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4119700000048

第48章 非洲(2)

公园里大猩猩的数量约为250只,它们生活在海拔2100~2400米的地方,这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山地大猩猩群之一。这个猩猩群的成员将近一半都是幼猩猩,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外,公园里还生活着大量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猩猩、水牛、大象和豹等。

萨龙加国家公园

萨龙加国家公园地处民主刚果的扎伊尔河中游地区,公园占地36万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公园内有大片的森林、丰富的动物资源,极具保护价值。1980年,萨龙加国家公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萨龙加国家公园分南、北两部分,两部分之间是一块约40千米宽的中间地带。

萨龙加国家公园是典型的大陆性赤道气候,其年平均气温为25℃左右。公园西北部是宽阔的河流及其两岸的潮湿地区;东部山谷较多且颇为幽深,有的悬崖绝壁高达90米,绝壁下激流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南部地区河流众多,洛科罗河、路易拉卡河和鲁克尼亚河等多条河流都在此经过。

萨龙加国家公园森林覆盖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几处稀有原始植物群。公园南部有多种类型的植被,还有大面积的草地型林间空地;北部是大片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

萨龙加国家公园动物资源丰富,有矮猩猩、紫羚羊、大象、扎伊尔火鸡、非洲食鱼鳄鱼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动物当属扎伊尔所特有的矮猩猩。

獾狮狓野生动物保护区

稚勃狓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以攉枷狓这种野生动物命名的,它位于民主刚果、乌干达和苏丹三国的交界处,占地约2000平方千米。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猫狓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保护区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地带生长的稻科植物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在这一地带还生长着凌霄科植物红肠树等。蔷薇科、紫金牛科、小连翘科等植物则生长在海拔稍高的地带。那些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竹子,则生长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这些竹子高大挺拔,有的甚至高达12米。

保护区内有52种哺乳动物,包括非洲金猫、非洲象、麇鹿,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等。已知的鸟类有329种,它们当中约有70%的鸟在这里筑巢孵卵,繁衍生息。

獾猢狓野生动物保护区内最著名的动物,这种谜一样的动物被发现的时间约在20世纪初期。伦敦动物学会于1901年,根据英国探险家享利.约翰顿的报告《腿有条纹的马》和毛皮,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马。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獾狓”的马。

獬狮狓看上去像长颈鹿和斑马的混种,身体大小介于骡与马之间。它的脖子比长颈鹿短,体态较长颈鹿矮胖,腿上的白色和暗褐色相间的条纹与斑马类似,身体其他部分则为暗褐色,总体特征极像长颈鹿。

科特迪瓦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与科特迪瓦的阿比让相距720千米的宁巴山,距离几内亚的洛拉200千米,与几内亚的恩泽雷科雷相距62千米,占地约171.3平方千米。这里的景色异常的秀美壮观:山顶覆盖着厚厚一层植被,郁郁葱葱的林带环绕山腰,山脚则是一片片的草场;北坡有宽500~900米的林带,南坡有宽450~1300米的林带。由于这里的空气湿潮舒适,气候温暖宜人,许多野生珍稀动物栖息于此。1981年,宁巴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保护区的沼泽和河流中生活着一种长相类似河马的矮种河马,尽管像,但它的体形要小得多,而且也更原始。无爪水獭和水游鼠等许多其他的珍稀动物也生活在这里。水游鼠觅食于水中,体重80克左右。

这里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长约2厘米的小型粟色蛙,成熟的雌蛙每次约产卵16枚。不同于一般青蛙的是,这种蛙的幼体要在胎内充分发育后才出生。这种森林地带的小型栗色蛙对生存环境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仅在海拔1200米以上几平方千米的特定地域内才能够见到它们。

保护区内还有豹、非洲羚羊、穿山甲、森林水牛、疣猴、水獭等常住“人口”。保护区内有一种会使用石器的大猩猩,它的聪慧灵气尤其吸引人们的注意。

塔伊国家公园

塔伊国家公园坐落于科特迪瓦南部的萨桑德拉省和吉迪格洛省,成立于1970年。这里保存着的热带原始森林区是地球上为数不多、面积较大的一个。此外,这里也是众多哺乳动物的栖息地。1982年,塔伊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26年,这里曾经建立了面积为9600平方千米的莫耶—卡瓦利森林区保护公园,1933年改为物种专门保护区,只有涅诺科埃山地区才允许人们游览观光。塔伊国家公园的发展得益于一系列保护措施,目前公园仅有极小的一部分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塔伊国家公园内生长的森林分为两类:一类主要由单性大果柏构成,另一类由柿树构成。这里拥有多种地方性植物。

科莫埃国家公园

科莫埃国家公园位于科特迪瓦东北部的费尔凯塞杜古省和布纳省,地处宽阔无边的热带稀树草原,占地约1.15万平方千米。该公园处于热带稀树草原向热带雨林过渡的地带,因此这里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南方植物所占比例极大,它们是成为该园的一大亮点。1983年,科莫埃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园大部分地区的海拔是200~300米,仅有几座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园区地形起伏不大,多丘陵。

流经这里的长230千米的科莫埃河为一些南方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茂密的原始森林遍布在科莫埃河两岸,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长廊便形成了。大草原上林术、牧草和灌木杂处而生,既有茂密的雨林和旱林,也有以柏树为主的稀疏树群,那些只能生活在南部的动物也被吸引来了。因此,非洲草原特有的哺乳动物也能在这里找到。据统计,目前有11种灵长类动物、17种食肉类动物、21种偶蹄类动物生活在公园里。飞禽的种类多种多样,公园拥有西非6种鹳中的4种,6种鹰中的5种。

三、埃 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宇塔

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位于埃及东部的尼罗河西岸。孟菲斯,又有人称为美尼弗,其含义为“迷人住宅”,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了5000年之久,是金字塔时代行政、宗教和军事中心。金字塔和墓地是集中体现古埃及建筑艺术与宗教的密切关系的建筑。其中金字塔陵墓内壁上刻有的大量反映古埃及人的游戏、战争、狩猎、田问以及工场劳作场面的浮雕,是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古代文明的无价之宝。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现在残存下来的只有一座拉美西斯三世的巨大石像、普塔神庙的废墟和一座阿庇斯圣牛庙了。

金字塔位于开罗西南约十千米,古埃及法老在此安葬。在古埃及,每个法老为了在来世能够成为神仙,于登基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的石块修筑而成的,之所以被称为“金字塔”,是因为它呈方锥形,颇似汉字“金”字。

吉萨的金字塔有3座,其中规模最大、最高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被列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此陵墓修建于公元前27世纪左右,原来有146.59米高,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现在只有138米高了,塔底面积为5.29万平方米。修建之初四周底边各长230米,现在大约只有220米左右,斜面倾角为51°52′,其四面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正相对。修建这座大金字塔所用巨石达230万块,其中最大一块约重16吨,每块的平均重量在2.5吨左右。虽然石块之间没有用任何粘合物,但石块之间的接合之严密令人称奇。相传,修建这座巨大的陵墓动用了30多万人,花费了30年时间。

胡夫之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是吉萨金字塔中的另外两座。哈夫拉金字塔稍小于胡夫金字塔,坐落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基底215.25米见方,高143.5米。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与此塔紧挨着。因为它酷似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司,所以西方人又把它称为“斯芬克司”。狮身人面像高20米左右、长约60米,除狮爪外,整座像是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的。

金字塔的进口隧道正对着北极星,在隧道内任何地点都可以看到北极星,这些都显示出了古埃及人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力以及当时埃及发达的科学技术。目前,埃及共有70多座金字塔。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留给人类社会无法估量的一笔巨大财富。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位于埃及尼罗河东岸,现代卢克索城便建立在底比斯的废墟之上。希腊大诗人荷马曾赞誉底比斯为“百门之城”。底比斯辉煌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大兴土木、广建神庙,其中,以卡纳克神庙最为宏伟壮观。底比斯墓地即为王家陵墓,墓室内的画廊图案鲜明,色彩繁多。底比斯不仅以其辉煌壮丽的庙宇和陵墓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更是这座古老都城的历史档案库。在这里的庙宇与墓室中,随处可见反映当时社会政治与宗教关系、家庭与社会生活的雕刻与彩绘,这些艺术品为后人研究和考察古埃及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底比斯在公元前2040~前1991年间,一直是埃及的首都。公元前1570~前332年是底比斯的鼎盛时期,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帝国的中心。

底比斯古城的古迹有许多处。卡纳克神庙是其中之一,历经修复和扩建,埃及2000年建筑艺术的精华全都汇聚于此。这座神庙是一处综合性的巨大建筑群,是专门用来供奉太阳神的。神庙全部用巨石建成,巍峨高大,凝重肃穆。它们面积约为60英亩,由17个部分组成,规模是世界上现存的庙宇中最大的。神庙的主殿宽53米、长102米,中心高度达23米。殿内16行、共134根粗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石板屋顶,中心圆柱的直径为3.6米,有21米高。

在哈特切普苏特王后的阶梯式庙宇中,有世界闻名的希腊式柱廊和独具特色的岩雕,其中岩雕反映了王后出访红海最南端国家蓬特时的场面。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的东南部。这一古代建筑群继承和体现了古埃及数千年宗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但是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努比亚古建筑群面对阿斯旺高坝破土动工的威胁,即将遭到永沉湖底的厄运时,人们才发现它的巨大价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紧急呼吁下,从1960年起及其以后的20多年里,全世界的专家联合起来,共进行了40多次大规模的拯救努比亚古迹的活动。由24个国家的考古专家组成的实地考察团,经过周密测量、测定和计算后,该建筑群中的22座庙宇被拆散后完整转移,并在安全地带依其旧貌重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决定:把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划为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努比亚地区,阿布辛拜勒的大庙和王后寺庙是这里最雄伟的建筑。神庙在设计和建筑时,把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巧妙地吸收和运用了进来,创造了独特的“日出奇观”。整个寺院都是在尼罗河西岸的悬崖峭壁凿出上的,长约37米、宽约33米、纵深61米左右。4尊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位于正面,每一尊都有20米高。拉美西斯二世为他的皇后妮菲泰丽修建的庙宇——小阿布辛贝勒庙,离神庙不远。这座庙的规模略小点,它也是在悬崖上凿出的,庙里有许多妮菲泰丽的塑像。这些塑像美艳无比,非常逼真,虽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洗礼.色彩依然非常鲜艳。

伊斯兰城市开罗

伊斯兰城市开罗,距离埃及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约14千米,它横跨尼罗河,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人所共知的世界名城之一。开罗的形成史可追溯至公元642年。此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在尼罗河东岸兴建了开罗的前身——福斯塔特城。公元969年,在埃及被法蒂米王朝占领后,福斯塔特城被更名为“开罗”,开罗正式诞生。历史上,开罗也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世纪是开罗最为辉煌的时期,许多中世纪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伊斯兰教古迹。这些古迹鲜明而完整地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史,是活生生的历史标本。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伊斯兰城市开罗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罗城内有250多座清真寺。因为开罗清真寺寺塔林立,高耸的塔尖随处可见,故开罗有“千塔之城”之称。开罗火车站对面是拉美西斯广场,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位于广场中心,原来这座雕像位于古城孟菲斯,1955年被移到这里。市内还有剧院广场和苏莱曼帕夏广场,1869年为庆祝苏伊运河通航而修建的歌剧院就在剧院广场上。解放广场位于苏莱曼帕夏广场和尼罗河之间,广场内有精心培育的花坛和草坪,10条街道在此相接。规模庞大、气势宏伟的埃及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