,它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必然,既然禅定是要追寻“入三摩地”的状态,而禅宗又极为重视心性的修炼,那么,采用何种方式就无所谓了。于是,修禅从佛教特定的法门,转变为“生活禅”,不过,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这是“禅意”,而不“禅定”。

禅宗认为“禅意”无所不在,因此,在生活中随处可以修禅。有一则故事说,唐代有一位赵州禅师,有人去参访他,说道:“禅师,请开示佛法。”赵州禅回答:“吃饭去!”一会儿,又有人来请示佛法,赵州禅师说:“洗碗去!”等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进来向禅师说:“请禅师指示我无上妙道。”禅师说:“扫地去!”

吃饭、洗碗、扫地,本来是日常生活琐事,似乎与佛法无关,但中国禅宗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佛法往往就在这日常生活中存在,不须离世别觅,亦不须离心外觅,禅是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只要细心去体会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一言一笑,哪怕是在睡眠中,都可以体会禅机。

从前,沩山禅师询问他的弟子仰山禅师:“你整个夏天不见人影,都做些什么啊?”

仰山禅师说:“师父,我耕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

沩山禅师一听,非常欢喜地说:“果真如此,这个假期你就没有空过了。”

仰山禅师反过来问师父说:“师父啊!您又做了什么呢?”

沩山禅师说:“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禅师赞叹道:“师父,这个假期您也没有空过时光。”

在我们看来,一整个夏天就种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显然算不得收获,可以说是白费了一场工夫,而整个夏天,天天吃饭睡觉,更是混日子的表现。可是,在禅者眼中看来,这就是没有空过时光,其中的分别,就在于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投入生命,进入到禅境中。

因为沩山禅师懂禅,才能在白天夜晚都自在安祥,无论饮食禅。有一则故事说,唐代有一位赵州禅师,有人去参访他,说道:“禅师,请开示佛法。”赵州禅回答:“吃饭去!”一会儿,又有人来请示佛法,赵州禅师说:“洗碗去!”等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进来向禅师说:“请禅师指示我无上妙道。”禅师说:“扫地去!”

吃饭、洗碗、扫地,本来是日常生活琐事,似乎与佛法无关,但中国禅宗认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佛法往往就在这日常生活中存在,不须离世别觅,亦不须离心外觅,禅是无所不在、遍及一切的。只要细心去体会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一言一笑,哪怕是在睡眠中,都可以体会禅机。

从前,沩山禅师询问他的弟子仰山禅师:“你整个夏天不见人影,都做些什么啊?”

仰山禅师说:“师父,我耕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

沩山禅师一听,非常欢喜地说:“果真如此,这个假期你就没有空过了。”

仰山禅师反过来问师父说:“师父啊!您又做了什么呢?”

沩山禅师说:“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禅师赞叹道:“师父,这个假期您也没有空过时光。”

在我们看来,一整个夏天就种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显然算不得收获,可以说是白费了一场工夫,而整个夏天,天天吃饭睡觉,更是混日子的表现。可是,在禅者眼中看来,这就是没有空过时光,其中的分别,就在于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投入生命,进入到禅境中。

因为沩山禅师懂禅,才能在白天夜晚都自在安祥,无论饮食睡眠都正常自然。这与那些每天忙忙碌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的人相比,哪种生活更有收获呢?

佛家之养生即在养心,养心之道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实实的生活,因此,在佛教中坐卧行走都可以参禅,此所谓“行住坐卧,运水担柴,无往非道”。

1.立禅法:立禅法在佛典中并无过多规定,一般见于净土念佛禅。它的方法是站立时两足稍并或微微分开,自然端身正立,双手合十,或作“定印”置于脐下,头颈、背脊、双目、唇齿舌之式与坐禅相仿。道家养生典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对立禅法有如下记载:

心无所往,湛然见性。

体用如如,廓然无圣。

随时随处,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

不识不知,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

2.行禅法:行禅法就是“径行”,原是古印度人的一种散步健身法,佛教用于坐禅前后,用来解除因坐禅所引起的疲乏、瞌睡等,起到热身或者放松的作用。行禅时要双目平视前方,不可低头,不可摇晃,不可快步急行,原规定直来直去而行走,现多在殿堂内作旋绕式行禅。

3.卧禅法:卧禅法采取右胁卧,身体右侧着褥,头枕在右手心上,两腿微屈,以左压右。这就是佛教规定的卧姿,也是佛陀涅槃时的姿势。中国禅宗认为,在这样的姿势下,也可以修禅。

睡眠都正常自然。这与那些每天忙忙碌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的人相比,哪种生活更有收获呢?

佛家之养生即在养心,养心之道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实实的生活,因此,在佛教中坐卧行走都可以参禅,此所谓“行住坐卧,运水担柴,无往非道”。

1.立禅法:立禅法在佛典中并无过多规定,一般见于净土念佛禅。它的方法是站立时两足稍并或微微分开,自然端身正立,双手合十,或作“定印”置于脐下,头颈、背脊、双目、唇齿舌之式与坐禅相仿。道家养生典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对立禅法有如下记载:

心无所往,湛然见性。

体用如如,廓然无圣。

随时随处,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

不识不知,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

2.行禅法:行禅法就是“径行”,原是古印度人的一种散步健身法,佛教用于坐禅前后,用来解除因坐禅所引起的疲乏、瞌睡等,起到热身或者放松的作用。行禅时要双目平视前方,不可低头,不可摇晃,不可快步急行,原规定直来直去而行走,现多在殿堂内作旋绕式行禅。

3.卧禅法:卧禅法采取右胁卧,身体右侧着褥,头枕在右手心上,两腿微屈,以左压右。这就是佛教规定的卧姿,也是佛陀涅槃时的姿势。中国禅宗认为,在这样的姿势下,也可以修禅。

睡眠都正常自然。这与那些每天忙忙碌碌、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的人相比,哪种生活更有收获呢?

佛家之养生即在养心,养心之道就是简简单单、平平实实的生活,因此,在佛教中坐卧行走都可以参禅,此所谓“行住坐卧,运水担柴,无往非道”。

1.立禅法:立禅法在佛典中并无过多规定,一般见于净土念佛禅。它的方法是站立时两足稍并或微微分开,自然端身正立,双手合十,或作“定印”置于脐下,头颈、背脊、双目、唇齿舌之式与坐禅相仿。道家养生典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对立禅法有如下记载:

心无所往,湛然见性。

体用如如,廓然无圣。

随时随处,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

不识不知,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

2.行禅法:行禅法就是“径行”,原是古印度人的一种散步健身法,佛教用于坐禅前后,用来解除因坐禅所引起的疲乏、瞌睡等,起到热身或者放松的作用。行禅时要双目平视前方,不可低头,不可摇晃,不可快步急行,原规定直来直去而行走,现多在殿堂内作旋绕式行禅。

3.卧禅法:卧禅法采取右胁卧,身体右侧着褥,头枕在右手心上,两腿微屈,以左压右。这就是佛教规定的卧姿,也是佛陀涅槃时的姿势。中国禅宗认为,在这样的姿势下,也可以修禅。

§§§第二节随顺生活,修养禅心

禅是智能与慈悲的总和,以智能处理自己的事,以慈悲处理他人的事。禅并不是要离开现实生活,而是要求生活在现实里而心无挂碍。这样,就形成了影响中国文化的生活禅。

那么,“生活禅”是怎么看待“生活”与“禅”的呢?

首先,禅是一种生活境界。

禅宗有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佛的生活。

从前,有一个富人,看到一个穷人在海边钓鱼,富人走上前去对穷人说:“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多钓点鱼呢?比如去买条船。”

穷人反问富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富人说:“如果买了船,你就可以去更深的海里钓鱼了,那里一定有更多的鱼。”

穷人接着问,“然后呢?”

“然后?”富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那你就可以把钓到的鱼卖掉,去买更大的船,去更深的海里钓鱼,钓到更多的鱼!”

“再然后呢?”穷人装作不解地继续问。

“然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钓鱼了啊!”富人说。

“我现在已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钓鱼了!”穷人回答说。

富人和穷人的议论角度是不同的,富人是以财富来衡量钓鱼的行为,认为财富可以影响到钓鱼的数量和心情,但穷人的心中没有分别,钓鱼就是钓鱼,不论怎么钓心情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禅所讲的“无分别”。

虽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说心、说佛、说众生、说平等,仍是一种理论、一种思维分别。只有把一切的理论架构抛开了,把一切的思维分别抛开了,我们才能体验禅的境界。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二元对立的东西彻底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

百丈禅师写过一首诗,说“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在乾坤天地之间,是一个清闲自在的人,真正的潇洒是禅者的生活,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什么呢?一切现成。我们每个人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有种种的分别,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那不是在吃饭,是在吃分别;我们睡觉的时候也是在百般思索,辗转反侧睡不着,睡不着又硬要睡,那不是在睡觉,那是在挣扎。禅者的生活方式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是在无分别中生活。

第二,禅是一种生活体验。

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有。用一个比喻来说,在六月三伏天,我们走在大太阳底下,那个时候我们最想什么呢?就现代人而言,是想到一个有空调的屋子里面去。当我们进到这个有空调的屋子里以后怎么样呢?好清凉、好自在、好舒服。

那种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只看到你在那里很安祥、很自在,你的那种受用他是体验不到的。这就像古代一位诗人描写一位禅师在暑天炎热的时候感受到的禅的受用:“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不是禅师无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心静是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凉和热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不存在了。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明朝的紫柏尊者。紫柏又叫真可,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藕益)之一。有一天紫柏尊者看书入迷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在看,书上的字非常地清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哦,看不见了。当下他就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所以说,禅是一种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要远离分别,达到无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外在表象,平等才是本质。

第三,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有则故事说,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其中一座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座寺庙。而每当此时,这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位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座寺庙门前,就见该寺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的状态不存在了。有一则故事,讲的是明朝的紫柏尊者。紫柏又叫真可,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藕益)之一。有一天紫柏尊者看书入迷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在看,书上的字非常地清楚,一点都不模糊。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已晚,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紫柏尊者经他提醒,马上起了分别心来:哦,看不见了。

当下他就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

所以说,禅是一种生活体验。这种体验就是要远离分别,达到无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外在表象,平等才是本质。

第三,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有则故事说,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其中一座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座寺庙。而每当此时,这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一天早上,一位小和尚去菜场买菜,刚路过这座寺庙门前,就见该寺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的状态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