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4119700000045

第45章 欧洲(17)

被誉为中世纪抄本宝库的是圣加伦的修道院的图书馆。早在1000多年前,该图书馆珍藏的2000多册图书就极具价值。这些抄本并不只限于圣书,教义、教录、教会历、拉丁语古典《查理曼大帝传》等书籍数量也颇多。

梅索尔奇纳的修道院

位于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南侧的梅索尔奇纳的修道院,是由加洛林王朝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在公元780年修建的。教堂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美术价值极大。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梅索尔奇纳的修道院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梅索尔奇纳的修道院大教堂由三个礼拜堂构成,其结构是木制天花板的大单身廊。在中央礼拜堂南侧的支柱上雕刻着查理曼大帝的像,查理曼大帝头戴王冠,右手拿着象征权力的十字架地球仪。建于11世纪的圆塔,是作司教馆用的。修道院东南两个分别是为圣乌鲁立库斯和圣尼奥拉奥斯而建的两层礼拜室。礼拜室内是具有罗马风格的石造圆顶,内部有多种装饰,还绘有天使像。

二十六、乌克兰

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

乌克兰中世纪最重要的教堂——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基辅市中心,是后来兴建的许多教堂的典范。该教堂用砖石构制而成,其面积达2035平方米,并略带拜占廷风格。俄罗斯中世纪最早的图书馆就创建于此。此外,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也闻名于中世纪时期的俄罗斯,其内的洞窟多为修道士修炼及葬身之地。1990年,基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索菲亚大教堂有13个十字圆穹顶的长廊,庄严而宽敞。教堂的主拱门呈梯形结构,其中三面是双层绕廊,西面回廊有三座圆顶塔楼,塔楼中有通往宽敞的唱诗厅的楼梯。教堂建筑及其装饰都明显地受到拜占廷风格的影响,但其结构却不受影响,它带有基辅的民间特色。许多壁画和马赛克画装饰在教堂内部的墙壁及柱廊上,其中《祈祷的圣母》,由300多万块五彩缤纷的玻璃石制成,画中的圣母约高5.5米。

基辅另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是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大修道院的主体是一座高达97米的钟楼,这里主要有三处建筑群,许多教堂散布在院子中,如圣母降灵洞窟教堂、圣浸礼洞窟教堂、圣母升天大教堂、别列斯托沃救世主教堂等。

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内的洞窟,是许多修道士的修炼之处,他们在这些洞窟中的单人间中度过了大半生。别切鲁斯卡娅大修道院后来曾遭到多次毁坏,彼得大帝时期,它又得到了重建。

二十七、英 国

“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

“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位于英国北爱尔兰的安特里姆郡北海岸的安特里高原上。“巨人之路”是由黑色实心圆柱体的玄武岩构成,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巨人之路”海岸绵延于苏斯崴海角和本湾海角之间,其结构极富层次感,与“巨人之路”一起,构成一幅壮观的自然奇景。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巨人之路”实际上由4000根直径45厘米的匀称多边圆柱石组成。另外,在诺菲尔港有一块“巨人风琴”,这个“风琴”由极为规整的60根直径12米的圆柱石组成。另外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上下三层的玄武岩,如被峭壁隔开的“烟囱顶”和“哈米尔通神座”观景台。

“巨人之路”海岸峭壁的整个范围由峭壁、低潮区、通向峭壁顶端的路和一块平地组成,方圆约有6千米。

据推测,今天的这个“巨人之路”是由5000万年前第三纪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凝固而成的海岬及一连串海湾是该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其两侧的峭壁高达100米,此外,峭壁还形成了多层次结构,这是因为熔岩曾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溢出。

乔治铁桥区

乔治铁桥区,坐落在英国什罗斯发地区。大铁桥始建于1744年,是塞文河谷内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铁桥区保存着大量反映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文明的历史遗迹,如矿区、工厂、作坊、机械等。此外,还留有深具英国传统特色的民居和其他景点。1986年,乔治铁桥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8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区位于什罗斯发塞文河谷3.6平方千米的地方。大铁桥就位于塞文河谷之上。

1709年,贵格会教徒阿布拉罕.达比一世用炼焦技术提炼煤山的煤。使这里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

铁桥区是18世纪冶金和采矿的主要活动区,这个名字来源于1744年建造的铁桥。

杰克山庄是塞文河南岸的一个小村镇,它是开往河谷的船只的起航点,其主要产业是采煤、开发瓷土和搬运等。

以烧制瓷器著称的塞文河北岸的煤港,于18世纪由琼.罗雷修建,1926年关闭,现被辟为瓷器博物馆。

草河谷位于什罗斯发运河附近,今天,它还保存着采掘巷道、矿井等遗迹。一片开阔的斜坡把运河与塞文河连接起来。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

“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巨石建筑群之一,坐落在英国威尔士郡境内。“巨石阵”、埃夫伯里是由巨大的石柱组成的两座古代神庙。其中建于公元前3100~前1100年的巨石阵,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巨石文物之一,而埃夫伯里则是欧洲最大的古石碑圈。这些巨石及其周围遗迹是研究欧洲史前文明的重要历史资料。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巨石阵”、埃夫伯里及周围的巨石遗迹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巨大的青石柱构筑成的石碑圈组成了“巨石阵”、埃夫伯里,建筑者按照某种天象将石柱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

“巨石阵”的那些青石柱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最大的青石柱竟重达50吨;石阵的布局极为神奇:一系列同心圆形状的石碑圈组成石阵,又有竖起的石柱上架起楣石,构成极为奇妙的柱顶盘。所用石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取自200千米外彭布罗克郡的蓝石,一种是取自邻近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流质砂岩石。

埃夫伯里坐落在“巨石阵”以北30千米处,这个石碑圈的最外层由100根青石柱组成,周长为1300米,圈内还有两个相切的小圆圈。公元前3000年这里曾安放过180块竖石,而且,这里还可以从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通向神庙。

另外,有许多古代遗迹在埃夫伯里附近,锡尔伯里山上有欧洲最大的史前时期墓群。这个墓群是用25万立方米泥土和石膏混合物垒起的,证明在新石器时期,该地区就已充分发展了。

圣基尔达岛

圣基尔达岛,坐落在英国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之中。圣基尔达岛主要由四座形状奇特怪异的火山岛与海礁组成,岛内有欧洲最高、最雄伟壮观的悬崖峭壁。圣基尔达岛更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基因库,大量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在此繁衍栖息。此外,岛上还有大量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历史遗迹。1986年,圣基尔达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些火山岛组成了外赫布里底群岛,在群岛之内的圣基尔达岛则由哈尔塔、索阿依、邓岛、博勒雷等4座岛和3座海礁构成,面积约8.53平方千米。岛内峭壁众多,最高达430米,这些峭壁是由火山爆发和冰川侵蚀等地质活动形成的。

由于这个群岛处于生态隔绝状态,从而形成了遗传变异的特殊例子,最明显的就是圣基尔达田鼠群和圣基尔达红果刺桐。此外,北大西洋最大的鸟群之一——海鸟群也栖息在这里。这里还存有世界上最大的塘鹅群,以及许多凤头麦鸡和管鼻鹱,约有30万对筑巢鸟聚集在这个群岛上。此外,野生羊驼——欧洲最古老的原始家畜羊驼的后代,也生活在这里。

在群岛上,还分布着大量的古迹,其中,最主要的是青铜器时期居民点废墟和海盗入侵的遗迹。此遗迹表明,2000多年前这里就曾有居民居住。

布菜尼姆宫

布莱尼姆宫,位于英国牛津郡境内,距离牛津市约13千米。历史上,布莱尼姆宫曾是一座皇家宫殿,其设计风格、建筑特色博众家之长,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由于布莱尼姆宫的主要建筑风格为浪漫主义,又被看做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一座里程碑。1987年,布莱尼姆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04年,英国在多瑙河沿岸的布莱尼姆将法国军击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英国女王在伍德斯托克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座于1720年竣工的宫殿名叫“布莱尼姆”。

布莱尼姆宫的建筑格局模仿了巴黎凡尔赛宫,由一个中心区和一个长方形庭院组成。此外,这个宫殿也吸收了意大利建筑的部分因素。

在布莱尼姆宫四角,各有一座巴洛克式的方形塔楼,这四个塔楼的门廊和大厅高高隆起,极富有神秘和浪漫色彩,而其内部装饰则运用了古典主义手法。

宫殿内部是传统的宫殿平面布局,入门即为中厅,它可以达到沙龙,左右环绕着小庭院,而游廊与中厅连接着接待室、客厅、卧室、图书室和廊厅等房间。宫殿的最初设计是品字形结构、三者由回廊相连,后来,则采用意大利风格设计了宫殿周围的花园和风景。

巴斯城

巴斯城坐落在英国埃文郡,居科茨尔德丘陵南部,与埃文河谷相临。巴斯城以历史悠久、温泉疗养、城市规划设计别具一格而闻名于世,从古至今都吸引了无数的观光旅游者和治病疗养者。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巴斯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巴斯城内约有居民8万人。

经过了罗马、中世纪和乔治王朝三个发展时期的巴斯城,于1725~1825年的乔治王朝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城市布局,并保存至今。

在巴斯城,有近5000座被国家列为保护对象的建筑物,另有6个地段被划为考古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罗马神庙、大教堂、浴场和大泵房等。

巴斯城最早的建筑之一是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神庙,它位于巴斯市中心,是供奉当地女神苏利斯用的,但现在神庙已大部分倒塌,仅剩残破的遗迹保存下来。

环绕温泉的是一个长约91米、宽约45米的浴场,浴场里,设有2个游泳池、5个浴池。规模最大的,是一个长24米、宽12米、深1.6米的浴池,池底铺着木板,四周围以雕塑和栏杆。浴场每天流出的泉水约120万立升,温度为46℃。

与浴场相邻的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499年,曾几经修复。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中厅位于中轴线上,进深达5个跨间,中厅有一个圣坛,其中一侧设有回廊。在连接南北耳堂的交叉拱上方建有一座多边形的塔楼,顶部的小尖塔建于伊丽莎白时代。17世纪的中厅是木屋顶,后在重修时改为石拱。